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诸多本体论观点,这主要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不同所致。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的本体论,是人的个体生命本体论。人的个体生命不是单子,而是以个体性与类本性的辩证关系为根基的一系列辩证本性。人的个体生命本体论,作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本原,可以直接或间接推出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2.
生命教育是当今教育理论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是教育理论研究的新的视阈.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大多是从个体生命的角度,提出生命教育应当关注和舒展学生的个体生命,要真正实现生命教育这一理想,必须在更为宏观的视野下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好地推进生命教育理论的发展.通过对人之生命的历时和共时形态的考察,我们认为走向“类生命”是生命教育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当前的生存哲学和类哲学研究都提出了人具有精神生命的问题,但对于人为何具有精神生命却没有从逻辑上给予说明。本文通过对实践与精神之间关系的分析,特别是对精神辩证本性的解读,探索了人为何具有精神生命的学理问题,指出人除了具有肉体生命还具有动物所不具有的精神生命,即人的生命是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4.
人的生命既不能归结为单一的自然属性,也不能归结为抽象的超自然属性。传统的单一性的生命观使人的生命失去了其本应具有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而造成人的真实生命的失落。这种单一的生命观已与当代人的生存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只有树立辨证的生命观,把人的生命理解为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双重统一体,才能真正引导人们破除片面的生命观点和偏执的生命态度,使人不断地挖掘着生命内涵,拓展着生命空间,创造着生命意义,提升着生命境界,从而实现生命的自我发展,努力塑造真实完整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生命是极其宝贵的,生命本应是充满活力的、多彩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甚至说就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却还是存在着许多令人感到遗憾的地方——违背生命规律、不尊重生命,甚至虐待、残害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提醒我们:生命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生命哲学以其博大精深的生命智慧引发了弥久不衰的思想魅力。文章结合时下我国高校教职工生命状况和职业发展态势,着重发掘和整理老子生命哲学中的"贵生轻物"的人文关怀、"贵柔不争"的处世艺术、"生死自然"的达观态度、"死而不亡"的终极超越等独特的生命智慧。认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职工,应既"育人"也"育己",把握自己的定位,顺应生命的本性,纯真而自然地让个体生命之花自由而全面地绽放。  相似文献   

7.
消费主义作为现代性消费伦理的核心,它追求和崇尚过度的物质占有或将消费作为人生的最高意义。这种消费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已逐渐渗透到当代社会制度、政策和生活时尚之中,对我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消费主义是对马克思"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人类劳动"的错位理解。在当下中国要克制消费主义,就要为实现劳动的解放创造条件,要坚定地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不能仅把注意力集中于消费领域;破除多多益善的旧观念,树立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的消费新观念;要坚持以人为本,在进行结构性产业调整、传统劳动岗位日益减少的情况下,确保人们都有自己的劳动岗位。  相似文献   

8.
人是万物之灵长,正是因为有了人的生命的观照,才使这个"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世界缤纷多彩,才使同一轮明月照耀下的古人与今人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发出同样动人心旌的声声喟叹。  相似文献   

9.
《中学教育》2017,(2):25-33
对于每个人而言,"生命"并不是封闭的,而是意味着对可能世界的敞开。这种开放的姿态,体现着个体建构价值生命与生活意义的精神倾向。教育自其诞生起,就与个体生命处境性以及人类整体命运相关,它不仅指向个体的"肉身",还指向个体的意义世界,内蕴着对个体生命的深层领会与价值关怀。在教育中,生命价值启蒙指涉的是引导人从生命的无知与无根性中走向生命主体的自觉,从而抵达生命自由与解放的"无蔽"状态,并能够真正有勇气面对个体生命乃至人类的整体命运。在当代,关注个体切身的鲜活生命经验与生活意义,积极推动个体的自由生命与"美感生活"的整体生成,将有助于不断夯实教育的德性根基,落实使人成之为"人"的启蒙目的与伦理使命。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以前研究人之本性问题,分别是从生理学、伦理学、心理学视角去审视的;马克思以后的卡西尔从方法论上有所突破,取得了学术上的成就,给人以新的启迪,但并不尽人意;而只有马克思的“类哲学”立足于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考察人性,开拓了人们的新视野。“类哲学”作为表征人的本质特点的原则,有着深邃理论内涵及其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生命价值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并且从"聆听、对话、同行"三个层次归纳了生命价值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类”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观念,它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和指导无产阶级进行社会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使命中提出的,其中心思想是关注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通过发展生产,使自然不断人化,实现人对动物“种”的超越;通过变革社会,克服资产阶级的狭隘本性,实现全社会对人类明成果的共同占有,在此基础上创造和实现具有更高的生命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生活世界,在当代经济、政治、化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讨论这个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育说到底是人文、人性、人格的教育,语文教育的根本旨归是回归到“人”,回归到“人的生命”。在语文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儿童的生命潜能,唤醒儿童的生命意识,用生命的视野去观照语文文本,用生命的眼光去打量日常生活。一、“生命化”语文:内涵与特质1.个体性。在语文教育中,类意识、群体意识、集体意识时常遮蔽着“具体个人”意识,儿童常常淹没在“常人”之中。这个常人,表现在语文教育中就是,语文  相似文献   

14.
试论教育家的“类本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家的"类本性"是教育家的整体规定性,既是人的"类本性"之特殊,又是教育家群体性与个体性之一般.教育家"类本性"为社会分工所决定,是历代教育家在教育实践和社会交往中自我创生成果的积淀与遗传,具体体现为教育家的整个身心与教育融为一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人与做人合一等基本品性.探索教育家"类本性"有助于形成一种"超我"的同化力,促进教育工作者的"类化",延续与扩大教育家队伍.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的起点是人,这个命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已经成为共识。提出这个命题无疑是个巨大的进步,然而这个命题的准确性仍  相似文献   

16.
追溯宗白华美学的西学渊源,可以发现,西方哲人与艺术家的思想、人格对宗白华美学思想体系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宗白华生命美学与西方学术思想在生命意志、人性情怀、生命本体、人本启示等方面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总的来说,宗白华是站在生命融通的基石上来化合中西、贯通古今,以生命的视角来进行审美文化的综合创造,从而创构了“生命—艺境美学”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7.
偏执的欲望注定了今天精神空虚、灵魂堕败的时代悲哀。伴随成人教育功利化和中小学教育、大学生教育生命化的异相同步,站在不同生命主体的差异意涵点,眷注成人生命教育问题显得尤为迫切。本文旨在尊重自然差异的基础上,从生命主体、生命层次、生命阶段维度中,积极建构成人教育发展的生命结构,找寻成人教育的生命内涵,触及成人生命意蕴,真正使成人"成人"。  相似文献   

18.
任何教育其本质意义都是对生命的关怀,即关照人的生命的幸福快乐和人格完善,关照人的生命的自由与和谐发展。其目标是要把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人真正成为"人"。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对人的生命关照的思想,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归纳阐述。  相似文献   

19.
人的生命的价值是在“实然”与“应然”的矛盾运动中提升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个体生命的“应然”提升有极大的能动作用.为了人的生命价值的“应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所作为:唤醒学生个体的超越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感、引导学生对人的生命意义作不懈的追求、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以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生命化教育?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曾给教育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这样的“教育”,就是我们所期待的生命化教育。生命是教育的原点,生命化教育观是最大的教育观,而“润泽生命”应是学校教育追求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