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燧的散文稿,为文主张文道合一,宗法韩愈,以绍秦汉,论文主张气说,他的散文创作风格雄放,语言古雅深邃,叙事简约,代表了元代前期北方散文发展的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是中国新时期的散文革命家,他对中国当代(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启导与创作实践上,本文侧重探讨贾平凹在理论经上对中国当代散文发展的贡献,这种贡献,不仅在于澄清,矫正了中国当代几十年来关于“散文”的种种错误演绎,还在于他结合了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实际,在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贾平散文理论”,他一百多万字的散文作品,是他这种理论的尝试与深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鲁讯散散文《好的故事》的分析,以图管中窥豹,探讨其散文独特新颖的艺术形式,挖掘其在社会转型期深刻凝重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4.
张起 《都江学刊》2001,13(2):19-22
本文从韩愈两篇有关教育的名篇入手,分析了这两篇散文的艺术特点,论述了韩愈散文的理论贡献与写作实践。  相似文献   

5.
陶然近三年的散文创作充分表现了他文体意识的自觉。他高频率、高密度地把意识流引进了散文创作领域。这不仅是作家创造力的再一次释放,也是多元共生的散文创作方法探索的一个新向度。这种探索的直接效果是文本的外在形态的快节奏、跳跃和不连贯。这又是与作家面对困惑时的不安、焦灼的内在世界相契合的。因此,陶然在形式上的探索并不是弧立的、为形式而形式的。他建构了一个散文文本外在形状与内在意蕴互为表征的探索并不是弧立的、为形式而形式。他建构了一个散文文本外在形状与内在意蕴互为表征的对应图式。  相似文献   

6.
当代彝族散文创作虽然在许多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但是在文学观念、审美精神和文体样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受到传统写实观念的禁锢,导致其文体样式的陈旧,缺乏现代性。彝族散文应超越“博物馆”意识,追求文体自觉,提升艺术境界和水平。  相似文献   

7.
人们往往以“诗的国度”来赞誉和强调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实际上,散文这种文学样式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一点也不亚于诗歌。较之诗歌而言,其产生时间更早,使用范围更广,实用价值更大。然而在我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有关古代散文的研究著作与有关古代诗歌的研究著作相比,数量要少得多,从一定程度上显示上了现代学术界重“诗”轻“文”的倾向。显然,这种情况与中国古代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实际地位是很不相称的。  相似文献   

8.
以《觅渡,觅渡,渡何处?》为分界线,梁衡的散文创作由山水散文转入政治散文。他打破了杨朔散文“物-人-理”的模式,摈弃了散文创作的纯文学倾向,集中展现了散文的描写美、意境美和哲理美。  相似文献   

9.
“汉园三诗人”之一的李广田,将其早年诗歌创作中的寂寞情感和“秋天”意象融入了后来的散文中。寂寞感成为其创作心境的情绪基调和关键词。并且根据表现内容与寂寞感类型的不同,作家创造性地实现了诗歌、小说对散文文体的交叉渗透来加以最适宜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散文佳作迭出,繁花似锦,星光灿烂。本文在比较的视角中,就俞平伯、朱自清两位现代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情景描摹、风格差异、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比较论析,以期感悟现代散文之美。  相似文献   

11.
秦牧、杨朔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两位各具特色的散文家,一个以宏博精微著称,一个以清新隽永见长。本文基于上述两点认识,对两位作家在构思、联想、抒情、描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作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杂文凝结着作家自由的批评精神,是作家用来进行文明、文化批评的利器。它既有着对国民性深刻的剖析,也有着爱国精神和现代精神的张扬,在整个散文的花树上,它是不可或缺的花朵。  相似文献   

13.
本节着重探讨了鲁迅怀人散文的哲理蕴含,指出其积极进取的战斗品格和审美价值,并分析了作品中哲理呈现的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主题及艺术两方面,比较了《给亡妇》与《怀念肖珊》之异同,认为这两篇悼亡散文有许多相通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点。两文异曲同工,各有千秋,堪称悼亡散文的杰作,至今仍很有魅力,对散文创作仍很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彭诚的散文,写自己亲见亲闻亲历和种酸甜苦辣的人生感受,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流变,她的散文不仅具有浓郁的亲情意味,而且能为同代人立言,展示了一代人善良的内心世界,同时还洋溢着最的平民意识。  相似文献   

16.
王充闾1977-1984年的散文创作仍沿袭了五六十年代的“时代的抒情”,这里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作用,为官与为文的矛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为对鲁迅散文中的怀人之作评析的上篇,从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特殊关系上,阐释了鲁迅对人物形象的独到的观与刻画以及形象的深刻内蕴,并剖析了作家情感体验的趋势繁复形成的美学特点与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8.
乡土文学作家彭其芳在散文园地辛勤耕耘近20年,一直生活在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故乡情愫中,故乡秀美的自然景观与神妙的人文景观在他的散文世界相辉映,历史与现实,崇高与卑俗,喜悦与悲伤在他的艺术空间叠合展现,致使他的散文作品获得了一种真挚而亲和的艺术魅力,彭其芳新出版的散文集《背篓秋色》以敏锐的眼力洞察人生,以真诚的投入体验人生,用焕发人性之美和诗性之美的故乡情结浇灌而绽放出永不凋谢的情感花朵。  相似文献   

19.
周作人20年代中后期的散文创伤,在平静闲逸的表象后面,隐藏着一颗并不平静的心,他用自己的方式周社会抗争,以保全个性主义的独立自由,坚持五四的个性解放精神,和平是手段,抗争才是目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朱自清思想性格中对儒家中和思想的认同入手,分析了朱自清早期散文在题材,风格及思想上对儒家传统的继承和扬弃,从而揭示出在新旧文化交汇时,一种复杂而艰难的选择,以及与传统割不断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