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科学技术方法产生于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心理学在其发展的历程中,毫无例外地移植了其适用于自己的研究方法,这些科学方法大大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使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同时,由于研究者在运用科学技术方法时,片面强调某一种范式,企图把心理学体系固定在某一框架内,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缺陷,这缺陷引发当今的心理学危机.要使心理学从危机中走出来,要从自然辩证法的高度,综合使用科学方法,使心理学摆脱危机,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
运用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探讨了分子学说的创立过程及其方法特点,并与Fullerene化学创立过程进行比较得出了几点重要结论,对于未来化学研究具有积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3.
回顾了配位化学的创立过程 ,用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探讨了其方法特点 ,与近几年诺贝尔化学奖相比较得出了一点重要结论 ,对于未来化学研究具有重要启发作用 .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从化学历史中失败的教训来吸取经验,对教授科学方法的可能性和积极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科学的发展 ,呈现出高度分化 ,并在高度分化基础上又高度综合的趋势。正是这种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 ,促进了许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横向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现代科学发展的这一趋势 ,为当代科学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 ,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科学研究也不例外。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和多学科综合研究 ,是我国教育的必由之路 ,也是教育科研创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历史地回顾了利比发明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的过程,运用科学认识和方法论探讨了其方法特点,对于未来科学研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形而上学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是认识过程中的必经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明确肯定形而上学方法的认识意义。感知方法是绝对的,形而上学方法和辩证方法都是相对于感知方法而言的,是相对的,是真理相对性的方法论根源。形而上学方法的成果被绝对化,才转化为形而上学世界观。思想方法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是人类共有的。反形而上学不辨方法论与世界观的差异,辩证法被异化为变戏法与诡辩法,是极左思潮的表现之一。正确认识辩证方法与形而上学方法,是关系党的思想路线与中国人民的思想方法的大问题。改革开放需要深入到认识论与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一种修辞方法和修辞技巧,隐喻作为科学思维方法还处在探索阶段,本文探索了隐喻方法在现代科学发展中的成功范例、隐喻方法应用的基础理论、隐喻方法是横向思维的基本方法、隐喻方法在科学领域中的功能和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Nola  Robert 《Science & Education》1999,8(4):427-439
Normative naturalism (NN), advocated by Larry Laudan, understands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ethod to be akin to scientific hypotheses which are then open to test like any principles of science. It uses a meta-inductive rule to test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against suitably presented episod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One strength of NN is that it provides the basis for a philosophical/historical research programme into the methodological strategies actually employed in the sciences. But for the philosopher interested in the grounds of scientific rationality NN is not without it difficulties such as: it adopts a strongly empiricist account of meta-method which rules out realist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ethod from the test procedures; it uses principles of test which are either not agreed upon, or stray from the meta-inductive rule; it reveals its limits in presupposing answers, rather than offering solutions, to problems of scientific rationality.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现代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上的三个转变:定性概念转为定量分析;经验方法转为数学方法;人脑控制转为电脑控制,根据马克思的“一种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的思想,探讨了线性规划法、对策论法、概率统计法、相关分析法、优选法、·模糊数学法等数学方法在体育科学研究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自然科学中的科学美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自然科学史上大量的事例的分析,自然科学中存在美,科学研究中使用了科学美学方法,而且,科学美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少重大的科学理论的建立和科学发现得益于科学美学方法,人类对美的追求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14.
心理语言学通过言语行为的心理实验方式获得证据。关于两组语言变体的态度调查的实例说明,仅仅基于实验数据进行量的分析是不可能合理和科学解释语言现象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的科学方法是:根据具体研究对象的不同,全面理解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关系,把两种研究方法有机结合并合理运用到具体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15.
方法与建模:两种竞争的探究教学模式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方法是美国中小学中普遍使用的探究教学模式,近年来,模型中心模式通过指出科学方法模式的施教是程序化的、与科学内容缺乏联系等问题,向科学方法模式在中小学探究教学实践中的优势地位发出挑战。二者的论争反映它们在科学探究内涵理解及探究教学实践中的核心关注不同,启发科学教育者认识到真正探究教学是在"活动"与"思维"的连续体中寻求平衡的过程,并在科学方法和模型中心模式各自的应用时机、师生关系建构及探究教学有效性认识等方面给予我国探究教学以有益启发。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关注的重点通常在于众多复杂的结论、定理及公式的推导,具体表现为对于知识的传授和接受的过程往往被动地局限于对已有结论的讲解和记忆;而对诸多科学结论的背景、发展过程、思考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缺乏相应的思考与研究,甚至认为这些内容是课堂教学中可有可无的部分。文章结合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以及物理学作为基础科学的基本内涵,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探讨在工科院校基础物理教学中注重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培养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前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导致一些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繁琐化,甚至自己不能跳出自己的禁锢。文章引用了自然科学、哲学、教育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和结论,欲证明研究本身不是高不可攀的,并有一定范武的。将这些研究基本特质和组织科研工作的经验梳理成章,一并呈现读者。  相似文献   

18.
运用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比较分析1970年、1994年和2000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重点讨论了“慢突触传递”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方法,进而说明了脑神经系统研究的主要方法特点是实验观察法和理论分析法的巧联结。  相似文献   

19.
从促进学生学习热情和提高能力角度出发,将科技竞赛引入到了高校课程考试当中,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提出了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特点相适应的科技竞赛项目:模型制作竞赛、结构设计竞赛、测量竞赛和高性能混凝土配制竞赛。在阐述了这四类竞赛项目的意义和实施办法后,根据项目特点分别建立了以能力考察和比赛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的评分标准。从而可将科技竞赛在学生中更加广泛普及,促进考核形式多样化发展,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已成为当今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社科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也是一个对发展我国生产力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我国社会科学的研究也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但研究成果与经济发展相脱节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们在如何有效地利用社科研究成果,推动人们思想解放,创造有竞争力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还存在重大的缺陷。社科研究成果转化是一个动态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既要求科研机构和社会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研完成果与经济有效结合的微观机制,又要求政府通过转换职能建立起研究成果与经济有效结合的宏观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