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问"是教学的载体,是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切入口。小学语文以问促学的教学构建,契合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也盘活了僵化的课堂教学。本文从针对性提问、探究性课堂提问和延伸性课堂提问三个方面,论述了以问促学视域下有效小学语文教学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2.
"问学课堂"以"问"引学,以"学"促问,"问"与"学"相互促进、同构共生。通过"问",开启学生的心智,通过"学",砥砺学生的能力,"问"与"学"相长,"问"是"学"的发端,"学"是"问"的积极践行。在"问学课堂"中,学生永远站在"课中央","问学"的学习方式是合乎学生天性、顺应学生天性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3.
正"润泽"这一术语是对课堂的一种质性描述,是指课堂的一种"和谐""圆融"状态。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在其教育学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出了"润泽的课堂"的称谓,旨在改善师生关系,改善课堂教学样态。"润泽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尊重、关怀学生的生命,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创造条件。小学语文"润泽的课堂"的营建,以学生的语文素养生成、发展为根本旨归。通过建构语文"润泽的课堂",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也就是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以此来适应经济飞速发展、信息不断膨胀的社会需要。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版块——阅读教学,就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式课堂模式而不思革新进取。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想要打造语文学习高效课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改变教学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应该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通过不断地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并在练习中逐渐形成独有的写作思路。那么该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呢?  相似文献   

6.
深度学习重视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关注学生的认知理解、过程反思与能力建构,倡导学生带着问题深度学习。本文针对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普遍存在的浅层化学习,在课改实践中以"问题伴学"为抓手,重视学生在适切问学中开展深度学习,不断纠偏课堂教学层面新问题,重构深度问学教学发展新模态,创新问题伴学阳光评价新机制,着力助推道德与法治课堂走向课改灵动实验场。  相似文献   

7.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创新,强调的是学生的以学为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学为中心,无疑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关键,文章试就基于"学为中心"的视角下探究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8.
<正>数学学科天生与问题相伴。好问、好学是儿童的天性。小学数学"问学课堂"主张建构以"问"为支架的学习方式,倡导以"问"开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旅程,激发他们"问"的意愿,使其享受"问"的意趣,同时彰显"问"的意义。下面,笔者基于教学实践,试着探寻小学数学"问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1.基于学情,激发"问学"的意愿。学情即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已有认知经验、情绪状态、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教师教学前注意研究学情,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9.
"儿童问学课堂"是新常态下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尝试,它顺应儿童好问的天性,把"问"和"学"的权利还给儿童,优化儿童的学习过程。问学,生成问题是前提,自主实践是基础,形成学力是归宿。问学课堂,要唤醒儿童问学的动机,营造民主的问学氛围,采用贴近儿童天性的评价来保持问学的动力,让儿童在快乐学习中形成"学问"。  相似文献   

10.
<正>21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作为语文教学,就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讲、问为主的课堂模式而不思革新进取。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确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理念,努力构建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课堂,课堂中心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让语文课堂彻底变"教语文"为"学语文",让"教堂"成为"学堂",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地学习语文。生本语文就是要努力构建这样一种回归语文本真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确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理念,努力构建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课堂,课堂中心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让语文课堂彻底变"教语文"为"学语文",让"教堂"成为"学堂",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地学习语文.生本语文就是要努力构建这样一种回归语文本真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3.
钟健  尤嘉 《新教师》2022,(3):78-79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已有了很大的改变."教"不断地让路,"学"不断地跟进,以学生学习为课堂教学核心的教学方向已然明晰.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排特点十分明朗,尤其是各单元的语文要素,为阅读课堂教学内容立了"定海神针",使教师的教学不容易跑偏,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智慧课堂"已成为我们不断追求的一种学习境界,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构建智慧课堂,能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智慧,带给学生成功愉悦和幸福体验,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在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研究、不断总结,形成了"四五"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四",即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信息为手段,以训练为主线",这是该模式建构的基本理念,贯穿课堂始终。"五",指的是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流程,即"自主先学""以学定导""尝试探究""展示评价""巩固拓展",这是我们在识字写字教学实践中构建智慧课堂的基本模式,也是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韦璐 《江西教育》2022,(15):71-7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为中心"也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学为中心"的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扭转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能实现自主、高效的发展.本文阐述了"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的内涵、价值与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问"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古人称学习为"学问",要学必要问,不无道理。"问"是开山斧,"问"是深耕犁。打开一切知识大门的钥匙是"问号",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培养学生"问"的能力,即质疑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由此可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和改变学习方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他们的自主学习应是在"导"下的"学"。以"导"促"学",以"导"助"学",以"导"引"学",让他们不断在自主学习获得成功体验时,激发兴趣,培养信心,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倡导"导学课堂",加强对导学策略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林怡谋 《考试周刊》2014,(41):72-72
<正>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培养学生从小学会学习,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变"师问生答"的传统课堂模式为学生自主质疑、解疑、释疑的生动活泼的模式,启发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不断产生疑问、提出疑问、解决疑问。一、加强引导,学会质疑在有效学习中必须由教师发"问",过渡到学生会发"问",有疑有问,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地学习。1.留给时空,有效质疑。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立足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扎根课堂,以问导学,以点带面逐步深入开展教学,这是一种理想的教学现场。在教师的引领下,教师以问促思,使学生的思维走向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逐本"思""问",思维不断向纵身推进。课堂学习中呈现师生对话、生生互动的热闹场景,一切都印证着教师的教是为引导学生的学,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学。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教学预设最终指向的是为了学生课堂更好地学习。  相似文献   

20.
反思当下学校课改的得失,从编写"课堂学习单"入手,确定课堂学生"学"的内容;从"以生定教"为立足点,形成"预习-互学-问学-用学"为特征的课堂"学"的形式;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营造课堂"学"的民主氛围等措施,构建了充满活力的课堂形态,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