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吴孝毅 《新教师》2019,(10):15-16
能满足合理需求的教育才是有价值的教育。我们把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从合理的需求切入,了解需求,引导需求,激发需求,满足需求,应需而教、应需而导、应需而治,为其美好人生奠定坚实基础的教育,简称为"应需教育"。学校紧紧围绕"崇文尚武,立德修身"这一校训做文章,构建"崇文""尚武""立德""修身"四大板块"应需课程"。  相似文献   

2.
积极探索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机制,有利于提升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促进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是教师"内化"和"外推"过程的有机结合。职业学校应"内外结合"、"双管齐下"助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相似文献   

3.
吴耿华 《教师》2014,(15):13-14
正《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就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窃以为,这是最早讲述个人修养与国家、社会的联系,也就是时事与个人的关系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时事教育也得从娃娃抓起。小学生也要培养国际视野,了解国家大事,真正做到从小"胸怀天下"。只有关心时事的学生,才会成长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  相似文献   

4.
<正>美国学者波斯纳指出,"教师专业成长=经验+反思"。我根据自己的成长历程,研究出新的教师专业成长公式,即"教师专业成长=修身养德+系统阅读+实践反思+勤奋写作+高位引领"。教师要想实现专业成长,修身养德是根本,系统阅读是前提,实践是源泉,反思是关键,写作是捷径,高位引领是高人指引、高端展台和高度发展的学习共同体的总和。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教师就可能会错失一个又一个"最好的自己"。  相似文献   

5.
王栋的"修身慎德"哲学美学思想以"格物"说为基础,以"正身"、"反身"为途径,以实现"大"的审美人生境界为目的。"修身慎德"不仅在生死观上体现了对生命的执著,而且在道德观上表现了对人的价值的体认。王栋的"修身慎德"与乃师王艮"修身立本"主张有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他们对修身的目的、境界与途径的理解不同。"修身慎德"主张对我们构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意义,"修身慎德"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对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将具有或大或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师者,人之楷模也。教师这一职业特性,决定了他们一定要是道德高尚之人,才能成为以德施教、以德立教的楷模,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那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知行合一。2017年6月17日,由敬德书院、中国教师报、《中国教师》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主办,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协办的"中国教师·敬德会讲"之"知行合一与教师德性"隆重举行。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管理处调研员赵建军,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雷振海,海淀区政协主  相似文献   

7.
"当代校长""当代教师"是《上海教育》服务于广大一线校长和教师成长的特有板块,它们都强调"用校长、教师的智慧服务于校长与教师的发展"。征文主题1:校长的成长路径与职业发展每位校长的起点不同,成长轨迹也不同,但都必然要顺应教育发展的规律。欢迎广大校长就"校长的成长路径与职业发展"来稿,介绍自己的治校经验。具体要求包括:  相似文献   

8.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由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的。所谓师表,即指教育是受教育者的典范、楷模。它体现于教师的一言一行。宋代胡瑷说过:"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可见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多么重要,在社会的发展、民  相似文献   

9.
大学是"三观"教育的重要阶段,"计算机伦理学"教学,旨在让学生立志高远、明辨是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从四个方面开展立德修身教育:以立德修身为切入点开展计算机伦理学教育,将计算机伦理学核心思想融入大学生公共基础课;从通识意义普及计算机伦理学基本素养;计算机类专业要与时俱进开展计算机伦理学教育;采用鲜活案例教学法开展修身立德教育。  相似文献   

10.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德开小学成立于2008年,几年来,学校一直在积极探索教师成长的路径和方法,每年都举行"青蓝工程",以老带新,共同发展;实行教师"职级式评价",为老师们每学期找一个可触的标高。但反思这些方法,解决的都是教师成长的"自律"和"他律"的问题,即教师是在学校的要求下、制度的约束下被迫成长。而相对于外力推动来说,教师成长更应该追求一种"无律"的状态,即"成长"应成为教师的精神状态,是自动、自发、自愿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张劲松 《文教资料》2013,(14):77-78
老子的《道德经》并不是谈论道德修养的,而是谈他所认为的"道"与"德"的基本概念。老子所说的永恒之"道",就是个"无"字,"无"就是"道"。孔子讲的"道",不论是自然之道,还是仁爱之道,都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老子所讲的"上德",说得完美无缺,一尘不染,实际上他是把"德"束之高阁,是谁也无法做到的"德";其"下德"看上去是在谈德,实际上已把"德"说得一无是处了。孔子所谈的"德"属于伦理范畴,重在修身。  相似文献   

12.
教师职业发展最起始的境界是教材,教师心中要有正确的"教材观",因为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有可能做好学科教学。我们的职业成长需要夯实根基,我们的学科教学需要我们重视对教材的处理,只要我们"多清静柔"处理好教材,我们才能玩转教材和教学。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先驱孔子已悟为师之道即"君子"之道,当今教师,更应谨尊"君子"之德,方不愧于讲坛耕作,不羞于苦口婆心,不辱于教育之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4.
当前的时代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使得一系列相互矛盾、冲突的道德观念复杂而又统一地表现在当代青年学生身上。针对当前青年学生思想特点,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实际情况,文章提出以"立德修身"德育系统工程为抓手,通过构建模块化的教育内容、发挥全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制订系统的教育教学计划以及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立健全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机制,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切实帮助学生"修身""立德"。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临终前,给8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下《诫子书》,先后提出"立德""立志""立学"等三项要求,具体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我们发现,"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词语,它与"德""志""学"都有紧密的关联,所以"静"的含义亦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能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能力和水平,促进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相似文献   

17.
教师成长需要有一个"参照系",部分教师的成长"参照系"却较为单一且狭窄,即"职称评审标准"。当"职称评审标准"成为教师成长的唯一"参照系"时,目标达到后,难有进一步前行的动力。如何引导教师以高度的使命感确定长远的成长"参照系",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大教育课题。  相似文献   

18.
孙敏华 《今日教育》2009,(11):21-21
培养"又红又专"的接班人是强国之基,是发展之需!师高弟子强,要培养"又红又专"的接班人,必须要有"又红又专"的教师。"红"指师德,"专"指师才。"又红又专"的老师,指德才兼备之师。师之优者,就是德昭才高之师。而德昭才高的修炼,需要立足教育  相似文献   

19.
教师是一种以教书育人为责任的特殊社会性职业。师德是教师的职业(执业)道德,是社会对教师和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正确理解,是对这种社会性行为的坚定而持久的内在信念,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要警惕两种错误做法:拔高"德"的尺度,过分要求教师"应然",使教师承受不应该且难以承受之重;或矮化"德"的水准,牵强教师顺应"实然",而使教师不能达到其特殊职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大学语文课程承载着大学生德育修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的双重期待。在互联网时代,家长对教师的期待不仅仅是知识层面,更重要的是行为世范的道德层面。传统经典的回归正恰其时,儒家文化提倡修身立德,孝悌忠信,更强调成人而非成长教育,看重个人道德修养,重在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必将有益于准教师师德的培育,亦有助于教书育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