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6月23—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前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图片来源:新华网)  相似文献   

2.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关于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要求2011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高职协调发展成为职教界热议的话题.事实上,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地方探索已进行多年贵州早在2000年就通过改革办学机制,实施新型职教发展模式,促进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沟通,不仅保住了贵州职业教育阵地,也下活了职业教育这盘棋.  相似文献   

3.
中高职衔接是当今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改革与创新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和难点。常州市审时度势,强力推出重大举措,率先在全国实施中高职衔接的"3+4"培养模式,实现了中高职衔接模式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3+4"中高职衔接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质量保障,需不断实践、反思。  相似文献   

4.
《教育与职业》:《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们将采取哪些新举措来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刘华:一是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积极引导和推动与支柱产业密切衔接的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在招生、投入等方面予以倾斜.  相似文献   

5.
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等七部委日前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点如下。(1)中职与普通高中比例保持大体相当,高职招生规模应占高等教育一半以上。(2)中职校不再升格为高职或并入高校,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3)高职基本学制逐步以二年制为主,中职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4)高职专业实训时间应不少于半年,中职应为半年到一年。  相似文献   

6.
当下,中高职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在衔接问题上依然障碍重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那么在"3+2"衔接中,中高职教育存在哪些课程体系方面的问题、原因何在、如何着手解决成为了当下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3+4”即“中职3年+本科4年”中高职七年一贯制衔接模式,是目前对中高职衔接模式的一种新探索、新尝试与新突破。“3+4”中高职衔接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层次高移的内在诉求、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失的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其中,培养目标的衔接是首要,专业的衔接是载体,课程的衔接是核心与落脚点,质量监控的衔接是重难点。  相似文献   

8.
导读     
<正>2012年,江苏省在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进程中,率先试点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分别设计和试验了中职与高职"3+3"衔接、高职与本科"3+2"或"5+2"衔接、中职与本科"3+4"衔接等分段衔接贯通培养项目,在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到目前为止,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项目(以下简称"贯通项目")的试验已经逐步进入到"转段衔接"的实践操作阶段。由于贯通项目所涉及的教育行政部门、合作双方学校、学生、学生家长等关联方面在理念、价值观、期望值上存在着角度差异,  相似文献   

9.
"3+4"即"中职3年+本科4年"中高职七年一贯制衔接模式,是目前对中高职衔接模式的一种新探索、新尝试与新突破。"3+4"中高职衔接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层次高移的内在诉求、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失的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其中,培养目标的衔接是首要,专业的衔接是载体,课程的衔接是核心与落脚点,质量监控的衔接是重难点。  相似文献   

10.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近年来,江苏省在加快推进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系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本期,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湘宁将为我们介绍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11.
正常州市创新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加大职业教育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等统筹力度,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效益最大化。着眼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进行了"3+4"中高职衔接模式试点。以技能大赛与对口单招工作为抓手,深化专业建设,加快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升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吕健 《现代教育》2012,(Z2):17-1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设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协调发展关键在于中职与高职的衔接。但是,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中高职协调发展受到诸多挑战,中高职衔接畅通迟迟没有实现。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3.
夏永清 《亚太教育》2019,(11):151-151
为了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中职、高职、本科甚至研究生之间的升学通道,江苏省自2012年开始试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项目。2012年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为“3+2”模式,即前3年在中职学习,通过转段考试之后,在高职学习2年,可以获得高职毕业证书。2013年起试点项目改为“3+3”模式,即前3年在中职学习,后3年在高职学习。本文将对“互联网+”背景下的中高职衔接“3+3”试点项目转段考试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5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此背景下,今年高职院校招生如何,有哪些动向?记者以我省高职专科批次录取为例,进行了采访。高职专科连年出现较大缺额,但数量呈现下降趋势8月21日,湖南省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  相似文献   

15.
<正>《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直面经济社会发展对现行职业教育体系的挑战,《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  相似文献   

16.
<正>2012年5月,江苏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公布2012年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全省有71个体系建设项目进入试点,包括"中职3+2(含4+2)或3+3分段培养"、"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五年制高职与普通本科5+2分段培养"、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等类型。我省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作自此拉开大幕,开始了全面动员、精准深入的实践之路。此后,我省中高  相似文献   

17.
中、高职衔接不是中职与高职的简单叠加或接续,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的兼容并蓄和可持续发展.目前杭州市中、高职衔接主要有对口升学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3+2”模式和高职自主招生模式.基于我国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路,根据现行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要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应大力推行“2+1+2”的中、高职衔接的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8.
<正>刚刚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直面经济社会发展对现行职业教育体系的挑战,《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历次职业教育重大改  相似文献   

19.
<正>江苏自2012年启动中高职衔接项目试点以来,中职本科"3+4"衔接项目从2个增加到96个、中职高职"3+3"项目从70个增加到356个,已初步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如何使体系建设进入良性循环,笔者提议:一、进一步促使政策落地生根。《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是我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应加大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力度,尽快出台相应支持政策,让应用型本科学校主  相似文献   

20.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在对2020年将要形成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界定时,首次明确提出了中职高职衔接的具体要求,就此引发了中高职衔接的热潮。但回顾过往,中高职衔接问题早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初期便已引起职教界前辈的关注。总结归纳改革开放几十年来职教界关于中高职衔接的理论、思想,对当下我国的中高职衔接进程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