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集韵》中的"某某读"并不都是指前代经师的特异读音,大多数"某某读"是《集韵》编纂者错误地沿用前代经师音注中的特殊音切而造成的:一是误把"非注音"的音切看成是"为其字注音"的音切,一是误把"注非其字"的音切看成是"为其字注音"的音切。  相似文献   

2.
《强项令》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本对"强项令"的注释为":硬脖子县令,指董宣。强,硬。项,脖子。"据此",强项"就应该理解为"硬脖子"。课文并没有给"强"注音,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读成"qiáng",有的老师就读成"jiàng",甚至同一学校同一年级的教师也有两读的情况。从教辅资料来看,有的也像课文一样,没有注音,这种情况应该理解为读常读音,如《王后雄学案·教材完全解读·七年级(下)》(中国青年出版社);有的则直接注音为"jiàng",如原建平主编的《文言文  相似文献   

3.
李清照的《声声慢》入选人教版课标教材必修四。其中的"乍暖还寒"之"还"读音较乱,有规范读法之必要。笔者不揣浅陋,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乍暖还寒"之"还",人教版课标教材注音为huan,注释为"忽暖忽冷,气候变化无常"。该词网上的朗诵视频,有的读为huan,有的读为hai,有的读为xuan。网上关于该词读音的讨论文章,有的主张读huan,理由是"还"在"乍暖还寒"中是动词"返还"义,并且"还"在古代  相似文献   

4.
正杜老师:"风筝"一词首先出现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第54页,"筝"标注了第一声调符号。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风娃娃》中也出现了"风筝",但是教参中强调"筝"要读轻声。在《现代汉语小词典》中,对"风筝"一词中"筝"的注音也是轻声。我想请教您,哪个读音是正确的?湖北省老河口市第八小学孙怡孙怡老师:风筝的"筝"在普通话口语中,是读轻声的,因此《现代汉语词典》中"风筝"的注音为  相似文献   

5.
成语“衣锦还乡”中的“衣”应怎样读?各种工具书的注音不尽相同。大多数工具书注“yì”,如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汉语成语词典》,1989年出版的《辞海》。笔者手边查到的工具书,注“yī”的只有《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出版的如此,1996年的修订本仍然如此。认真研究一下就会发现,正确的读音应是“yì”,而不是“yī”。这属于文言文中的破音异读问题,就是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的词性和意义。《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乃使其从者衣褐”中的“衣”就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穿”,读音为“yì”。“…  相似文献   

6.
《将相和》中的蔺相如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由于他距今已两千多年,而“相”又是一个多音字,因此对这个字的读音,就出现分歧.有的读作阴平声“xi(?)ng”,有的读为去声“xi(?)ng”,莫衷一是.尽管找不到当时人对这个人名的注音材料.但从古代文化典籍中,还是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  相似文献   

7.
汉魏敦煌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分“天下”为九州。今天的河西广大地域,属于雍州。因此,秦以前,敦煌为“禹贡雍州之域”。可是,因为《禹贡》里有“三危既宅,三苗丕叙”的记载,《尧典》有“窜三苗于三危”的记载,《左传》有“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的记载,而自汉以后,人们知道了敦煌,也知道了敦煌的东南有座山叫做“三危山”,所以,后来集注典籍,往往把三危、三苗和敦煌、瓜州联系起来,代代相因,几成定论。其实,“三危远不在敦煌”(注1),秦以前的敦煌情况,还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发现。秦统一六国,筑长城,西不过临洮。这时的河西为月氏所居。汉初,月氏受匈奴侵掠,被迫西迁,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驻牧于月氏故地。公元前121年,浑邪王杀休屠王  相似文献   

8.
“斜”字究竟怎么读“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教材注音为xie,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注音为xia。“斜”字究竟怎么读?“斜”的古读音为xia。《山行》第二、四句末尾分别是“家”和“花”。从诗歌押韵的规律看,“斜”应读xia。但是,考虑到语言的规范性,教材对汉字的古音一律未取。如成语“叶公好龙”,过去曾把“叶”读成she,1963年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发表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表初稿》中,取消了该读音,规定统一读ye。对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斜”不是一个生字。教材特意注音为xie,目的就是要教师不受古读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喂"是两个同形同音词,一是动词,"喂养";一是叹词,表示打招呼的声音,读音都是去声"wèi".叹词"喂"的读音在实际交往中有两读的现象,表达不同的语气和含义,读"wéi"时表示客气或亲切,读"wèi"时表示命令、大声叫唤或不耐烦,在交往中"喂"读为阳平是普遍状况,因此在词典中应该仿照"啊"的注音对"喂"再加注一个读音,以适应现代社会和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体现辞典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0.
《山海经·北山经》载有三条向西流入泑泽的河流杠水、匠韩之水及敦薨之水,杠水即贯穿汉代敦煌郡的疏勒河干流,匠韩之水即今瓜州县之榆林河,敦薨之水即今敦煌市的党河。敦薨本系月氏语,张骞称敦煌,乃因战国秦汉时期敦薨与敦煌同音,故知《山海经》之"敦薨"即敦煌。汉武帝在敦薨地区建县建郡,遂据张骞所说"敦煌",命名为敦煌县、敦煌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谓敦薨之山"在匈奴之西、乌孙之东",说敦薨之水"出焉耆之北",与《山海经》敦薨之水西流注于泑泽的流向相反。杜佑、都实、潘昂霄、朱思本等均据实指出郦道元之谬,而清代以来《水经注》研究家仍从郦氏谬说,亟应纠正。  相似文献   

11.
对《故乡》一文中“猹”字的读音,不同的书典有不同的注音,中学语文第三册注(zhā),而在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上,注音却是(chà)。就连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和中国社会科学院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隆中对》,“箪食壶浆”之“食”没有注音,可见应读shi,而大学教材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所选《左传·宣公二年》,“箪食与肉”之“食”注音却是si。同是“箪食”读音却不一致,令人疑惑不解,这就需要进行一番考辨了。  相似文献   

13.
我在教初二语文《小石潭记》一文时,发现几种资料对“(亻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一句中“翕”的注音不一致.我认为“翕”的读音应当统一.广西尼族出版社的《中学古诗文对照注译》把“翕”读音注为xī,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又注为xì,这就形成了  相似文献   

14.
论匈奴僮仆都尉“领西域”“赋税诸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汉王朝政治文化影响进入西域之前,匈奴曾经施行对"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控制。《汉书》卷九六上《西域传上》记载,"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赋税诸国,取富给焉"。所谓"赋税",应体现制度化经济关系"。赋税诸国"的征收内容,除畜产、农产外,亦包括矿产、手工业制品和其他物产。匈奴向"乌桓民"征收"皮布税"的情形,可以在讨论匈奴于西域"赋税诸国"时参考。匈奴以此取得经济利益,有地域的限定。可能主要是"匈奴西边日逐王"以及东蒲类王、南犁汙王、呼衍王、伊蠡王等匈奴诸王所统领部族控制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皆为世所公认的权威工具书,然而它们在对个别字词的注音问题上,尚存冲突抵牾之处,亟待统一。一、"柏"字用作姓氏时,读音要统一"柏"字在用作姓氏时,《新华字典》(本文均指第10版,目前最新版)和《现代汉语词典》(本文均指第5版,目前最新版)都把注音标为bǎi。而在《辞海》(本文均指1999年版,目前最新版)中却将注音标为bó。  相似文献   

16.
“想尔”考     
敦煌文书中有《老子想尔注》,是重要的早期道教典籍,现藏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想尔"之义,向无确解。尔,当读为"迩",与"近"同义。儒家思想主张"修身正心","想尔"的主要意义与儒家思想相同。  相似文献   

17.
课本第 10 9页 :“西汉初年 ,(月氏 )被匈奴逼迫 ,向西迁移。汉武帝了解到月氏人西迁之事 ,又得知匈奴单于曾残酷地把大月氏国王的头骨制成饮酒器 ,大月氏深恨匈奴。汉武帝决定联络大月氏 ,共同对敌 ,乘势争取西域各国。”教学中我始终有一个疑问 :既然月氏和匈奴有如此深仇大恨 ,而张骞为什么却无法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使命呢 ?课本仅以时过境迁为解释是难以让人信服的。为此我查阅《汉书》、《史记》、《资治通鉴》等书 ,发现月氏与匈奴的关系远较书中所写的更为复杂。首先 ,月氏和匈奴共发生过两次战争。第一次匈奴和月氏的战事发生在楚汉战…  相似文献   

18.
何兵 《快乐阅读》2013,(9):123-124
掌握字音是语文学习的前提,正确把握"惩创"的"创"的读音有利于教学,同时也有利于语文教师的成长。人教社不同的版本中有不同的注音,同一权威的著作内容,同一权威的出版机构,同一权威的教材审定委员会,三个时期,三种版本,三种截然不同的注音注释结果!阴平、去声、不注音,说明争议尚存。笔者结合该词构成、用法等提出拙见,以为当读阴平,方契合文意。  相似文献   

19.
祖冲之儿子叫祖暅.“暅”字究竟读什么?长期来不统一,各读各的. 《辞源》、《辞海》(旧)都没有这个字.1978年《现代汉语词典》用现代汉语拼音标出"啦"音g亡ng〔更〕.1979年新《辞海》给它注音是xuan〔选〕,又读g色ng〔耽〕;1980年《新华词典》注音是xt,ar;、g亡:1〔亘〕;新《辞源》又把t'I亘"(xoan)作"啦". 据数学史家梁宗区教授考证,"啦"应按隋《博稚》注音读"g色nq'。(群燕)  相似文献   

20.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的《三峡》)一句中"裳"字究竟应该读什么,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应该读"shang",有人认为应该读"cháng"。那么,究竟应该读什么呢?百度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读"cháng"时意指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现代汉语词典》里"裳"字有两个读音,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