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女娲神话的产生,是原始先民的生产经验、社会意识、哲学思想和价值判断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原始时代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智力水平是女娲神话产生的历史原因;原始先民"万物有灵"的思想是其产生的心理基础;征服自然、体现人类本质力量是女娲神话产生的心理动力;对女性力量的肯定和生殖崇拜是女娲神话产生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2.
透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本表层,可以发现在许多文本深处隐含着女娲神话原型。女娲神话原型在当代女性文学中的置换和变形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对“当代女娲”的深情礼赞;二是女娲原型的“魔幻变调”。这是女性传统文化心理积淀与女性现实处境在特殊历史阶段一次“遇合”的产物,使女性文学焕发出了深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古代中西方神话比较董庆生神话是中西方文学共同的源头。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与人生的迷惘及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及其民族个性,使中西方的古代神话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貌。一、精心搜集和零星记载古希腊神话与中国古代神话的...  相似文献   

4.
传统研究多将女娲神话纳入历史框架来梳理其发展与演变,或由此窥探各时期社会状况和民间信仰,或探求女娲神话对中华民族信仰所产生的影响,并不能系统有效地解释看似杂乱无章的女娲神话,甚至会令研究者陷入资料收集和主观臆测的窘境。而实际上,河东地区流传的女娲抟土造人、补天、置神媒制笙簧等神话是其创世神形象在不同地域、不同故事情节下的各种演绎,基本脱胎于源远流长的河东文明。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为这种女娲历史文化价值的考察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先民通过女娲神话,将自身起源一元或二元的问题与自然秩序可改变或不可改变联系起来,集中体现了"土地崇拜"的远古神话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5.
神话是先民对自然、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在他们头脑中的艺术再现。文章试从女性占主要地位时期、女性占次要地位时期、向往平等地位时期三个方面加以探讨,通过分析女神神话所产生的时代以及古代人们对女性的要求来探讨中国神话的两性关系,从而折射了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生活中两性关系的演变过程,为我们今天建立和谐的两性格局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6.
女娲神话的文化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娲补天神话既反映了远古居民对中华大地地理形势的认识及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的崇高地位,也反映了中国最早的石图腾崇拜,并且对中国人“补”的思维方式及拼搏奋斗精神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女娲造人神话展示了原始时代人们生育观念的三次演变,即由女神化育生人到抟黄土做人再到男女共同生人的过程。女娲死后又成为最早的高裸之神(俗称送子娘娘),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婚姻生活。  相似文献   

7.
集体无意识理论认为,神话是民族精神内涵的显性展示和核心表达,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型载体,是社会精神气质的活化石。女娲神话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神话之一,以故事的形式传输了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宗法伦理、族群意识,展示了初民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与思考,是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的原初密码。女娲的丰业伟绩,指导着华夏族的精神理念从差异走向趋同,是展现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崇尚英雄、敢于殉道济世等民族品格的精神化石。女娲神话作为一种具有虚构性质的文学形态,又具有一种超脱性的价值追求,它推崇天人合一、阴阳相谐、和悦共生,是中华民族审美取向的重要文化图腾。女娲神话所表现出来的集体无意识既是折射中华民族历史的镜子,也是照亮中华民族未来走向的灯塔。  相似文献   

8.
神话是传统文化的根源,世界上各民族文化都与神话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而神话中神的行为正反映出中西古代先民的思想、智慧和他们的民族精神。本文从中西神话所体现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命运观3个方面分析中西神话差异,并尝试解读这些差异所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对比中西方神话实际上是搞清楚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了解西方人的文化背景和他们的交流模式,将与他们交流中的文化冲突和误解降到最低,最终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际中实现共赢。因此,这一研究对中西方交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都曾为文明重心之地,以辉煌灿烂的文化卓立于世。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神话类型。本文试图从神话的特点,神话英雄的塑造及神话体系三方面的比较来说明中国与希腊神话的差异,分析这种差异的原因及对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宗教和神话中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是现实世界女性的缩影,在宗教和神话领域里,妇女的地位也是随着世俗世界的变化而改变的.通过研究宗教和神话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女性形象,来探讨中西方宗教与神话中的女性地位的异同,对于研究中西方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状况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无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我国,在一定阶段下,宗教和神话中的女性地位的变化都演绎着现实社会中女性地位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人类思维发展到今天,已达到了十分缜密的阶段,当我们再回到神话世界时,自然会感到不可理喻。本文就是试图从神话心理学角度来解释神话思维的特点、神话思维进行的规律以及神话思维最终解体的过程,从而解释神话的神秘性以及神话消亡的原因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希腊都拥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一样反映出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本文从宇宙的生成、人类的起源、大洪水的传说和兄妹通婚现象等四方面比较了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异同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中国与希腊虽因所处地理及人文条件各不和相同,而思维方式各异,但从两国的古代神话对比中,我们还是能发现相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作为法国结构主义思潮的领军人物,列维-斯特劳斯将结构主义方法论运用于神话研究,分析“神话逻辑”,旨在找出全人类所共有的原始逻辑或思维方式。该文在介绍结构主义与神话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研究印度尼西亚神话“鼠母人子”的结构,挖掘早期人类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阐释中日神话中英雄人物的共同点,即他们敢于反抗权威、征服自然、治服怪兽,保护百姓。共同点反映出两个民族在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经历了相同发展阶段。指出中日两国英雄神话又各自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民族特性。其相异性在于:第一、思想倾向不同。第二、中国神话着力歌颂英雄的执着与顽强,而日本神话则大多歌颂胆略过人、克敌制胜的英雄。第三、日本的英雄神话中,英雄们总有好运相随,而中国神话注重体现英雄本色,绝不靠运气。中日英雄神话比较,可以感受到中日两国民族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文学与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神话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义拟从古代与现代来分析探讨神话与文学的关系,神话与西方文学有深厚的渊源,在古代两者相辅相成,而20世纪文学出现了神话复兴。  相似文献   

19.
混沌,是“遂古之初”洪水神话的折射——古人在雨水(洪水)与黑暗问所建立的一种对应物,具有水黑和混融不清的整体特点,这也是神话世界的起点。随着不同文化因素的渗入,人的认识的发展,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气化、人格神化等嬗变。  相似文献   

20.
神话是一种原始文化积淀,是各个民族在发轫时期的精神遗存,神话的产生、发展,演变都具有各个民族鲜明的个性特征,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是两种不同文明培育出来的,体现着不同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