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分析及其教育干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的重要领域。然而,网络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道德失范问题尤为突出。面对这种两难境地,教育者应从客观实际出发,积极进行教育干预。  相似文献   

2.
论网络道德失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计算机网络是把锐利的双仞剑,既为人类道德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催动了人类道德发展的进程,也引发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研究探讨网络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网络道德问题如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等,有利于我们在充分利用其提供的历史机遇时,抵御其负面效应,大力进行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3.
网络道德失范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网络的普遍使用,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凸现,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提出加强道德自律是干预网络道德失范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也引发了网络道德失范的问题。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具有多重危害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研究对策,从内在道德、外在环境、法律制度等方面促进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建设。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时通常存在盲目崇拜、用语低俗、沉溺游戏、诚信缺失、侵犯版权等道德失范现象,这主要是由大学生自身特性、网络社会特性、虚拟与现实的道德背离、网络法律缺乏、网络伦理教育缺位等原因造成的。为避免此类网络失范现象的出现,就必须开展校内外文化活动,建立网络技术监督机制,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6.
网络道德失范对社会造成多重危害,探究其产生的现实与网络交错构成的多种原因,明确治理网络道德失范的途径和措施,需要多维度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但与此同时,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使得许多学生忽视网络文明从而导致网络道德失范,甚至引发犯罪。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如何切实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防止网络道德失范,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网络道德失范影响着大学生成长成才,阻碍了高校校园和谐网络文化的构建,导致了大学生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的弱化.大学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效果不佳、开放与虚拟的网络环境的消极影响以及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等是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应通过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净化网络环境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等对策来有效减少以至杜绝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以保证他们的健康成才.  相似文献   

9.
网络道德失范与网络伦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技术在为社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和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网络道德失范主要基于弱化的"自律道德"和难以形成"他律道德".网民行为必须有所规范,必须遵循"网络道德原则".网络行为的特殊性及由此所引发的伦理问题,要求一种全新的网络伦理学加以甄别和解决.  相似文献   

10.
张珂 《时代教育》2014,(5):160+163
网络在大学生中的迅速普及,在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带来了消极影响,特别是大学生主体性,尤其是其中的道德主体性的网络失范,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了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态势,把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状况,有利于高校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路径,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学生在处理学友关系时的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恶意对待同伴和缺乏真诚两方面。从美德论来看,学生在与学友相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狭隘心胸、冷漠态度和虚伪表现呼唤宽容、友善、忠诚等美德的滋养,学友之间应当化对抗为对话,变对手为朋友;从功利论来看,学生在处理学友关系时的道德失范行为会导致情感互动荡然无存,学业互助消失殆尽;从道义论来看,学友交往中的恶意行为违背人道主义原则和真诚原则。我们倡导的学友伦理关系的道德理想是以诚相待,砥砺同行,珍视友谊。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的道德自觉,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水平、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道德的主体性属性来看,都要求高校将培养大学生道德自觉作为核心内容。面对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认知偏差明显、道德情感严重淡漠、道德行为失范严重、道德信仰缺失突出等问题,高校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强化大学生道德意志的自我约束,创新道德教育体验模式,突出隐性德育,完善道德素养反馈和激励机制等措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水平。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青少年的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由于青少年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再加上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等方面存在种种原因,导致了青少年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上存在着种种失范现象。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与制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令人担忧。其根源在于高校学术道德规范的制度存在缺陷:一是高校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严重不足;二是研究生的学术评价制度存在问题,即评价指标单一和只重论文数量不重质量;三是其监督机制和处罚力度不够,使研究生存在学术违规的侥幸心理。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加强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完善研究生的学术评价制度,加大违约成本和处罚力度。  相似文献   

15.
在网络行为情境下,个体内在监督和调节能力减弱、道德情感体验趋于弱化、对网络道德规则和规范产生的敬畏感降低、个体内在道德建构自觉性下降、传统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面临挑战等因素,都影响着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的践行.要增强青少年对网络世界的现实性认识,提高青少年网络角色与现实角色的认同统一性;完善网络社会规则,增强青少年对网络社会规则的认同与内化,提升个体内在道德建构效能;加强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监督与执法,增强网络法律与道德的权威性,提升个体网络道德敬畏感;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情感培育,提升青少年网络道德自律水平,有效促进青少年网络道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不断提升青少年网络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6.
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在维护网络社会秩序时遇到了困难,高校网络道德出现了道德观念混乱、道德约束乏力和道德行为淡化等严重失范现象。就网络本身而言,网络信息多元化、网络缺少“他人在场”、网络“去社会化”以及网络角色混淆是造成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加强高校网络德育建设,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信息素养,增强其道德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社会传统道德体系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之上的,当市场经济的大潮汹涌来临之际,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带来种种负面影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失范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消费发展越来越迅速。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不佳、信息不对称,越来越多的网络消费道德失范问题出现。为此,要注重网络消费文化导向、完善网络信用监督体系、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加强对网络消费的监管,以规范网络交易市场,促进网络消费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道德失范现象作为转型时期较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从制度层面分析,它是对社会现有制度约束体系和道德原则、规范的一种违背和破坏。而在更深层次上从人的角度分析,它引发人们的道德信仰危机,这些都必然会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较为深远的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存在一些道德失范现象,主要表现为诚信危机、享乐主义盛行、道德信仰缺失等。导致高职学生道德滑坡主要是因为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标准的多元、多样和复杂性,也与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媒体的误导和高职教育失措有着很大联系。重构高职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导地位,同时改革思政课教学,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