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智永和尚,俗名王法极,字智永,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之后,号"永禅师"。智永自幼聪慧过人,尤喜书道,自感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呼唤着他,当他游学于全国各寺之时,却与萧子云相遇,正是萧子云传法于智永,终于让明白了他所背负的使命——承续家学。于是,他极为刻苦地练习书法。在永欣寺时,就曾盖一座小楼专供练字,发誓"书不成,  相似文献   

2.
永欣寺始建于梁陈时(502 589),原址在湖州青塘门外,宋以后曾改名永福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建,后废圮。陈隋间,王羲之七世孙僧智永曾在永欣寺习字数十年。他书写的《真草千字文》,书体法度严谨,笔力遒劲,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唐宋以来,初学书法者常以此作为临摹范本。所以,永欣寺不同于一般寺院,为海内外史学家所重视,在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3.
第一则:王羲之写春联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书法史上被尊为"书圣"。相传,有一年腊月,他从山东老家迁移到浙江绍兴落户,乔迁之喜又值新年之庆,不禁挥毫写就一副门联:  相似文献   

4.
"书圣"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从魏晋琅琊王氏家族崇奉"天师道"的"家世遗传"和王羲之书法书、道合一的艺术追求可以看出,王羲之自然秀美、不露雕饰的书法风格,与其信奉"天师道"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冲和婉丽《龙藏寺碑》,是隋代碑刻中最为重要的代表作品。其碑刻文字记载了龙藏寺修建前后的事迹,其间歌颂隋朝之篇幅写得尤其绮丽。隋文帝杨坚笃信佛教。传说其父母常年征战,无暇顾养幼子,便将小杨坚寄养于尼姑智仙庵中,其母去探望孩子时,得见"金光满室"等等。尼姑智仙更  相似文献   

6.
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不仅在书法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此文折射出一位复合立体的王羲之,以及通过他反映了那个时代士人的精神面貌、审美情趣和深邃哲思。一、生活维度的王羲之——享受当下的快乐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欢笑盈耳,心情畅快,文章说"信可乐也"。  相似文献   

7.
孙冰 《高中生》2013,(6):60
王羲之的作品历代都被人珍视,在古代就已经价值连城,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与历代帝王的推崇也有很大关系。甚至可以说,王羲之是因为历代帝王们的推崇,才有了其他书法家都没能拥有的"正宗"地位。最初重视王羲之的皇帝是南朝的梁武帝。于是,在王羲之身后100多年的梁朝出现了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8.
行书     
王羲之(303~361),东晋时瑯琊临沂(今属山东省)人。他自幼爱好书法,广学名碑和名家书迹,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锐意求新,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书圣"。他总结、吸收草书及楷书的用笔方法,创出行书。他的名作《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流精品。  相似文献   

9.
沈祖棻先生的历史小说《辩才禅师》以古代民间流传已久的传奇故事《兰亭》的失落为原型,创新地讲述了永欣寺住持辩才禅师丢失王羲之《兰亭》真迹的故事。沈先生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赋予了其中人物、事件以新的面貌与性格,使辩才禅师脱离了出家人的外壳而充满了文人气质,自然而然地,这个故事也就具有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之后的又一座丰碑,他开创了一派新书风,被称为"颜体书风".颜氏的书法成就固然与其所处时代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息息相关,但其自身的家庭背景、家学环境、文化氛围等对其书法艺术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书圣”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从魏晋琅琊王氏家族崇奉“天师道”的“家世遗传”和王羲之书法书、道合一的艺术追求可以看出,王羲之自然秀美、不露雕饰的书法风格,与其信奉“天师道”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晋代是书法史上的重要时代,被认为是书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在这个时代,出现了象王羲之、王献之这样的伟大书法家。后世以“晋尚韵”对晋代书法风格作了概括,并以此来和唐尚法、宋尚意、明清尚态来区分。这种简洁的概括有一定的作用,便于效仿与识别,但是它只是印证晋代书法风格中的某一部分——即以王羲之为首的“南派”书风,而在晋代占  相似文献   

13.
孙冰 《高中生》2013,(2):60-60
王羲之的作品历代都被人珍视,在古代就已经价值连城,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与历代帝王的推崇也有很大关系。甚至可以说,王羲之是因为历代帝王们的推崇,才有了其他书法家都没能拥有的“正宗”地位。  相似文献   

14.
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时期,各种书体相继出现,呈现百花齐放态势。其中王羲之的书法以其独特的书法艺术成功演绎了以魏晋风度为特征的时代精神,成为历代书法家学习的典范。本文从王羲之的人生历程和生活状态、生活背景、书学思想、书法师承等方面探索王羲之书法艺术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然后,从楷书、行书和草书三个方面分析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创新;最后,探讨王羲之书法对书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兰亭序》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以下简称《圣教序》)被推崇,有其时代背景及原因。王羲之、王献之、钟繇、张芝在东晋之后,被各朝代推崇为"同为终古之独绝,百代之楷式"的"四贤"。但是,东晋、南北朝、隋朝都为"四贤"中谁是第一争论不休。至初唐时,唐太宗李世民一锤定音,认为王羲之第一,并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相似文献   

16.
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时期,各种书体相继出现,呈现百花齐放态势.其中王羲之的书法以其独特的书法艺术成功演绎了以魏晋风度为特征的时代精神,成为历代书法家学习的典范.本文从王羲之的人生历程和生活状态、生活背景、书学思想、书法师承等方面探索王羲之书法艺术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然后,从楷书、行书和草书三个方面分析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创新;最后,探讨王羲之书法对书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 《兰亭序帖》相传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所写的一篇序文,它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我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高峰。学术界一致公认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书法史上确曾起过承先启后的作用,被奉为“书圣”,而《兰亭序帖》又被推为“法帖第一”。但是,谁也没有见到过王羲之书《兰亭序帖》的真迹。就是王羲之书的其他一些书帖,如快雪时晴贴、平安帖、丧乱帖等书陪帖的真迹,也没有人见到过。《兰亭序帖》传世本种类颇多,但都不外乎是摹本、临本、钩填本、石刻本,各本并列比较,又都不尽相同。因此,关于《兰亭序帖》的真伪问题,在我国书法史上已争论  相似文献   

18.
书法史的划分,可分为前王羲之时期与后王羲之时期.前王羲之时期是篆书、隶书的时代,后王羲之时期是楷、行、草的时代.王羲之的楷、行、草新体,巧妙地把篆书与隶书的体式融为一体,使得篆书纵势下引与隶书两翼开张之间的张力达到了极致.王羲之行书,凭借其近乎完美的平衡感与协调性,使得后世书家连比肩而立的机会都没有了.  相似文献   

19.
盛唐书家颜真卿在"二王"书风一统天下的局面中,大胆探索,推陈出新,在中国书法史上树立起了继王羲之之后的第二座丰碑.<赠裴将军诗帖>是颜真卿作品中最能体现"创新"二字的代表作.它得到了后世书家的广泛称赞.欣赏这幅行草书作品中折射出的颜真卿书法之外的人格魅力,有利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20.
王羲之少年时曾拜在卫夫人门下学习书法,她教授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堪称三堂人生课. 卫夫人似乎并没有教王羲之写字,却是把字拆开.卫夫人带领王羲之进入视觉的"审美",第一课只教他写"点",练习写"点",感觉"点".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笔沾墨以后接触纸面所留下的痕迹,顺便还注解了四个字:"高峰坠石".她要这个学习书法的小孩去感觉一下,感觉悬崖上有块石头坠落下来,那个"点",正是一块从高处坠落的石头的力量.卫夫人可能真的带这个孩子到山上,让他感觉石头,并从山峰上让一块石头坠落下去,甚至丢一块石头要王羲之去接.这时"高峰坠石"的功课,就变得非常有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