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大自然是儿童的精神家园,也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最美妙的课堂。在大自然里,孩子们可以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尽情地奔跑、嬉戏,从而使他们的体格更强壮,性格更开朗,儿童在与大自然的交流中获得的潜移默化的陶冶与教育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发挥本地自然资源的教育价值,充分利用大自然这个广阔的课堂,带领幼儿走入自然,寻找到许多活生生的"教材",促进孩子们的心智发展,全面提高幼儿的人文素质,为培养"完整儿童"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大自然是幼儿的活课堂,让幼儿在大自然中"深呼吸"才能解放孩子的天性。追随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我们对幼儿教育有了新的思考:教师应是幼儿"生命的牧者",自然教育课程要培养亲自然、乐探索、爱生命、尚创造、善生活的儿童。那么,如何基于儿童立场,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开发自然教育课程,我们做了几年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3.
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与大自然有深刻的融合关系。这种融合是儿童精神成长的"基点"。从根本上来说,儿童与大自然之间是一种"母—子"和"我—你"的关系。这意味着在教育中应该把大自然还给儿童,让儿童在与大自然的"神游"中重获"神性",这才是儿童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正>【正文】"游戏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而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我们的活教材。"这段话取自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论著。"自然派"主题活动是以自然材料作为游戏材料,把大自然当作游戏场的主题活动。所谓"自然材料"即指在自然界随处可觅、无须花钱、先天存在的材料——石子、水、泥、树叶……,又或许是一些废弃物品。从游戏材料回归大自然开始,我们试图带着孩子慢慢开始学着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进而  相似文献   

5.
<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小学科学教师是儿章探究天性的呵护者和引领者。小学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就是为了促进每个儿童科学素养的提高。戴振华老师一直行走存"儿童"的科学教育路上,也许有人觉得追求"儿章"的科学,太宽泛了,没有针对性,戴老师没有标新立异,而是立足于"儿章",研究"儿童"的科学教育,这份执着和坚守,提醒我们去直视教育的本源,吲归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的心意,但却未能达到目的,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讽刺,但很少有人提及。生物学家布里捷说:"昆虫世界是大自然中最惊人的现象。对昆虫世界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儿童是谁——重构我们的儿童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我们意识到还是没意识到,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任何教育行动都受着教师的儿童哲学的干预。当前,儿童哲学的斗争还在持续,"乖孩子"的民间儿童哲学正受到史无前例的冲击。从对"儿童是什么"的发问方式转向对"儿童是谁"的追问,重构我们的儿童哲学是教育事业的召唤。儿童是他自己,他有自己的心灵世界;儿童属于童年,成年人读不懂他;儿童需要好教育,他需要在教育中实现自我。只有在儿童的世界、童年和教育活动中,我们才能完全搞懂"儿童是谁",才能重构一种崭新的儿童哲学。  相似文献   

8.
求解童心     
不论是长成参天大树,还是一棵低矮的苹果树,或者是歪歪扭扭的葡萄树,都是社会上不可或缺的有用之材。一法国哲学家卢梭说过这样一句话,"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我们从中提炼为"让儿童成为儿童",以此作为全校教师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全体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之中,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让儿童成为儿童"这一教育理念既是对学校原有"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传承,更是对当下儿童生存状态的主动回应,得到了全校教师和广大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可。  相似文献   

9.
当代的城市儿童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逐渐疏离了大自然,其负面影响远远超过了人们所意识到的程度。由于远离大自然,兼以成人世界中认识的迷乱,导致了儿童的认知能力的下降和幸福感的降低。从生存美学与人类学的角度讲,现代社会对于儿童的束缚,儿童远离大自然所带来的人格异化,已严重威胁到儿童的生命力的健康发展,需要引起广大教育者、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足够重视。推倒耸立于大自然与儿童之间的高墙,放飞儿童心灵,让儿童诗意地栖居于百草园,成为现代教育思考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10.
斯宾塞重视大自然对儿童的教育,认为大自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老师,还具体指出了儿童的大自然教育计划;其次,斯宾塞极力推崇自然惩罚,认为自然惩罚具有人为惩罚所不具备的独特之处;第三,在对儿童的教育过程中,他坚持教育的自然法则,包括尊重儿童自身、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等。斯宾塞的自然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有一定的局限性,仍对当今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传统儿童教育的误区可以归因在没有认识到儿童的精神发生现象和发生规律.没有认识到成人的精神世界是要经过儿童的精神世界的数次结构性转换才能达成.对儿童精神发生现象的无知是成人本位的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创作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的根源之一.中国传统教育和传统儿童文学创作所强调的将成人世界的"大道理"教给幼小儿童、时下流行的儿童读经运动等等,都是脱离儿童世界的.中华民族迄今在文化层面上尚未建立现代儿童观念和现代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12.
<正>我认为,"美丽中国"在教育中的体现就是建设美丽校园。我们要用儿童的情怀、生命的良知、教育的智慧去为儿童营建"最美校园",为孩童的幸福人生奠基。新的发展时期,我们提出了"儿童成长支持计划"的构想,我们追问:教育为谁?儿童是谁?教师是谁?我们倡导儿童要做回儿童,教育要为了儿童、支持儿童、成就儿童,教师要成为儿童成长的支持者。学校明确提出要走进"文明、和谐、平等、友爱、轻松、快乐"的儿童世界;培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崇尚真理、勇于创新、兼收并蓄、身心健康"的世界儿童。  相似文献   

13.
正一、重视环境布置,渗透亲近自然的理念陈鹤琴先生倡导"以‘大自然、大社会’为内容的教材观,提倡只有当课程内容取材于儿童的生活经验,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为儿童所熟悉时,儿童才会尝试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去寻求对自己所熟悉的世界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充分遵循3—6岁儿童的年龄特点,利用幼儿园周围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在众多资源中我们着重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资源进行整合,开展一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14.
<正>教育中的"儿童观"危机有诸多表现,其中之一是包括教师在内的成人没有树立"向儿童学习"的教育信念。"儿童"世界实际上是儿童的认知、情感、意志、价值以及其满足需要的行为方式构成的"整体性"存在,更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纯真性"存在。这种"纯真性"的具体体现是,"在儿童世界中,人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几乎不存在根本差  相似文献   

15.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坚守,更需要等待。有的花儿,是在春天开  相似文献   

16.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儿童本能的生长就是教育的天国。"我们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他们从父母那承袭了特有的基因,他们各有特色,正如这个五彩的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粒沙子一样。  相似文献   

17.
<正>在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具有其实质性意义。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努力营造和拓展学生科学自主探究活动的时空,引领学生走出教材,走进校园、家庭、社区、大自然、网络世界。全面开放科学课程,让儿童在生活世界中获取科学信息,让科学教育走进儿童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8.
大自然是造物主。它造就了雄伟的山川河流,造就了枝繁叶茂的树木和万紫千红的花草,同时造就了人类,并给予人类无限的智慧。因而,从卢梭让儿童“回归大自然”的尝试到苏霍姆林斯基“蓝天下的学校”,不少教育哲人都是在探寻着大自然的“教化”伟力。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方面做得最为突出。他的《论智育》一书,从多层面多角度论述了儿童智力发展与自然的关系,贯串着利用自然开发儿童智力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是儿童智慧的永恒的源泉。”在他看来,“大自然”,这是一个无穷的概念,是没有智慧极限的地方,是儿童充分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19.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是第一本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师,她的教益无穷无尽。"乡土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已逐步渗透到我们教育教学中,为现代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在这方面我  相似文献   

20.
我们一边呼吁解放儿童,一边却发现成人对儿童的控制并没有放松。究其原因,历史的梳理告诉我们:中国以"人伦"为教育价值取向的儿童观传统,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启蒙"形态下的教育新思想,都没有为我们铺设一条现成的儿童解放道路。解放儿童依然是今天我们的重要历史使命。真正要解放儿童,我们还要在从儿童出发还是从成人出发上做出根本的抉择,还要摆脱知易行难的哲学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