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书体的角度看,南方楷法得力于行、草颇多。楷法既成,反过来再促进新体行书、草书、今草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各种书体都能风流潇洒。魏碑体以蜕化的八分铭石书为基础,倾斜其体势,加上有“刻风”的渲染,遂成稚拙开张。倔强刻厉的面目。北朝碑版中工美而古质、与魏碑体有所差距的风格,融合南方流美书风后来演化成隋与初唐楷书的主流。楷法弃质而就文,的确是艺术规律和人心所向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中古以来的南北方言试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有方言乃自古而然。但重视南北之别,从现有的献来看,却是从中古开始的。魏晋以来颜之推等诸家多有论及南北差异,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汉语方言的南北演变大势。中古以来的南北演变在现代方言中留下痕迹,如“大”字读音的差异,止摄开口齿音字的不同分布以及同义词“下”与“落”应用搭配的从北而南此消彼长,都反映出中古以来汉语南北演变的痕迹。  相似文献   

3.
词体是在南北化融合的过程中确立的,从词与音乐的关系来看,由胡夷,里巷之曲演变而来的词调存在着南北两方面的来源;从记号的产地来看,可以说是南北兼有,而以城市特别是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大城市为中心;从作家的创作道路来看,早期词人是北人,南人兼有,他们大多曾经南北漫游,吸收了南北化特别是音乐的滋养,这对他们词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南北水土滋生的显著不同的地域特征,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在现代小说中,构成小说文本的首要差异是语言差异:北齐南繁、北粗南细。其次,是主题选择取向上的差异:北方地域小说关注民生和政治,注重揭示人的生存困境,具有现实性;南方地域小说关心人的文化心理,注重心理表现和人性呼唤,精神内涵稍强。第三是艺术审美的差异:北方朴实厚重、严肃正直而南方则阴柔冷峻、超脱清逸。  相似文献   

5.
兼帝王之尊和诗坛领袖的隋炀帝在南北诗风融合的历史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首先,他提出了“非轻侧之论”,有利于抵制南方的柔靡诗风.在创作上追求“典丽”.有利于纠正隋文帝“斫雕为朴”的消极影响;其次,他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引导南北诗风的融合;最后.他招揽大批南北文人.与他们互相唱和.并对他们的创作进行评价.促进了南北诗风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戏剧孕育、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从戏曲声腔来说,南曲、北曲有部分曲牌同出一源,后来还出现了南北合套的方式。从戏曲题材来说,存在着先北后南、先南后北以及南北交互影响的大量例证。从戏曲风格来说,南方偏于婉丽,北方偏于雄爽,但二者之间亦有交融,形成了戏曲风格的丰富多采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我国南方和北方,在地势山形、气候植被等方面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造成两地人们的性格、气质、风俗、习惯、乃至思维方式都有差别,影响到文学创作,则表现为在描写对象、表现内容、风格流派等方面存在着迥然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形象演变、成熟并广为传播的过程是一个南北文化融合的过程.从诸葛亮逝世直至西晋一代,肯定的重点多在其治国治军的才干.东晋、南北朝时期,诸葛亮形象的发展,与正统思想有关,却并不仅基于正统思想.南北两方共同称颂他与刘备的鱼水关系,以及他对蜀汉的无限忠诚.此外,这一时期的诸葛亮形象,还有几点发展.一是智慧,二是风度,三是有了更多的神化成分.宋金时期是诸葛亮形象演变的又一个重要阶段.抗金志士往往借诸葛亮形象自勉自励,而金人也对诸葛亮深表尊重.有关诸葛亮的通俗文艺创作也在发展之中.一个故事,常是宋人导之于前,金人演之于后,而由元人加以完成,这本身就是南北文化融合、世代积累、共同创造艺术形象的一个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9.
秦岭作为中国地理环境的南北分界线广为人知,前人对于秦岭的地理分异作用做了大量研究,但对于自然分界线的具体位置还存在很大争议.通过对之前研究结果的梳理,指出将秦岭作为南北过渡带比起传统称谓的南北分界线更为合理.秦岭南北的自然环境剧烈变化是水热要素配置的临界变化效应与秦岭山体分异作用的综合叠加,和合南北是从地理视角对秦岭生...  相似文献   

10.
《父母必读》2013,(12):48-49
冬天给孩子穿衣,不是光注意保暖就行。要知道,北方和南方的天气情况不一样,室内环境也不一样,所以,穿衣还是有区别的。北方北方的气候特点是,室外的气温低,干而冷,室内有暖气,温度高且干燥,所以,  相似文献   

11.
张俊  孙超 《文教资料》2009,(19):15-16
徐陵和庾信都是南朝重要的宫体诗人,他们有相似的生活背景和经历,然而由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徐陵最终没有成为庾信那样融合南北诗风的大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重南朝、轻北朝的诗学观;有家不得归的游子情怀与无家可归的乡关之思;北齐与北周文化政策不同;南返后的诸种原因.  相似文献   

12.
统计表明,宋代南北各省词人的题材构成情况基本一致,并没有呈现出传统地域文化观念所认为的南北文化的显著差剐,这表明宋词的创作是在一种比较统一的地域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即新型南方都市文化。  相似文献   

13.
北宋役法改革中的南北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宋中期的役法改革,是宋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北宋时期南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南北方的乡村上户对役法产生了不同的要求,这是造成北宋中期役法大争论的重要原因.一般说来,雇役法便于南方地区的乡村上户,差役法便于北方地区的乡村上户.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源的整合必然会导致南北差距拉大.经济全球化虽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和赶超的机遇,但由于生产要素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完全的自由流动,世界市场也没有实现完全统一,南北差距的不断拉大会阻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要解决南方国家的贫困化需要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16.
楚辞文化渊源及其与南北文化关系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融合南北两长,重铸审美理想,为六朝文学向盛唐文学转变的一大关键。历史上正式提出这一主张的,是魏征、李延寿等唐初史臣。但刘勰以理论家特有的敏锐,意识到南北不同文风的客观存在,及融合二者创造一种新的美学理想的必要。除集中体现这一思想的《风骨》篇外,《文心雕龙》其他篇章中也留下了类似的思考痕迹。将其一一剖析,分别联缀,即能清楚地勾勒出刘勰这一思想的整体轮廓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割据造成南北地域上的分裂.南方和北方在相对独立的状态下经历了社会风俗的不同演变,在发式、冠巾、服制、鞋履及佩饰从头到脚的各个组成部分上都有着自己鲜明的风格,从而较为明显的表现出不同地域在服饰风俗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安康方言南北融合的现象。所谓“南”,指移民从原居地带来的湘、鄂、赣、吴、闽、客家方言;“北”,则指官话方言。安康移民经过200多年语言接触,融合成现代安康方言,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汉语语音演变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武昌起义爆发后,南方各省纷纷独立,中国陷入南北分裂状态。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秉承“天下为公”“博爱”的思想,做出巨大的让步和妥协。最终,在南北双方政治家的大智慧下,清帝退位,国家和平统一。实力是和平统一的基础,政治家的大智慧是和平统一的前提,“天下为公”的宗旨和“博爱”的胸怀是和平统一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