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活动课中的阻抗是学生在面对教师心理辅导过程中对自我暴露与变化的抵抗。在中小学心理活动课堂上,某些学生会因为各种原因,有意无意地采用某些防御措施或阻抗方式,阻碍对其心理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或探讨,阻碍辅导进程.影响心理活动课顺利、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2.
中学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中的重点内容,这一时期的学生心智正处于健全时期,也是接受新事物最为理想的阶段。但是由于教育方式、教育环境、学生自身等问题的影响,中学生往往会出现较大的抵制心理,使素质教育的推行难以取得有效的进展。对学生的阻抗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是解决或者缓解这一问题的基础,在大量实践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中学生对于所接受教育的心理阻抗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了对学生进行心理阻抗进行度量的有效措施,探讨了问卷调查法中的问卷编制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心理辅导课堂上有时学生会表现出调侃、哄堂大笑、窃窃 私语、不愿交流等心理阻抗现象.是什么因素影响学生的上课状态?是 什么原因让学生有意无意地进行课堂阻抗?怎样解决学生的心理阻抗问 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提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展人本 主义活动、提供安全的交流环境等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4.
心理阻抗指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所产生的抵触、排斥和反感情绪。心理阻抗是学校教育客观存在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心理系统出现阻抗,就会降低教师对学生教育的有效性,导致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败。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心理活动课上,当出现阻抗心理、课堂氛围不够和谐安全、学生表达困难等各种阻碍学生开放自我、表达感受的现象时,需要心理教师及时巧妙地运用心理咨询技术,营造自由且受保护的分享氛围,引导学生畅谈内心真实感受。研究结果表明:恰当运用心理咨询技术能提高小学心理活动课交流分享的广度与深度;心理教师应关注面质、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等影响性技术在小学心理活动课中的运用;在小学心理活动课中运用心理咨询技术的目的是达成有效沟通,不是干预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区别于传统的文化课,心理活动课注重心理体验、感受,而不注重知识的传授,所以授课时教师都尽量引导学生发言、 分享、说出自己的心声.心理课追求不受外界干扰、反映师生间真实的交流过程和结果的课堂.可在实际操作时,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遭遇尴尬:要么学生过于活跃,课堂很混乱;要么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回答不积极,或者干脆就敷衍了事;要么学生不愿意站出来分享自己的体验,即使站出来回答也离题千万里;还有学生直接拒绝回答教师的提问,或者在分享环节攻击、贬损、嘲笑其他同学.其实,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负面表现,可以称之为心理课中的阻抗现象.本文笔者立足于第二届市初中心理优质课的课例,分析心理活动课中阻抗的主要成因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面对一位沉溺于手机游戏的小学生,心理教师在初次辅导中消除了来访学生的阻抗,并建立了良好的辅导关系。辅导过程中,心理教师主要使用焦点解决技术来聚焦问题行为,探索关键事件,通过寻找例外和观照自己来促发来访学生的积极转变。在辅导后期,借助亲子互动的力量来巩固辅导效果,最终顺利帮助来访学生从手机游戏中“解绑”。  相似文献   

8.
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的阅读习惯与能力、学习心理、思维认知方式和水平,以及教师对情境创设、教学指导、解决策略的把握,是影响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此,教师应该重视问题情境模型的构建,着眼良好习惯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构建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细化评价标准与策略,运用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教师是决定学校变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实践中学校变革却经常遭到教师的阻抗。教师阻抗是指在学校变革过程中教师阻碍变革顺利进行的心理状态及其外显行为。造成教师阻抗学校变革的原因主要有观念固着、担忧心理和价值偏向。在现实变革环境中,改革者要对教师阻抗的合理存在有清醒的认识,同时要认清阻抗发生的原因并进一步反思变革的价值合理性和过程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上,"阻抗"指所有心理防御机制的总和,常表现为人们对于某种焦虑情绪的压抑,对涉及某种痛苦经历的回避,对触动某些特定情感的抵触,或是对改变某种行为和认知的拒绝等。中学教育中的心理阻抗指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所产生的抵触、排斥和反感情绪。在班主任和心理辅导教师的日常工作中,阻抗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备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网络将改变现代人的生活,也将改变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学生对网络的倾向性日趋严重,网络对初中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具有很深的影响。作为教师,如果不懂当代中学生心理,那便是不懂教育;不懂现代互联网技术,同样也是不懂教育。教师要深入探究互联网技术对青年学生身心成长产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有效地寻求引导的途径和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王加绵 《辽宁教育》2000,(11):20-21
我们对12所中小学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对比检测,结果发现,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班主任,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心理健康水平低的班主任,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低;心理有某种障碍的班主任,他们的学生心理障碍比率也较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由于教师是法定的监护人,在班级“心理场”中占居主动、支配的地位,且与学生有着比家长时间更长的“有效接触”,加之中小学生的心理发育尚不完善,因而学生极容易从教师方面受到暗示和影响。教师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是多维度的,包括人格、认知、情绪、意志、态度、兴趣、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这种影响通常以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种方式来实现。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必然污染整个教育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心理活动课更是在各地区、各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笔者作为一名一线心理教师,有幸成为这股热潮中的一员.通过课堂教学的亲身实践以及同行间的经验交流,笔者发现,看似“和谐、欢乐”的心理课堂中,来自学生的心理阻抗无处不在,假如应对不当或疏于处理细节,心理课非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会误导学生,更严重的甚至可能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因此,如何应对心理课堂中的阻抗是一个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的问题.笔者将从实际课例入手,对心理课堂中阻抗的产生原因、细节表现以及具体应对策略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4.
教师职业倦怠感起源于很多不同的原因,而且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国内多起学生袭击教师的行为出发,研究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与学生心理的关系。通过研究探讨教师职业倦怠感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找出解决的办法,共同促进师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杨浩韦 《考试周刊》2009,(43):178-178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学生学的心理环境、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构成的。学生学的心理环境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态度、道德品质和行为、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尊敬师长、自学互励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的心理环境是课堂心理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是由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治学精神、管理方式,特别是道德品质和行为等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  相似文献   

16.
张德琴 《亚太教育》2020,(4):179-179
学业拖延问题一般是因为一些小学生不喜欢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获得效能感与成就感,所以需要丰富的心理干预与防治活动才能切实解决学生学业拖延问题。因此,低年级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可积极借助心理学知识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业拖延问题。本文将从追本溯源,分析学业拖延问题的成因;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个体优化心理干预;未雨绸缪,完善心理干预与防治活动三个角度,分析低年级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该如何优化心理干预,切实解决学生学业拖延问题。  相似文献   

17.
阻抗是心理辅导课的伴生现象。阻抗的表现有多种形式,师生关系、移情与反移情、价值观念冲突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等是产生阻抗的重要原因。阻抗对心理辅导课具有重要影响,科学地分析和处理阻抗,是成功推进心理辅导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论教师评定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吴锡改一、教师评定对学生的心理效应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权威人物”,“是儿童心目中最神圣的偶象”(黑格尔语)。学生都有向师性,都渴望能从教师那里获得指导信息,了解到教师对自己的态度和期望。教师对学生的评定,无论是结论,还是方式都...  相似文献   

19.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主要塑造者 ,教师的素质特别是教师的学生观、人生观、教育质量观直接关系到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 ,关系到学生的心理成长。首先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如何看待学生制约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不正确的学生观会导致教师以不正确的方式方法对待学生 ,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是有自己的思想感情 ,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和愿望的人 ,青少年心理成长的动力一部分来自对权威人物 (家长、长辈特别是教师 )的认同 ,这时的心理状态迫切希望获得教师的热爱、尊重、理解、宽容 ,以便在一种温暖、宽松、安全、有依赖感的环…  相似文献   

20.
教师问题解决教学知识(PCK-P)的发展,直接影响问题解决教学的效果。通过课堂观察和教师访谈了解到海口市物理教师PCK-P的现状是:问题解决教学主要关注学生习题解决能力,忽视学生问题解决情感及体验;关于学生问题解决情况的了解较少,缺乏高中生问题解决心理知识;问题解决策略知识不够完善,关注具体的习题解决方法;题目来源较为固定,内容选择经验化、简单化;不重视学生自主性,教学脱离学生实际;评价方法单一且以结果评价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