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形式逻辑的“相同者必存在互蕴公理”(Logic)和辩证逻辑的“相反者必存在互蕴公理”(Logos)及其逻辑否定,从哲学对象论的所指“正者或反者”、“正者与反者”、断言“存在或非在”、“存在与非在”这四者的异质合取关系中,得出了涉及两种逻辑关系的断言矛盾方阵。进而分析出此方阵中两种逻辑的多重对立析取关系与统一合取关系,从而证明了此两种逻辑是相互蕴涵的。由此,也说明了形式逻辑的“断言对立性”和辩证逻辑的“所指统一性”正是这两种逻辑的最终合和之解。  相似文献   

2.
在揭示出在者必然兼容的内在矛盾和存在不可兼容的外在矛盾及其相互间的对称互补关系基础上,依次揭示出了认知和实践的对称互补关系。形式逻辑与内容逻辑的对称互补关系,并在上述对称互补关系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哲学逻辑的发展趋势是:大力发展内容逻辑!  相似文献   

3.
逻辑矛盾仅是“量词-质词-真值词”皆矛盾的非等值关系命题,辩证矛盾仅是“主词-谓词-命题词”皆矛盾的等值关系命题。在以事实验证了一元与二元真值函数的断定一致性和能指完全性基础上,说明哥德尔定理对包含扩充自然数后的代数理论并不适用。为了实现形式系统可兼容的一致性和完全性,必须引进所指有辩证矛盾和断言无逻辑矛盾之“指断合一”的哲学对象论。由此用基于负号而推广的辩证否定算子,才能彻底根治一阶逻辑形式系统的不完全性。  相似文献   

4.
舒心 《教育革新》2006,(5):43-44
命题是能够判断真假的语句,它具有或真或假的特征“.非”在逻辑用语中称为否定联结词,表示否定的意义.命题的非是由否定一个命题P而构成的一个新命题非P(p),有时也称为负命题,命题P与它的否定非P之间具有矛盾关系,它们一真则另一必假,反之,亦然.一、命题的分类命题根据结构上的特点,可化分为:命题简单命题直言命题全称肯定命题(A)全称否定命题(E)特称肯定命题(I)特称否定命题(O!#"#$)关系命!##"##$题复合命题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非命题(即命题的否定!#"#$)!#####"#####$构造非命题是命题的基本运算之一,由于任何一个命题都有与它相…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是在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的命题之前就应当确立的理论前提;把存在的旧社会的残余和新制度的不完善因素、以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会随社会的发展出现相对落后的因素等,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矛盾并成为社会基本矛盾的原因,是对矛盾极其狭隘的理解,并混淆了社会主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具体矛盾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区别;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看作是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完善加以解决的,则否定了共产主义代替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在研究哲学和弗协调逻辑之间关系的过程中,与其从形式结论中提炼哲学推论,不如探究弗协调逻辑的出现和发展对那些有深厚根基的哲学问题产生何种影响。因此,拟提出若干受到弗协调逻辑发展显著影响的重要哲学问题:演绎系统中矛盾的影响;通过否定和矛盾可达致的理解;辩证法的形式化;理性概念;矛盾的指称。最后作为结论而深入研究的问题是:弗协调性内部的主要问题不是停留在实质和(或)真矛盾的存在或非存在周围(这已导致处理弗协调逻辑问题的学者们互相对立的立场),而是在我们的认知系统中避免重复出现矛盾或不协调的可能性或不可能性。这并不是倡导一种"弗协调世界观",而是试图证明我们的世界将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协调。因此,弗协调是适应人类知识内在现实性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7.
哲学的内在矛盾是哲学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从生存论的角度看,哲学的矛盾由表及里地展现为哲学理解的矛盾、哲学之知的矛盾和哲学活动的矛盾。哲学理解的矛盾表现为各种哲学观的冲突,哲学之知的矛盾表现为本体与境界、本体论思维方式与主体性思维方式、直觉与逻辑、绝对和相对等诸多的对立,而哲学活动的矛盾实即人的基本生存矛盾,表现为心理与文化的矛盾。中国当代哲学理解的矛盾透露出哲学之知的矛盾是哲学活动的矛盾的理论表达,哲学活动的矛盾则是哲学之知的矛盾的基础。因此,合理的哲学之知应该表达哲学活动的内在矛盾,揭示人的生存矛盾,并为人的生存矛盾的解决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根据逻辑派:"谎者"、"理发师"和"(韩非)矛陷盾"论题,同犯隐蔽的矛盾谬误;当被揭发后,"千古之谜"简明消解了(三者均可简化为明显的矛盾"P而非P",四者均可称为"自我否定指涉")。当我们更进一步揭发"谎者"随后又犯"复合命题"谬误,指出"谎者"只是"拟似真矛盾",更能超越逻辑派而直面辩证派的"辩证矛盾(真矛盾)",更彻底地消解了它!注意:辩证派的"亦此亦彼"论题否证逻辑派的"不矛盾"律。  相似文献   

9.
对逻辑推理四大基础类型的反演算和非演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中华传统8大阴阳矛盾范畴分析数学中的开闭区间,得出相同、相似、相异、相反这4大逻辑推理基础类型问存在着三极对立统一的组成关系,进而提出涉及此组成关系的逻辑推理基础类型的互蕴公理及其描述内涵的反演算和逻辑外延的非演算。由此说明:只有将对逻辑词的外延否定演算和对描述词的内涵否定演算对称互补起来,这才可能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现代数理逻辑关于能指否定和断定否定相互结合的逻辑演算体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哲学中"存在者"与"存在"的角度考察我国教学论近30年的研究状况,在研究的思维方式层面对教学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教学论研究的对象、教学论研究方法与范式、教学论学科构建及研究者的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系统审视.以"存在者"为关照对象的传统思维方式——对象性思维,在长期的教学论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以"存在"为关照对象的思维方式——反思性思维是教学论研究思维方式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然而逻辑基本规律的现有表述并不科学。史天治提出了广义矛盾律,同时对逻辑基本规律进行了新的表述。新表述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公式,二是客观规律,三是思维法则。同一律适用于词和命题,矛盾律和排中律仅适用于矛盾命题,广义矛盾律适用于互斥性命题。表达逻辑基本规律应以客观的语言形式(词和命题)为基础,而不是以主观的思想事物(概念、判断、推理)为基础。论文利用逻辑基本规律解决了说谎者悖论和罗素悖论。  相似文献   

12.
逻辑分析方法,是哲学研究或哲学史研究必备的或特有的方法。张岱年先生是20世纪以来倡导和运用这种方法的典范。他博采众长,条分缕析,将逻辑分析方法之精要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给出了一个明晰而确定的界说,实乃对哲学思维方法的一大贡献。他在创立“分析的辩证唯物论”的过程中,曾对其哲学体系的诸多范畴、命题、思想方法乃至基本规律,作过缜密的逻辑解析和厘定。他将逻辑分析方法引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从而将中国哲学梳理成一个多层次的范畴体系,取得了伟大成果。  相似文献   

13.
柯林伍德和伽达默尔作为哲学家,都提出了问答逻辑。柯林伍德是从反对传统历史学研究方法出发,提出了历史哲学视域下的问答逻辑,这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上的问答逻辑;而伽达默尔则是从本体论上,在哲学解释学中提出了问答逻辑。对于两者提出的问答逻辑,虽然有不同之处,但更有许多的共通性在其中。两者的理论渊源相同,都是受苏格拉底和培根的影响;内在逻辑结构相同,都是一种问答的结构;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此外,二者在反对科学主义泛滥的倾向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规律”的证实到意义的解释:教育学的语义转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学自从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 ,一直以证实教育领域中的“客观规律”为己任 ,以便使其成为一门所谓的“科学教育学”。然而 ,教育学的科学化追求却是以牺牲其内在的意义、价值与逻辑、依据为代价的 ,通过机械地移植自然科学的方法、标准而进行的 ,从而造成教育学知识属性的扭曲。这是今日教育学危机四伏的根本原因。因而 ,拯救教育学的命运 ,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教育学的知识属性及其科学化标准 ,并使教育学从对外在的、僵化的“客观规律”的证实转向内在的意义、价值及逻辑、依据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王国俊提出了命题真度的概念,它与命题逻辑等价的概念不同,但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文中通过在全体公式之集上引入某种等价关系,给出了二值命题逻辑中命题真度相同与逻辑等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论日常生活哲学的内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常生活哲学,是以日常生活过程之本质及其变迁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以哲学的方式研究与探讨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本体论存在状况.把存在于日常生活深层结构中的内部矛盾及其张力关系上升为哲学问题.是日常生活哲学的基本研究路径。据此.日常生活哲学的内在价值可以在以下几个维度得以彰显。一是揭示日常生活结构性变迁的内在必然,为日常生活主体的自主性活动提供精神支撑和理性导向:二是揭开哲学与生活的原初性关联.为研究哲学乃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质、价值立场、终极关怀与现实精神开出新的视角;三是为哲学走向现实生活的深处开辟了新的道路,为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新的视角和现实途径:四是为反思、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问题与出路提供全新的方法论视角与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不同个体域,用实例讨论了谓词逻辑中命题符号化时函数的引入、函数的作用以及谓词和函数的区别,并给出了错误使用函数的例子,分析了产生错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政工主体有自己的特定内涵,它与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意义上的主体相比,共性之中有着鲜明的个性;把握政工主体的本质特征和内在的规定性,必须从它的制约关系中寻找答案;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政工系统的二元结构模式会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位置转换和方向移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本体是哲学的核心范畴,确立本体观念是哲学的最高目标。“道”是庄子哲学所确立起来的本体观念。本体意义的二重性透露出庄子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矛盾——本体论思维方式与主体性思维方式的矛盾。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与出路、人类自身的超越本性与人类当下的生存问题表明:在哲学上实现本体论思维方式与主体性思维方式的可能性选择是建构生存论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