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传承给后世的既有历史建筑、文献图书、陶瓷绘画,也有许多老百姓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传统习俗。这些传统习俗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形成内涵丰富、具有高度认同性的民俗文化,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为了使学生了解、继承文化传  相似文献   

2.
中学历史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的教育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俗文化属于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就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之中.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的民俗文化正在慢慢遗失.伴随着历史日益走向百姓、走向生活.新课程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关中国民俗文化的内容明显增多,我们必须明确民俗文化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教育价值.以便切实有效地去实施民俗文化教育,从而传承"我们民族文化的DNA".  相似文献   

3.
民俗文化作为普通民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精神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民俗文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政府发挥了重要影响,今天传承、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政府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广西边境地区的壮族农商文化,是壮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边界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形成的民俗文化。这种文化传统体现了边民生产和生活的习惯,是边民主要的经济文化类型。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存在着独特的习惯和禁忌,需取其精华传承下来,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俗文化的地方性特征表现在:依自然环境被创造和强化,依托生活方式被传承和改造,依民众的认同而融合与延续.民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地被强化而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地方特色在融合过程中成为主导性的核心,外来文化在吸收过程中成为地方民俗文化的特色内容.拦街福是温州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空间,它的存在和被不断改造,符合民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总是不断被地方化的规律.拦街福证明民俗文化是基于生活在想象基础上被创造和传承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文化巨变时代的新式民俗志——《中国民俗文化志》总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民俗文化志》(县、区卷)的指导思想是注重具体理解民俗与地方生活的关系,以体现文化巨变时代的文化自觉意识。当代地方民俗志需要以三点重要认识为前提:一、中国民俗的地方性是民族性与地域性交叉的表现;二、民俗志应该着力记述连续性的民俗传承,也要关注深层的民俗传承;三、结合对地方传统生活方式的把握,将比较容易描述地方民俗的特色,呈现民俗文化内在的逻辑关系,反映地方社会与文化的历史特征。民俗文化的地方传承也就是在历史上被一再建构的地方性象征体系,其中若干重要文化事象具有标志性意义。因此“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成为本志书统一采取的书写模式。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湘西题材散文以写实记闻、回忆联想等手段,将湘西的现实形象与历史记忆有机交融,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斑斓而又含义隽永的湘西民俗风情画卷,不仅艺术地呈现了湘西人民群众雄强的生命形式,深刻表达出对湘西政治经济和社会人生发展的沉痛和隐忧,而且营造了一个充满文化记忆的文本世界,从而在现实描绘和历史映照中完成了湘西民俗文化记忆的再现和重构,实现了对湘西民俗文化的历史反思与意义传承。沈从文的湘西民俗文化记忆凭借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审美视角显示了现代文学书写的选择魅力和价值重构姿态,从而使其湘西系列散文在地方历史文化记忆的修复与提炼、地区民族风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愈显珍贵、愈发灿烂。  相似文献   

8.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总体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领域中的一种社会现象,是长期在特定自然的、历史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真实地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民生活。通过欣赏民俗文化作品中的色彩、民风、习俗、语言的"土"去感受其中蕴含的"美",激发人们对民俗文化的热爱。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下,许昌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代表,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千年的风风雨雨,在面对现代文化蓬勃发展的情况下,是选择对抗还是妥协,是坚持还是创新,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身处挑战的时代,也并存着机遇,在这样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期,我们更应该去回顾许昌民俗文化多元形成的历史,在历史中找寻继续成长的答案,许昌特有的多样化戏曲形式作为其民俗文化中关键的组成部分,以戏曲为文化引子,梳理许昌文化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史为鉴,通过历史性思考,使得许昌民俗文化可以紧随时代步伐,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扬。也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借鉴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珞巴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文学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民族间交往的加深、文化的融合,导致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优秀民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逐渐消失,研究者认为学校教育是传承文学艺术的主渠道,在学校课程中融入珞巴族文学艺术的内容,并拓展校园文化、以及通过教师对珞巴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等方面实现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拥有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许多有历史责任感的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许多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得以保存和传承,这对我们每个国人来讲都是一笔非常难得的精神财富。在新时期之下,传承民间民俗文化仍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本篇文章从传承民间民俗文化也数与群众文化的发展探索入手,说明了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和发展群众群花存在的关联,提出了几点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民俗,也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所以它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形成的,它起源于人们的社会群体生活,历经千百年,在特定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属于民俗文化的范畴,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在形成上虽然传承、沿袭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基因,保留了多元文化的传统个性,但在总体上受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地理环境三大因素的影响最深刻。  相似文献   

14.
学校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民族文化的传承。七宝古镇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拥有一大批优秀的历史人物,还有一系列的民俗文化。我校与七宝老街近在咫尺,学校的教师常年生活在古镇,对它的过去和现在有深刻的了解,与当地的文化、旅游机构又相当熟悉。在开发以“七宝古镇”为主题的探究型课程的过程中,我校在管理工作上做出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5.
叶波 《考试周刊》2010,(21):171-172
2005年6月17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联合发布了《文化部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指出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是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重要民族传统节日。这些民族传统节日承载着浓厚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历史教学应重视民俗文化,从民俗文化中汲取养分。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6.
2001版的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考察社会文化现象的变迁,了解文明传承的时间和空间联系”,要“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并“知道居住地特有的习俗,考察它们的历史,探讨它们存在的价值”。《历史与社会》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增加了有关民俗文化的内容。可见,弘扬民族精神,关注民俗文化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并成为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特别的教育内容——“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17.
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与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是群众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群众文化发展是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基础,群众文化的发展为民间民俗艺术的传承提供了支持。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是群众文化的繁荣和昌盛的重要途径。在群众文化的开展过程中,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民间民俗艺术与群众文化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为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和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客家民俗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受到沿途迁徙地的影响,又与其它地区、其它民族的交往中形成的多样而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民俗文化经典.宁化牌子锣鼓是客家民俗文化重要的代表之一,又是客家民俗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社会基层,渗透于宗教信仰、寿庆习俗和民间游艺等客家民俗生活的各个方面.挖掘和运用民俗文化资源对本区域文化身份的确认和民族地域音乐的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而吴文化又是中华优秀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吴文化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地方特性与中华文明融为一体。国家发展到现在,民俗文化是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也是广泛的,民俗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形成的并且演变流传至今,它对民族的团结和强大具有不可低估的重大作用。然而,就是这优秀的民族文化却在渐渐地走向缺失,走向消弭,作为与其他民族与国家最重要的区别标志,民族文化的未来应该由谁来传承和发扬呢?作为新一代的国家栋梁,中学语文课堂必须在传承民俗文化中承担着重大的责任。本文分析了民俗文化的现状、民俗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语文课堂运用民俗文化后的好处。  相似文献   

20.
"乔林烟花火龙"是广东省揭阳市古老的汉族民间民俗舞蹈,始于明代,历经六百春秋,融舞蹈、服饰、潮乐、武术于一体.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变迁、符号系统、艺术表演等渗透出丰硕的龙文化基因与礼乐内涵.寻找"烟花火龙"民俗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和谐衔接点,让更多年轻人去热爱它,传承手艺、传承智慧,更传承精神.用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