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5 毫秒
1.
“含金量”的新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金量”原指金元素的含量(“量”有“程度”、“高低”、“大小”等意思),例如:金矿的含金量/黄金饰品的含金量。由于“金”可以比喻珍贵、重要或稀有的东西,以致“含金量”的使用范围扩大,引申出了一些新的意义和用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一些:  相似文献   

2.
“扑朔迷离”这个成语是从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句紧缩而来的。在现代汉语里,这个成语是比较常用的,它的意思也是确定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这个词的解释是:“雄兔脚乱动,雌兔跟半闭着,但是跑起来的时候就很难辨别哪是雄的,哪是雌的。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汉语成语词典》的注释是:“‘扑朔’指兔脚乱动,‘迷离’指眼睛半闭,原指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后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这个词的本意究竟指的是什么?还得放到原文中去考察。  相似文献   

3.
沐俊敏 《学语文》2006,(1):46-47
一、“不毛之地”之“毛”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向沙漠进军》:“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有是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课文对“不毛之地”的注释是:“不长草木的地方。毛,指草木。”第六册《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课文对“不毛”的注释是:“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毛,苗。”  相似文献   

4.
高语第一册选收了毛泽东的词《沁园春&;#183;长沙》。对“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课本注解说:“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课本和教参都没有具体解释“粪土”是何物。翻阅了几部比较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发现它们对“粪土”一词的解释都是“粪便和泥土”。《现代汉语词典》:“粪便和泥土,比喻不值钱的东西。”《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粪便和泥土;比喻没有价值的东西。”《新华词典》:“粪便泥土。比喻不值钱的事物。也指鄙视某一事物,把它看作粪土一样。”  相似文献   

5.
在去年的非典和今年的禽流感流行期间,一些媒体在进行相关报道时,有的用“爆发”,有的用“暴发”,有的“爆发”和“暴发”并用。究竟用哪个正确呢? 查《现代汉语词典》可知,“暴发”有两个义项:一是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例如:“前些年,他靠投机倒把成了暴发户。”“他很善于走上层路线,没几年就暴发起来了。”二是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例如:“河上本来有一座小桥,山洪暴发时,被冲毁了。”  相似文献   

6.
芜崧 《语文知识》2005,(12):19-20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透支”一词有三个意思:①存户经银行同意在一定限额之内提取超过存款数字的款项:②开支超过收入;③旧时职工预支工资。近年来“透支”有了新的意义和用法,指“事物由于过度使用或消耗超过了应有的限度而显得不足”,使用范围由金融领域扩展到其他经济领域。例如: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曹刿论战》中有一段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其中的“再”字,是“第二次”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再”意思不一样。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二”、“贰”、“两”等.这几个词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它们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对《滕王阁序》中“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这两个句子,人教社新编高中语课本注日:“意思是说,远望长安,遥看吴会。日下,指京都,这里代指唐朝的国都长安。云间,吴地的古称。”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二册《兰亭集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这里的“悟言”应当改为“晤言”。“晤言”意为面对面、亲密地交谈,“晤”有面对面的意思.而“悟”只是了解、领会、觉醒的意思。《诗经》中就经常用到这个“晤”字。如《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芝,彼美淑姬,可与晤语。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相似文献   

10.
言中,指代性副词“相”一般表示互指,相当于“互相”、“彼此”;在一定的场合又可表示偏指,或指第一人称,或指第二、第三人称;又可表示递相,有“一个接着一个”的意思;还可以表示共相,有“一块儿”、“共同”的意思。“相”的指代作用的细微变化,如果不细加辨别,译释时可能产生偏差。例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勤心养公姥。  相似文献   

11.
“空穴来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成语,一般辞书(比如《现代汉语词典》)注释为语出宋玉的《风赋》:宋玉对(楚襄王)日:“臣闻于师,枳旬来巢,空穴来风。”刘洁修编的《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认为语出《庄子》:“空门来风,桐乳致巢。”因此可以这么说,“空门来风”是这个成语真正的源头,“空穴来风”是后人在使用中修改定型的词形,二的意思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教师,我喜欢《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因为它的歌词质朴感人,曲调优美动听。但歌词“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等句中的“以为”一词所传递的信息总让人觉得与作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反。事实上。歌词中的  相似文献   

13.
周洁  邬文睿 《新读写》2010,(4):37-37
成语“穷则思变”出自《周易》:“穷则变,变则通。”意思是说,事物到了尽头,就要设法改变,一改就通达了。而我却想,只有“穷”之后才能“变”吗?“非穷”时为什么不能变,进而使之“通”呢?  相似文献   

14.
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就发现,有个小问题很有意思—“草船借箭”中的“借”字用得不当。因为“借”在词典中的意思是“暂时使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而作者在这里用“借”似乎不很恰当,固为诸葛亮的做法明明白白的是“骗取”而不是“借”呀。为什么不说是“草船骗箭”?况且,有“借”必有“还”,  相似文献   

15.
当代流行三个词语,即“下乡”“下海”和“下岗”。它们是什么意思呢?“下乡”:到农村去。(《现代汉语词典》)“乡”是“下”的目的地。“下海”:①到海中去;②(渔民)到海上(捕鱼);③指业余戏曲演员成为职业演员;④旧指从事某些行业(如娼妓、舞女等);  相似文献   

16.
清代的刘大搬在《论文偶记》中有一句话:“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天道》,意思是说: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有时也指情况微妙。不便说明。这个成语可以变通地运用到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来。  相似文献   

17.
马慧 《语文天地》2010,(2):35-36
一、问题的提出 “婚”字本作“昏”,“女”字旁后出,“昏”、“婚”是一对古今字。现在我们看到古“昏”字.马上会想到是“黄昏”的意思。《说文解字·日部》:“昏,日冥也。从日氏省;氏者,下也。”冥者。幽也。幽暗的意思。所以“昏”指太阳落山以后天色幽暗的样子.意义有别于古汉语中表示黄昏的“莫”。即“暮”字 。  相似文献   

18.
颜维奇 《师道》2005,(5):26-26
《桃花源记》一中,“外人”一词共出现了三次:“悉如外人”、“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这里的三个“外人”意思都一样吗?九年级语上册(苏教版)《桃花源记》一对“悉如外人”中的“外人”的注释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也就是说,教材对上述三个句子中的“外人”的解释是一样的。真是这样吗?笔以为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9.
《示儿》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不用“原”而用“元”? “元”字的本义是“人头”。《左传》中有“狄人归其元”的句子,意思是:狄人把他的头颅送了回来。后来由“头”的意思引申出“第一”“原来”“本来”等意思。“原”字的本义是“水源”,后来引申出“开始”“本原”“原来”“本来”等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期话题:“积累”杂议。从《老子》,我们可以看到较早的积累意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积累”,《现代汉语词典》说,(事物)逐渐聚集;《辞海》说,聚集增多;《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说,逐渐聚集。都取渐进“聚集”义。但就语文“积累”而言,就有一个什么是语文的“聚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