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文学习的“积”就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吸收,其途径是听和读,主要依赖于读;语文学习的“发”,就是语言文字的倾吐和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出口能成章,下笔能成文,是“发”的理想境界。先有“积”而后有“发”,只有“厚积”才能达...  相似文献   

2.
以往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能力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语言积累不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要积累,就不能让学生两耳仅听一人说(老师说),一心只读一本书(语文书),而要引导学生在会听“一人说”、会渎“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常,走向生活,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青精华。  相似文献   

3.
要逐渐把语言文字弄熟,而语文学习的乐趣,全在这一个“熟”字里。我还觉得,从理论上说。语文教学要听说读写并重,而从语文能力发展过程上看,似应尤重读写。听,读,是吸收;说,写,是表达。在吸收的能力要素中,读是关键,会读能引导会听;在表达的能力要素中,写是关键,会写能引导会说。总之,在中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核心是“积累”。吸收是积累,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听、说、读、写的基础和先导。积累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也就越准确。语文学习的“积”就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吸收,其途径主要依赖于“读”。小学阶段正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代,所以让学生大量背诵经典作品.扩大阅读量,增加语文积累,增强人文底蕴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语言运用水平呢?  相似文献   

5.
陆俊芳 《考试周刊》2015,(15):30-31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语言文字的积累,其途径是听和读;语言文字的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开展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  相似文献   

6.
杨靓 《教书育人》2001,(15):30-30
新出台的小学语文大纲对作文教学部分作了较大修改,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笔者认为一次完整的作文教学应该包括作前引志、作中指导和作后评价三部分,这里主要和大家探讨作前指导的一些问题。一、“厚积而薄发”———勤阅读“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文教学中的“积”就是对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吸收和积累,途径是听和读,主要依赖于读。多积累一些语言材料,多积淀一些语感经验,为学生今后学习语文乃至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说到“厚积”,笔者认为传统语文教学是值得借鉴的。首先它重视儿童机械记忆力强的特点,并特…  相似文献   

7.
冉伟 《少年读者》2009,(7):94-96
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听、说、读、写”。在语文教学中,“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进一步深化。读写结合就是全面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也就是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进一步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贵在积累,这就不能让学生两耳只听一人说(老师说),一心只读一本书(语文书),而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就必须要开展课外阅读。尤其在新课标理念的大背景下,作为语文老师,更有责任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结合本报校学生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要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李天泽 《四川教育》2001,(10):33-33
重视语言的积累,既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应引起重视。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阅读则是写作的基础……”(《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古人认为:“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文学习中的“积” 就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吸收,主要途径是读;而“发”则是对语言文字的倾吐和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只有“厚积” 才能薄发。《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写诗给我们不少启示,她要香菱把我国古代十多位大诗人的诗文各记一百多篇,“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  相似文献   

10.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文中指出:“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谠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笔者认为,为了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能力,语言训练时既注重听、说、读、  相似文献   

11.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文学习中的"积"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吸收,主要途径是读。而"发"则是对语言文字的倾吐和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言。由此可见,阅读和积累语言是进行写作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如何积累语言呢?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听、说、读、写的基础和先导。积累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也就越准确。语文学习的"积"就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的学习就是一个听、说、读、写的过程,在学习语文初期,主要是听老师读,然后学生说,然后再学习阅读,最后将听到的、说过的、读了的东西写出来,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部分相互关联、缺一不可。所以阅读是进行写作的先决条件,丰富的课外阅读积累,让写作变得信手拈来。就课外阅读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做简单概述。  相似文献   

14.
安忠昕 《青海教育》2001,(10):20-21
在“听、说、读、写”教学中,“听读”是信息的吸收,“说写”是信息的运用,吸收和运用是密切相关的,“听读”和“说写”更是不可分割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语文课本》试教本《编辑意图< 草案> 》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在小学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具体地说这种能力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1986年12月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说:“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阅读教学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搞好阅读教学,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而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以教材为主、以课外阅读为辅,...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的基本训练是“听、说、读、写”,其中读是基础,无论是“说、写”都离不开“读”。学生只有多读,读熟才能深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掌握语言文字。古人云“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学语文要“读”。平时,我注意观察那些在“读”上下功夫的学生,说话写文章大多清楚明白,用词造句毛病很少。由此可见,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要重视“读”的训练。下面是我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增加课堂上“读”的份量,多创造读的机会,学习一篇课文教师要“讲”,但更要让学生自己“读”。在教学中我常用较多的时间指导学生读书。例如…  相似文献   

17.
农村孩子的学习环境在不断改善,但对课外阅读很多孩子不感兴趣。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可见,课外阅读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而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与读结合,让孩子在读中产生兴趣、锻炼思维、乐于阅读、善于表达,这应是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条扎实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真正踏入语言世界,迈进文字沃野,摒弃形式上的花花架子,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语言文字蕴含的美好意境。对此,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作出论断:语文课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归根结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笔者拟以《月光曲》一文为例,刍议在课改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如何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相似文献   

19.
创造力培养的基础——智力培养。听说读写按吸收、表达信息的不同可分为“纳”和“吐”:听和读是吸收信息的“纳”;说与写是表达信息的“吐”。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纳得广、纳得深、纳得活。纳得广。课外阅读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丰富知识,须广泛涉猎;课外多听也能吸收语文信息。只有多读多听,腹内有了丰富的语文素材,才能进行创造。纳得深。课本,是教学的主要依据,语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反复读。对课本不精读,肚子里不能装下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创造力就无从谈起。纳得活。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书读活。这须从两方面入手:第一…  相似文献   

20.
史朝兵 《新疆教育》2012,(21):195-195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