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社会进入一个媒介密集、全球连接的深度媒介化时代,大众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自我呈现”的媒介现象变得日益流行。然而国内外学者对于“自我呈现”研究以社会互动为主,鲜少有人将其与媒介仪式关联起来。文章首先以社交媒体平台上普遍存在的“自我呈现”为切入口,将其纳入媒介化仪式的范畴,旨在以更宽广的视角思考媒介化过程对大众“自我呈现”的建构意义,以及它是如何与政治经济权力关联的;其次,从技术供给、媒介逻辑、媒介化社交三个层面引出“自我呈现”的仪式生成;最后,从批判的视角探讨社交媒体平台如何在最为稀松平常的“自我呈现”过程中以更隐蔽的方式完成数据监控及隐性剥削。  相似文献   

2.
牛晴晴 《新闻世界》2014,(4):219-220
1959年,加拿大社会学家戈夫曼对“自我呈现理论”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他认为,每个人总试图在社会情境中保持适当的印象,以求得到肯定的评价。社交网络出现后,人们逐渐将社交活动转移到互联网上,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符号系统来构建自己的形象。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日志进行自我呈现的行为的研究,总结了大学生在社交网站中使用日志进行自我呈现的特征和效果,探索了“自我呈现理论”的新意义和在网络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华伟 《青年记者》2017,(23):49-50
作为微信上的热门功能,微信朋友圈维持既有的熟人圈,通过呈现个人生活起到沟通联系的作用;另外,微信通过“弱关系社交”将陌生人带入熟人圈子,用户的自我呈现相应发生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微信也是对用户自我存在的一种展示和确证.①这种通过朋友圈呈现的自我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是经过加工后的“媒介自我”.本文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采用网络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不同性别、职业身份的微信朋友圈青年用户的媒介使用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未成年网络使用者低龄化现象日益显著,许多小学生更是在虚拟社区中成为了一名短视频生产者,积极地进行自我呈现与自我叙事。本文通过虚拟民族志的方法,以B站小学生UP主为研究对象,对其在网络实践中所产生的“自我”层面的变化进行研究。本研究对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自我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揭示了社交媒体环境下小学生群体积极自我提升所带来的成长感、自我升格的集体社区身份、脱虚向实的社交资源,从而引发了个人自我扩展。但技术对自我的形塑具有双面性,网络中的自我扩展是有限度的,在一定情况下可能会转换为“自我抑制”。  相似文献   

5.
自我呈现作为一种交往技术,一直贯穿于人类的社会互动行为之中。戈夫曼(Erving Goffman)将“舞台”“表演”的隐喻引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出了自我呈现的拟剧论(Dramaturgy),从而被后起的相关研究奉为圭皋。而进入数字时代以后,社交媒体中的云端交往使人们的自我呈现不再囿于面对面的在场情境,戈夫曼所言“前台”“后台”“印象管理”“舞台设置”等概念也在新的社交语境中呈现出新的姿态。在这一系列新变中,被戈夫曼在自我呈现研究中有意回避的“自我”构建问题,逐渐浮出了水面。  相似文献   

6.
黄琴 《东南传播》2020,(1):113-116
移动短视频社交是不同于图文社交的一种新型富媒体社交方式,它使现实生活更多介入到媒介虚拟情境中来,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打破,构成媒介生活日常化,媒介形象现实化,现实形象媒介化。本文以抖音App为例,从移动短视频社交这一新的网络现象出发,以媒介情境理论为基础,借助拉康的凝视理论以及弗洛姆的异化理论,试图揭示在移动短视频社交这一新的媒介情境中,用户在"他者"的凝视下凭借技术赋权进行自我建构与呈现,从而实现自我的彰显;当用户无法恰当地看待其他用户的目光及评价时,其自我建构与认同过度依赖他者,自我逐渐异化,在这个过程中用户从行为层面到理念、精神层面逐步丧失主体性,自我在其中悄然消逝。  相似文献   

7.
白若男 《视听》2023,(3):113-116
近年来,社交媒体蓬勃发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对个体形象的塑造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人格特性,而社交媒体的“进场”使得个体自我形象的呈现由现实社会逐步迁移到线上的虚拟社交平台中,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自我呈现的表演行为与舞台设置显示出新的特征。这不仅影响着人们自我呈现策略的调整,也给人们进行理想化的自我呈现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8.
张美洁 《传媒》2024,(3):58-60
Plog作为一种以照片为主,辅以文字修饰的传播符号,凭借“真实自我”“个性突出”等特点,成为大众记录真实生活、满足社交需求、展现自我良好形象的首选媒介形式。本文借助戈夫曼拟剧理论,参考小红书博主的Plog内容,探讨Plog用户自我呈现的动因、实践及反思,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当下新媒体语境的普及和发展以及以表情包为代表的图片等多样传播形式在网络社交平台的流行现状,探讨了大学生线上社交中以多种媒介为载体实现的自我认同和呈现,以及社交过程中通过表情包等形式的替代所体现的社会在场。并试图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分析法,探知大学生使用表情包丰富社交的动机和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卓娜 《传媒》2019,(13):94-96
自2018年,Vlog在国内借助各大社交平台迅速发展,一方面是普通人记录美好生活的视频日志,一方面也成为明星、网红等公众人物博取关注,跨越圈层的工具。本文围绕Vlog这一媒介形式的出现,透过受众制作个人Vlog作品、参与他者Vlog互动与传播的行为,探讨Vlog与当代社会受众视频社交的情绪诉求,以及自我呈现与他者认同,并对Vlog的发展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1.
王勤 《声屏世界》2022,(3):80-82
微信作为人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当下已成为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使用的交往媒介之一,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各种事物分享是大学生进行自我呈现的主要途径.但值得注意的是,微信朋友圈又通常是学生们选择关闭停用的第一个功能.在关闭停用朋友圈之前,部分学生会采取删除、隐藏、降低可见性等自我消除行为进行数字痕迹清除,以此应对社交媒...  相似文献   

12.
阅读社交时代,新型实体书店在各大城市的迅速扩张和发展带来了书店的“回暖”,读者既要满足阅读的需要,更要满足社交的需求,于是书店成为一个理想化“自我呈现”的舞台.为经营长久考虑,书店亟须主导并建构读者能够深度持续“自我呈现”的空间,双向打通融合线上线下的图书销售和阅读,真正引领和推动书香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本文聚焦青年新媒体用户对于微信朋友圈设置分组可见的行为,探索新媒体社交平台用户的自我呈现。朋友圈以其强大的社交功能成为人们现实社交在网络上的延伸,其具有着印象管理、促进关系等重要作用。但朋友圈也是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大舞台,参与时需要深思熟虑、谨言慎行。笔者观察到,很多用户在编辑朋友圈时用到“指定分组可见”的功能,其为用户提供了选择交往和展示对象的机会,在全景窥视的情况下给自己保留了一道“保护墙”。本文运用文献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分析青年用户使用“指定分组可见”的心理动机并分析其对自我呈现管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甄嘉琦 《新闻知识》2023,(6):80-86+96
社交媒体中的成年人对童趣化符号的追捧热情极高,成年人消费童趣化符号已不再稀奇。成人儿童化现象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其产生与社会心理、媒介发展等因素息息相关。本文从成年人在社交媒体上消费童趣化符号这一现象入手,运用深度访谈法,试图探究成年人为何消费童趣化符号,成年人倾向于消费何种童趣化符号,成年人如何认识、看待童趣化符号。研究发现,成年人对童趣化符号虽存在浅层消费的现象,但也看重其情感价值与意义,同时将其化作个人在社交媒体中自我呈现的有利“道具”,在媒介与社交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下,制造了多个“顶流”童趣化符号。  相似文献   

15.
在社交网络、移动终端迅速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微信用户在朋友圈分享音乐链接,网络和大数据的发展使得音乐欣赏行为变得具有轨迹化和可见性等特征,并且成为了个人自我展示的新风尚。这意味着移动社交时代音乐传播的方式正在发生着改变,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音乐交流与分享的方式,扩大了用户在朋友圈中进行音乐分享的空间。目前学界对音乐分享的研究不多,大部分属于报纸、杂志的专题报道,所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笔者基于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从音乐身份构建、音乐符号交流和音乐作为抵抗三个方面来研究作为微信主力军的青年人在朋友圈的音乐分享行为,分析青年群体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相似文献   

16.
林睿鋆 《新闻世界》2013,(5):232-233
如今,网络已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主要场域。而微博无疑是当下最活跃、使用最充分的网络社交工具之一,研究在此场域的网民社交活动具有代表性。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微博用户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行为,来探究在情境融合的网络场域中如何进行自我呈现,以及在自我呈现背后的原因,以及我们该如何看待网络场域中的自我呈现。  相似文献   

17.
刘懿璇 《青年记者》2022,(24):110-112
网络社会的崛起推动了社交媒介技术进一步发展,线上社交文化社区成为潮流玩家的聚集之地。在虚拟社区中,玩家通过建构自己的潮玩形象和其他玩家进行社交互动和状态分享,虚拟形象成为个体身份展演以及完成自我建构的重要方式。同时,个体在数字身份的生产过程中,也体现了社交媒体时代的技术发展与物质逻辑,虚拟形象作为一种数据化媒介符号使身体媒介成为整体,通过信息的串联方式创造了数字化生存中新的社交图景。  相似文献   

18.
冯莉  许妍怡 《新闻通讯》2014,(11):43-45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社交平台成为人们的新兴生活领域,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互动模式和表演模式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本文通过对百度娱乐明星贴吧的参与观察以及文本分析,选取"粉丝"这一群体,对粉丝自我呈现的过程进行研究,分析粉丝在网络传播中呈现的形象、角色类型以及角色表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交平台的发展,去中心化的媒介赋权让更多人获得展现自我的机会,个体的自我呈现亦是文化传播的切口和渠道。以“张同学”为代表的乡村短视频创作者拥有技术加持与政策扶持、乡村文化复活与民族意识觉醒、个体自我投射中的模仿与扩散三重助力。乡村文化短视频在未来发展中应紧贴社会需求,以大众利益为导向,讲好中国乡村故事,推动乡村文化传播,助力乡村经济发展与基层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占琦 《东南传播》2023,(6):107-110
社交媒介视觉文化转向使脸成为权力运作密码,颜值成为资本施展空间,资本和权力以脸为维度建构起合理性,通过颜值审美的符号话语逻辑生产编织资本与权力的神话体系。社交媒介选择性呈现颜值,遮蔽颜值原生态,建构颜值范式,使脸从单纯的“身体—情感”符号异化为“身体—资本”符号。媒介、资本与技术的完美谎言下,个体沉迷于滤镜重塑的颜值高光,沉溺于符号自我与虚体自恋的社交狂欢,颜值消费消解了大众审美文化。边缘群体的颜值审美抗争也以收编而告终,引发群体容貌焦虑,现实身体式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