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里书外     
在旧书市场买到一本书,边边角角的地方记满了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这个事实让我感到读书和读书人的荒诞。  相似文献   

2.
书人书事     
孙越生的遗著在当今中国,学者数以万计,思想家却寥若晨星。学者和思想家是不一样的。只要投入学术研究,并拿出一些言之成理的学术成果,就有资格称为学者。然而,思想家就不同了。只有对重大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提出独创性的学说,这种学说能够激发别人思考,启发人类的心智,才称得是思想家。思想家的标志,不在著述的多少,而在思想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如果仅仅是运用别人提出的观点和方法来论述问题,解决问题,而自己没有  相似文献   

3.
书言书语     
《现代出版》2013,(4):10-10
我们默默奉献,好比无人看重又无法离开的空气;我们为人作嫁,好比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的蜡烛。我们没有显赫的地位,却有穿越时空的翰墨芬芳;我们没有殷实的财富,却有寄托心灵的文化殿堂。………我们锻炼慧眼。慧眼识明珠,慧眼识英雄。我们关注新生力量,披沙拣金,伯乐一顾。我们在未  相似文献   

4.
书人书事     
郭小川的儿女和《郭小川全集》诗人郭小川有一儿两女。儿子叫郭小林,也是一位诗人,现在供职于《中国作家》杂志。大女儿郭岭梅,是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编导;小女儿郭小惠,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师。他们和我妻子邢小群相识于儿时。那还是60年代初,他们都住在北京和平里中国作家协会的宿舍。父辈是同事,子女就成了伙伴。  相似文献   

5.
书人书事     
蓝英年与陈徒手蓝英年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年近古稀;陈徒手是《北京青年报》编辑,未及不惑。他们二人至今互不相识,怎么扯进一篇文章?我觉得他们有个共同点:最近几年都以随笔的形式,揭示本世纪作家的命运,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我认识蓝先生有三年多了。第一次见面是在《博览群书》杂志主办的一次聚会上。当时开了两桌饭。蓝先生长我近  相似文献   

6.
书言书语     
正读书方法是在书中旅行,目接森罗万象,心游天地之间。发愤忘食,乃艰辛之书旅,有所收获,乃快意之书旅。——李乔《书旅》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帕斯卡尔《思想录》  相似文献   

7.
书言书语     
《现代出版》2013,(3):24-24
书是和人类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学说,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里结晶成形;在书本中记述了人类狂激生活的宏大规模的自白,记述了叫做世界史的宏伟的自传。  相似文献   

8.
书人书事     
李锐和《李锐其人》李锐先生的知名度很高。这不只因为李老担任过高级干部,更因为他写了《庐山会议实录》等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的著作。他今年82岁了,一生的传奇经历。就是一部大书。其实,这本书也早有人去写。《光明日报》记者宋晓梦早在  相似文献   

9.
书人书事     
遇罗文和《我家》 1998年夏天以后,因为编辑《遇罗克遗作与回忆》一书。我一直设法与遇罗文先生联系,但找了许多线索,最后都中断了。直到年底,我在《南方周末》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遇罗克是谁》的短文,却意外地接到了遇罗文的一个传真。原来,他看了报,通过编辑陈明洋查到我的  相似文献   

10.
书言书语     
正仅在字母、文字和书页中浏览一番——这不是读书。阅览和死记——也不是读书。读书要有感受,要有审美感,对他人的金玉良言,要能融会贯通,并使之付诸实现。——巴金  相似文献   

11.
书人书事     
永远的遗憾 10月5日上午,我给唐达成先生家去了一个电话。接电话的是一个陌生的声音。他告诉我说,他是唐先生的弟弟,刚从美国回来,问我有什么事?我向他问起唐先生的身体近况。他说,已经垂危。我问可否去医院探望,他说医生已经谢绝一般人探视,就是专程从国外赶回来的亲属,医生也有限制。我放下电话,心里很难过。  相似文献   

12.
书人书事     
徐晓和《民间书信》 5月的一天,徐晓给我打来一个电话:《文革书信集》总算出来了,改了名儿,叫《民间书信》。我拿到这本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的新书,屈指一算,不禁长叹一声:八年了! 八年前,徐晓还在《中国文化报》当编辑,杨健找她采访有关文革中地下文学的往事,使她翻检了家中保存的一些  相似文献   

13.
书人书事     
鄢烈山的时事评论马莉来电话,说鄢烈山在《南方周末》的专栏文章纵横谈要结集成书,让我写一点想法。其实,鄢烈山这些文章的价值,用不着我去评说,千千万万普通的读者已经给他投了赞成票。如果中国的新闻评论能设一个类似《大众电影》百花奖那样的奖项,这个奖杯得主非他莫属。实际上,《南方周末》中缝里经常刊登的  相似文献   

14.
“中青年编辑的历史使命”,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当然也很大。但是,现在提出这个问题开展讨论,是其时也。组织得好,会对我们的出版界来一个大促进、大推动。我想,历史使命不应该是一个空泛的含糊的政治概念,也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政治评判标准去界定。政治家有政治家的历史使命,教育家也有教育家的历史使命,而工人、农民、店员也有他的历史使命问题,这是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历史使命。对于中青年编辑来说,他的历史使命到底是什么?我以为,他的历史使命就是出好书,编好书,编  相似文献   

15.
书言书语     
《现代出版》2014,(1):16-16
正多出好书,促进繁荣,不是一个新提出来的问题,更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出版工作过去、现在乃至将来的最根本性的任务,永恒的主题。把多出好书作为出版工作的永恒主题,这是我国出版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出版事业是为满足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繁荣。这就从性质上决定了,社会主义出版工作者必须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人民大众对好书的需求是无穷无尽的,而人类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南宋诗人陆游有感于图书错误百出,曾激愤地发出“错本散满天下,更误学者,不如不刻之为愈也”的呼吁。陆游抨击的“错本”,是指错误很多的图书,用今天的标准来说,就是“编校质量不合格”的图书。与“错本”相对的是“善本”,即没有错误或错误极少的图书。  相似文献   

17.
硬书与软书     
正书分软硬,其实并非从包装而论,西洋的精装果然硬壳,如今也的确有软精装之说,但此处所云,却着重在书的内容。软文倒是当下流行的读品,只是又不是这里所云。日本的一位女诗人与谢也晶子曾经提到,读书最好还是多取硬性的书物,哲学、心理学、历史、动植物学,以为这些书可以补这方面所缺的智识,养成  相似文献   

18.
    
书籍,似乎总是让人肃然,不敢亵渎的。司马光藏书万余卷,“晨夕披阅,虽数十年,皆新如未手触者”,之能如此,是因他特别爱惜书,“至启卷,先视几案净洁,藉以茵褥,然后敢启”。一般人对于书,虽不能仔细到这程度,但可以说“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正像黄庭坚所说,“擘书覆瓮,裂史粘窗,谁不惜之 !”  但究竟怎样算真正爱书,却不可只看表面。司马光藏书,“虽数十年,皆新如未手触者”,是主人爱书的标志。然而,有些人,书也买了许久而簇新如故,原因却是从未读过,买来只是装门面;有些人,也像司马光一样,每逢读书,正襟危坐…  相似文献   

19.
崇文书局是清末五大官书局之一。本文对其设局始末、刻书内容、特点与影响作了较为详细的考评与阐述。  相似文献   

20.
《出版广角》2011,(7):9-12
《红相册》首发书博会关键词:人民社晓庄摄影亮点:《红相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以摄影作品"图说"红色中国的发展历程,忠实、全面记录了20世纪50—70年代的宏大历史主题和百姓生活的细枝末节。几乎所有那个时代的重要历史性时刻都通过晓庄镜头下普通人生活的细微之处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