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冒籍是中国科举史上一直存在的作弊手法。在清代,冒籍问题以乾隆朝表现得最为突出。乾隆朝冒籍问题原因不同、形式多样,乾隆帝本人也一直对于冒籍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并严加防范和惩处。本文以冒籍概念为切入点,具体探讨清代乾隆朝冒籍问题形成的原因、冒籍的种类与形式、冒籍产生的影响以及乾隆朝所采取的稽查冒籍之法等,全方位地展现乾隆朝的冒籍问题。  相似文献   

2.
冒籍是科举时代一千三百年间考试舞弊的主要现象之一.对冒籍情形之考察有助于我们完整和准确地理解冒籍的含义以及系统全面地把握和透析冒籍应试现象.  相似文献   

3.
在清代,原籍应试是科举制的一项基本原则。通常情况下,考生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以本身所属户籍类别参加科举考试。在一般意义上的原籍应试原则之外,清代童试一级考试中又包括被学政"调考"、因未建考棚以及因受战乱、灾荒等影响而临时借考异地等几种"异地借考"的情形。当今高考借考政策的出台意在解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地高考问题,从相关规定来看其实际可操作性比较有限,仍需进一步调整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正古代科举,有如当今的高考。科举考试与高考之间,无论是在制度形态,抑或是精神理念上均有着惊人的类似之处。也正因如此,教育学界众多专家学者,在研究当今考试时,无不从古代科举中寻找参照点。隋唐至清末1300年的科举考试,总体呈现出与户籍紧密捆绑的特征。在考试录取率与士子科场竞争力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人口流动越发普遍的社会背景下,历代均存在冒充户籍应试的现象,即科举"冒籍"现象。作为高考移民"历史原型"的科举冒籍  相似文献   

5.
科举应试资格政策是统治者对初次筛选其所需人才的一种规定。对报考者应试资格的相关规定主要集中在身份与职业、籍贯、品行、学历以及体貌等方面。论文梳理了从隋代至清代的科举应试资格政策,并归纳其主要特征,如扩大平等入仕机会、全面考核、体现儒家选才标准以及结保与处罚并重等。  相似文献   

6.
户籍制度是科举制度得以推行的基本保证 ,但是清代户籍制度遭遇商品经济发展、流动人员增加、社会变迁加快等因素的挑战 ,户籍管理变得难以实现。商籍是大商人们凭借同籍官员而谋得的合法占有科举名额的途径 ,冒籍则成为各种类型考生谋求走向仕途的不合法之道 ,这其中可以区分出多种不同类型 ,也引起了诸多新的社会矛盾 ,乃至形成严重的土客冲突。从科举的社会史角度出发 ,对冒籍问题加以解读 ,可以帮助我们解开清代社会矛盾的部分死结。  相似文献   

7.
冒籍是科举时代一千三百年同考试舞弊的主要现象之一.因冒籍破坏了科举选拔人才的公平公正原则,曾在历朝历代引发过强度不等的利益攸关方的冲突和对抗事件,成为当时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对此,历朝历代政府均给予高度重视,实行防范和惩治相结合的办法抑制冒籍现象的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其收效却徽而不彰.  相似文献   

8.
清代是中国历代科举考场制度建设的最高峰.除了殿试,从最低级别的童生县试到最高级别的举人会试,均出现了专用科举考场,但普及率各不相同.为了既能节约考试成本,又能为考生提供应试便利条件、加强考试秩序管理,清代各地将试院、考棚等考试功能建筑与政府衙署、地方官学、书院、文昌宫等公共建筑结合在一起.与其他专用科举考场一样,非独立型科举考场同样是清代地方社会努力追求科举考试制度公平的重要表现,体现了清代科举考场"以公益求公平"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宾兴研究是科举学的新兴研究门类,从科举经费来说,宾兴既是政府财政性科举经费的统称,也是民间捐资助学、助考经费的统称。近年来对宾兴组织研究的相关论文多以清代江西省的宾兴组织、宾兴经费的来源及经费管理等问题为个案,间或涉及清代江苏省的有关宾兴事宜,但很少涉及江苏省所领八府之一的常州府的相关内容,也很少涉及整个科举应试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开支细目。文章从清代江南省(江苏省)常州府不同时期的地方志入手,结合科举各级考试的程式,考察地方政府及民间助学、助考的公益行为与“毗陵独多才”关系。政府与民间重视教育经费,尤其是科举经费的投入,才催生常州府的科名之盛。  相似文献   

10.
人口流动规模膨胀、分地定额制的推行导致异地考试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社会问题。清代对异地考试实行部分放开的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移居年久者入籍参加当地考试,对人口稀少的边地采取变通性措施,设立商籍解决盐商子弟异地考试问题,许可具有特定身份而非直隶籍者参加顺天乡试。通过为异地考试者单独确定学额或中额的措施,使不同阶层或不同地区间科举利益的冲突趋于弱化和隐蔽。清政府严格限制制度范围外的异地考试,采用防惩结合的思路治理冒籍跨考问题。研究清代异地考试制度对当前异地高考政策的改革及决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滥觞于宋代的科举经费初以资助士子旅费为主,明代经由里甲银支出对士子的资助范围有所增加,然终不为常例。直至清代,科举经费支出才成为国家财政的一项经制支出,遵循"入有额征,支有额出"的规定,一般支出内容为乡试士子的路费、会试举人路费、考官路费、科场经费和赏赐费用。但是科举经费支出数额较少,与其抡才大典的地位多有不符,为了保证这笔经费的有效使用,清政府制定了一套管理科举经费的制度,这项制度适时而变,不断寻求规制中的突破,以期科举经费效率的最大化,结果庶几如是。  相似文献   

12.
挟带是自科举考试出现后就伴生的一种舞弊形式,清以前就多有表现。但在科举制度广泛推行的清代,尽管政府不断颁布禁止挟带的法令,但一者挟带的手段更为多样,再者挟带的范围更为扩大,甚至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化倾向。挟带等舞弊行为的盛行严重损害了科举本身所标榜的公平性,导致了一批庸碌之徒混迹官场及政治的趋于腐败,使世人对科举的信心逐渐减弱,亦成为科举制度迅速被废除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3.
“冒籍跨考”现象指的是在科举考试体制中,由于录取的“分区定额制”,导致考试竞争激烈地区的考生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进入考试竞争相对不太激烈的地区参加选拔性考试。“冒籍跨考”在宋代出现,至明清时已愈演愈烈。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冒籍跨考”问题,但其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高考移民”屡禁不止,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目前高考录取制度造成的不同地区之间高考竞争压力的显著差异。探讨明清“冒籍跨考”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当前“高考移民”问题的认识,并为其提供可资借鉴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
刘希伟 《教育与考试》2012,(3):33-39,49
清代无论是学额还是乡、会试中额,均是以分区定额为基本配置原则。分区定额的基本依据,一般说来主要涉及文风、赋税以及人口三方面因素。其中,学额具体分配到不同府、县,乡试中额则基本上是以行省为单位进行配置。会试中额在清初经历了短暂的凭文录取,后经分卷制而最终发展到分省定额录取。基于此,清代科举考试的竞争方式基本上可以说是在坚持区域公平优先的基础上再进行自由竞争。探讨清代科举制分区定额原则,对当今高校招生名额的省际投放以及相关的区域公平问题,可以提供有益的历史参照。  相似文献   

15.
晚清的政治使全体国民面临着国际与民族千年未有的巨变和千年未遇的空前危机,晚清政治是典型的“危机政治”,而导致“危机”的根源则是特殊的八股科举及其教育的滞后:造就麻木的灵魂包括愚昧的军官和愚蠢的政治家,因而,科举成为阻滞中国发展的关键。从《纽约时报》的攻击,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废除科举成为晚清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制科是皇帝临时下诏设置的考试科目,乾隆朝开设“保举经学”制科,是在乾隆帝特别尊崇和重视研习儒家经典的历史背景下举行的。保举经学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实际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此科取中者仅4人,均是明经行修之士,名实相符,众望所归。它虽只举行了一次,但对清代学风的转变和国史馆修史中“儒林传”的确立,有很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形成了“及第团圆”的结局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离不开古代中国科举制度这一文化背景,它是科举制度的派生物;而明末清初这一特殊时期文人们普遍的“求补偿”心理是这一模式得以形成的最直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科举制度演进过程中产生过许多反映士子虚荣心的名词,这些名词尚存在于历史遗迹中,常常混淆后人视听。考察清代科举人物的朱卷履历,则能发现更多科举社会的"虚荣"名称,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低级功名高级化虚饰;第二,捐纳功名合法化修饰;第三,封赠荣誉扩大化掩饰。科举社会的"虚荣"现象是人们尊崇科举制度的必然结果,是等级社会科举人物凸显功名身份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9.
唐代科举制度自身的不完善是导致科举舞弊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现为申送过程中举子资格审查流于形式,举子取解可以“不本乡贯”;考试过程中的“行卷”,“公荐”,“通榜”,“呈榜”等人为因素对考试结果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