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梦想的感动还未退却,声音的震撼又接踵而来。7月13日,由浙江卫视购入《荷兰之声》(The Voice of Holland)版权联合"灿星制作"强力打造的大型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中国好声音》在浙江卫视正式播出。首期节目便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和反响,各大媒体以及诸多公众人物在第一时间发表评论,予以热情肯定。  相似文献   

2.
柳林岚 《声屏世界》2012,(12):30-32
2012年国庆前夜,随着"淡定哥"梁博凭借一曲摇滚风格的《我爱你中国》在终极大战中以大比分优势荣获年度"中国好声音"的桂冠,陪伴中国观众走过一个夏天的《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热烈而成功地落幕。这一横空出世的节目从开播就引发了电视和网络互动的热潮:节目首期播出一炮而红,屡屡刷新收视纪录。节目还获得了商家的青睐,一条15秒的插播广告售价高达50万元。  相似文献   

3.
《中国好声音》中的各种声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江 《新闻界》2012,(24):8-16
2012年7月13日,浙江卫视的舞台上,主持人华少念出了那段日后热度将不输节目中音乐的广告词,拉开了第一季《中国好声音》的序幕。这档节目首播收视率1.5%,即便是重播时1.13%的收视率也超越今年所有音  相似文献   

4.
王雁 《今传媒》2016,(12):100-101
在众多综艺栏目中,《中国好舞蹈》打破了以往的综艺节目精英化和小众化的创作理念,运用具有现代手法的传播形式,凸显了具有典型性的中国文化特征,成功表达了具有时代性的核心价值观.使得更多的观众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了多舞种的舞蹈艺术,以及舞蹈文化的背景和内涵,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韩晶 《新闻通讯》2012,(11):23-24
《中国好声音》是从荷兰引进版权、由浙江卫视联合灿星制作打造的一档娱乐节目。它在开播后的第二期收视率就位居同时段所有节目榜首。从受众心理学角度看。它的成功在于。这档节目符合了受众求新求真、追求美好的心理;显现了受众主体、观众本位的理念:满足了受众自我确认和实现自我的需要;激发了受众的参与感和竞争意识。  相似文献   

6.
电视作品需要不需要添加音乐?需要添加,什么样的音乐?怎样实现电视作品的图像、同期声、解说等因素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这些问题始终是电视工作者和音乐工作者争论并探讨的问题。有人认为,电视作为信息传播媒体,主要职能就是在事物与观众间架起桥梁,电视作品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的原貌真实、准确、快速地传递给观念,如果在电视作品中添加音乐,势必分散观众注意力,影响观众感知效果.因此是不需要的:有人认为,音乐有着图像和文字无法替代的作用,电视作品添加了音乐,不仅可以增加电视作品的可视性,受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又能欣赏音乐,还可以发挥音乐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进一步表现主题,深化主题,拓展图像和文字无法传递的情感,因此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好声音》爆发性传播效应的模式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并不是毫无征兆的,只不过在此之前业界把浙江卫视提出的"中国第一梦想频道"的定位和《中国梦想秀》的"电视大片战略"简单理解为宣传策略上的权宜选择。因此,它在各类媒体上爆发性的传播效应几乎让大家猝不及防。在首播当晚,由一批文化精英人士在微博上以不加掩饰的欣喜情绪持续推荐,带动了对  相似文献   

8.
在被称为"选秀已死"的当下,2012年《中国好声音》的热播堪称自《超级女声》以来的又一次电视音乐选秀类节目的狂欢盛宴,再次创造了中国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神话"。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电视选秀类节目收视率逐年下降的原因,并且以《中国好声音》的成功运作为蓝本,研究《中国好声音》为何在众多选秀类节目中出奇制胜,从而为电视音乐选秀类节目的发展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点燃时代热情全民参与第二季《中国好声音》在内容上实现了自我超越,去年参加第一季节目的选手大多是年轻人,但在今年舞台上出现了年届六十还怀揣着摇滚之心的Simon钟伟强,人到中年继续在一起唱歌的毅光年组合,还有朱克、阚立文等,都让观众们看到了更加丰富的、表达了更多不同年龄层的中国人的渴望和梦想。他们站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抒发了自己对音乐全部的热爱,所以他们成就了2013年夏季里被世界瞩目的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国音乐狂欢。我们应该感谢浙江卫视,感谢四位导师,也感谢所有有梦想的年轻人,他们唤回了人们内心的信仰,唤回  相似文献   

10.
任轶楠 《新闻世界》2012,(10):34-35
电视选秀节目一直是电视综艺栏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超级女声》后便出现遇冷状态,在选秀节目被普遍认为已走入低谷的今天,为什么《中国好声音》能征服观众?本文试从电视制作模式、受众心理等多角度对其成功的要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张帆 《新闻窗》2014,(2):64-65
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成为新闻界的共识,学习运用群众语言、提升吸引力感染力,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文风,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亦被认为是获取最佳宣传效果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电视选秀节目在经过一段低迷期后,被以《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新型节目所唤醒,在看到其赢得受众好评的同时,其成功背后的原因更值得我们来探究。本文从传播心理学角度,探求受众心理对电视选秀节目发展带来的影响,以期制作出更符合社会需要的电视节目。  相似文献   

13.
祝洁 《新闻世界》2013,(4):70-71
2012年,浙江卫视推出《中国好声音》,此后节目收视率一路小跑“破4”,广告收入成倍增长。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好声音》取得成功的原因,以期给曾一度低迷的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市场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4.
崔婧 《视听界》2006,(1):82-84
一、MV在中国的发展 市场化竞争促使媒介尽最大的努力满足不同的受众需求,在竞争中不断发掘新节目,探索节目制作的新途径。MV诞生于英国,“皇后”乐队因此而专辑大卖,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5.
2012年7月13日,《中国好声音》首播即以1.5%的收视率超越之前所有电视娱乐选秀节目首播的收视率。从第二期起,《中国好声音》收视率从破2、破3到破4、破5,屡创新高,并始终占据全国同时段节目收视率排名第一的位置,一扫选秀节目持续低迷之势。①本文以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基点,分析《中国好声音》一枝独秀的原因。1974年,美国社会学家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这样一个因果连锁过程,首次提出"使用  相似文献   

16.
高卫 《报刊之友》2013,(3):78-79
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冲突和悬念是增强故事性、吸引观众的有效途径。通过巧妙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增强节目与受众间的内聚力,优化传播效果。本文从2012年很火爆的电视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入手,分析探讨了节目中冲突和悬念的设置,及其产生的效果。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进一步推动综艺节目的良好发展,更加丰富中国电视观众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7.
中国选秀节目走过了近十年的历程,拥有庞大的受众基础,有关受众心理的研究也很广泛。《中国好声音》的火爆把选秀节目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其受欢迎的程度不禁引发思考:如今的电视选秀如何契合受众心理?受众对媒介内容又有怎么样的理解和选择?本文站在传播学和心理学的视角看《中国好声音》,从中再探选秀节目的受众心理。  相似文献   

18.
覃晴  谭天 《新闻与写作》2012,(10):36-39
2012年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好声音》节目再次掀起了电视选秀的收视热潮,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的发展脉络,对《中国好声音》节目模式进行解构和剖析,希望找到中国电视选秀节目升级换代的密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好声音》缘何造就收视奇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卫视在中国蓝“顶层设计”的感召与呼唤下.积极践行电视创新传播与健康传播的时代理念,推出了大型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音乐荡涤、视听享受以及快感冲锋让2012年的整个夏天沸腾了起来.也让“好声音”成为街头巷尾的美谈。《中国好声音》以“好声音”、“好音乐”作为重要的评判标准,消解了昔日音乐选秀节目中浓重的“形象意味”,让真实而富有力量的音乐梦想在华丽的舞台上尽情绽放。四位导师的专业性、选手故事的真实性以及内容选择的大众性给《中国好声音》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让电视娱乐释放出当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所蕴含的“正能量”与“正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子嘉 《新闻世界》2012,(11):33-34
本文对《中国好声音》节目走红的五个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其中关键性的三个“结合”对娱乐节目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