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出版渐趋网络化的形势下,校对从"校异同"为主扩展到"校是非"为主,从依照原稿校对到无稿读校,这就更加要求校对工作者要认真辨别讹误并质疑,更加要求校对工作者不断提高语言文字素养。  相似文献   

2.
校对质疑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质疑,《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提出疑问”。校对质疑,指的是校对人员在校对书稿的过程中,对原稿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疑问,提交责任编辑及时处理,以把好图书的质量关。  相似文献   

3.
校对质疑正误的判断及处理是科技书稿校样处理的主要内容,编辑认真对待和正确处理校对质疑,对提高科技书稿内容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图书质量滑坡的现状,从校对工作实际出发,加强校对质疑,全面提高校对质量,是当前确保图书质量的重要对策,也是出版现代化形势发展对校对工作的新要求。下面拟就这一问题谈点想法。    相似文献   

5.
现代校对中的"校异同"是要求校对者忠实于原稿,改正校样与原稿不符产生的差错,做到"对原稿负责";"校是非"是要求校对者发现原稿中的错漏和不妥之处,进行校改或提出质疑,做到"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  相似文献   

6.
校对,是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质疑,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工作。现代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原稿有传统的纸质原稿和现代的电子原稿两种。校对最基本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校异同,二是校是非。随着计算机介入出版业后,校对工作的客体发生了变化即原稿的电子文件化。校对工作更具体地说是校对和检查并重。  相似文献   

7.
赵茜 《编辑学报》2009,21(5):416-417
为提高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的校对质量和效率,提出规则法、对照法、常识法、质疑法等4种行之有效的校对方法,以期提高编辑工作效率,减少参考文献著录差错.  相似文献   

8.
优秀校对要善于对原稿提出质疑,发现疏漏及时与编辑沟通并改正,避免见报后出现差错。本文对优秀校对必须具备的素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认为要做一名优秀的校对,应具备较强的政治理论素质、扎实的业务技能和忘我的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9.
王春 《全国新书目》2022,(5):146-148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质疑精神已不再囿于科学领域。编辑出版工作同样要求编辑人员具备质疑精神,不盲从、不武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善疑、察疑、解疑。对于在文稿中发现的问题及疑点进行仔细推敲,合理怀疑,小心求证,在察疑的基础上改疑。保持独特的职业敏感,坚持敬业精神与工作方法高度契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科技期刊中图、表的校对质量和效率,提出初查法、质疑法、常识法,3种行之有效的校对方法,以提高编辑的质量,降低图、表的差错率,以提高图表的正确性、规范性、美观性。  相似文献   

11.
马峻岭 《大观周刊》2012,(19):267-268
人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题而新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应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相似文献   

12.
雷晓利 《大观周刊》2012,(51):288-28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人张斌则日:“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明代张洪等云:“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恩,思源于疑。的确,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学生的质疑过程,是一个积极创新的思维过程。在创新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火焰充分地燃烧呢?笔者认为,凭借教材这个媒介,诱导学生寻找质疑的突破口.抓住关键词句,从粗到细,从表到里,从浅到深地质疑,以疑促思,借助个人的独力与集体的合力释疑,达到学习目标,掌握学习语言的规律:“无疑——生疑——无疑——再生疑”。  相似文献   

13.
周倩芸 《编辑学刊》2016,(4):101-103
当前美术类出版物校对功能已由校"异同"走向校"是非",因而校对方法也随之转变,为此考验校对主体眼力的时代已经来临。本文试图阐述校对工作不再是简单劳动,而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集学识性、文字性、技术性、专业性为一体的创造性劳动,校对眼力的具备是当前提高美术类出版物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红梅 《大观周刊》2011,(34):158-158
文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都是建立在前辈们敢于质疑的基础之上,大胆质疑和善于质疑是做学问者的一种可贵品质。有疑才有思,才有创造。在素质教育的模式下,语文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网络出版环境下校对的定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开选  赵海霞 《编辑学报》2005,17(4):242-243
网络出版给传统的校对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校对客体无纸化,校对功能"是非"化,校对模式通读化,使校对的定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网络出版环境下,校对定位为"校对编辑"是形势使然,它有利于激发校对者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校对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编校协作.  相似文献   

16.
马秀花 《大观周刊》2012,(28):229-229
文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都是建立在前辈们敢于质疑的基础之上,大胆质疑和善于质疑是做学问者的一种可贵品质。有疑才有思,才有创造。在素质教育的模式下,语文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编辑阅读与校对阅读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奇 《出版科学》2008,16(3):21-27
校对阅读与编辑阅读,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阅读。编辑阅读的基本特征是"审",校对阅读的基本特征是"校"。两者的阅读对象、阅读目的、阅读方法和绩效评价都不相同。校对者必须进行校对阅读技能训练,掌握校对阅读的特殊方法,还要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8.
宋春燕  王菊香 《编辑学报》2012,24(3):249-249
针对科技期刊论文参考文献著录错误较高的情况,提出了核查与校对参考文献的方法:在编辑加工时重视参考文献著录审核和加工;在校对阶段,可运用通读、前后对照、熟记业务内常用信息、利用常识质疑等方法,做好参考文献的校对工作。  相似文献   

19.
近一个时期以来,随着编辑手段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校对软件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专业校对在出版过程中的地位提出了质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编校合一”和“校对主体社会化”,其核心是取消专业校对。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危险的偏见,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的探讨。1重新认识校对规律,适应校对角色功能的转变传统的校对模式为“三校一核红”。一般来说,前两个校次重点是校异同,校对者不加入自己的观点,称为“死校”;第三个校次重点是校是非,着眼于发现作者和编辑可能出现的疏漏或知识性差错,这一过程包含着校对者的主观意识…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新时期网络化的采编工作高效快捷,对编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校对工作没有了可参照的纸稿,校对的时间大为缩短,要求由照本宣科式"校异同"的"死校对"转变上升为更理性、更专业"校是非"的"活校对";另一方面,党报校对工作也是编辑工作的延续,具有对编辑工作监督、检查、补充和完善的多种功能.因此,网络化之后的校对工作责任更大,作用更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