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评现代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思潮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认为,现代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均以批判、修正发达工业社会的弊端和现代化的负面效应为立足点,分别从前现代和后现代的视角消解现代性;这两种文化思潮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对接和联姻在客观上阻碍着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生成,必须从总体上拒绝现代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精神;中国无法避开现代化而进入世界历史进程,中国的首要问题是加速现代化,而不是医治现代化过分发达导致的弊端。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阈与核心议题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在如何对待现代性和现代化、如何规避现代化负面效应、如何扬弃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重大问题上蕴含着诸多合理元素,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启示意义:其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现实地、辩证地展开现代性批判,彰显了对待现代化及其特性的合理态度,确证了追求现代性的必然性和多元现代化路径的合理性、可能性,对于科学认识现代化及现代性具有深刻启迪;其二,多维度地批判了西方现代化及其特性的负面效应,揭露了现代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甚至难以避免的难题,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深入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正确处理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关系,并从根源上规避现代性困境提供理论镜鉴;其三,关注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主张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凸显了现代化的人本立场,对于正确认识人与现代化的关系、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反现代性发展思潮是在反思和批判全球现代化运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以否定现代性为基本理论取向的社会思潮,它既包括以解构和终结现代性为主旨的后现代主义,也包括以固守传统、拒斥现代性为取向的文化守成主义.反现代性发展思潮既孕育有积极合理的因子,也涵括某些消极颓废的成分,在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发展理论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的同时,亦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合理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与现代性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马克思最早全面洞察和把握了西方社会的现代性特征,并对其进行批判。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和批判精神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产生了重大影响,后现代主义者对现代性的批判,是马克思的批判思想在当代的延续。马克思与后现代主义又有着本质区别,马克思在批判的同时还有肯定,并追求最终的超越;而后现代主义追求单纯的解构,完全否定启蒙精神,从而走上了理性的反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化总体上是现代性化,后现代化在中国当代的出现是历史的误置。中国的后现代化缺少批判精神,与大众化合流,不具备反思性和审美性。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为对立的思维模式在中国化中将长期共存。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兴起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作为对现代化和现代性的批判与否定而兴起的。在实现工业文明和现代化过程中,现代主义走向了极端,走向了它的反面:理性变成了纯粹的工具理性或科技理性,人道和人权服从于工具理性,人成了工具理性的奴隶,因而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源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大众文化和后现代主义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文化逻辑,在后现代阶段两者水乳交融般地结合在一起。后现代主义随着全球化而涌入中国,而中国正处于现代性的历史语境当中,现代性是中国大众文化的当下语境,这样后现代主义就与中国大众文化的语境发生了错位,这种语境错位带来了正负两种效应。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概念成为彰显的文化术语是后现代主义兴起后的事.但对现代性的批判并不是从后现代主义产生后才开始的,早在这之前的卢梭、黑格尔、马克思、尼采已是先驱。后现代主义作为对现代性批判的思想实质是对先驱的承继。不过,他们的各自批判呈现了历史过程的不同方向和层次。因此。对启蒙运动以来西方就现代性批判的历史进行梳理,则是我们如何认识、评价和利用各种批判思想的关键。本文主要从卢梭、黑格尔、马克思、尼采和利奥塔等一些后现代主义作家的论述来勾勒西方现代性批判的历史脉络和层次以及这些批判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无…  相似文献   

9.
《周易》是中国精神文化之源泉。在当前中国正在建设现代化、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现代化阶段的背景下,研究《周易》对于解决中国当下问题和应对西方文化逼迫的意义,即“现代化”或“现代性”与《周易》的关系问题,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现代性的根本是“第一实体”即人之个体精神,所以文章研究的重点是《周易》与人之个体精神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就是追赶现代化的过程,而法制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有力的驱动器。现代性作为现代化的评价标准使得如何获得现代性是我们永恒探索的目标。在这种现代性语境之下,我们如何对待法律移植,法律移植对现代性的获得有什么意义呢?本文即以此为视角,在解析现代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法律继承和法律移植对现代性获得的不同意义,并在三个方面就移植的法律如何本土化问题作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以期对我国现代性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以启蒙理性为基础的现代性,在它确立之初就隐含着盲视,带着鲜明的乌托邦特征,在现代化过程中,乌托邦的设想对现实造成很大破坏。后现代主义兴起的根源就在于纠正现代性的盲视,但后现代主义的极端哲学立场,把现实完全非真实化了。把人类一切文明成就看成是乌托邦,后现代主义的这个错误必须予以批判。维护客观真实和理性真实,仍然是走向二十一世纪哲学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与历史学>一书以中西比较的视角来考察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的冲击,作者以历史思维为线索,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对西方史学界和中国史学界的冲击.尤为精彩的是作者通过对近代西方史学史的回顾,逐步展示了后现代主义对西方史学的挑战.据此,笔者通过研读,具体分析了后现代理论如何通过否定历史的科学性来否定现代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有关现代性的术语不断涌现,如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文学现代性、思想现代性等,如何理解和区分这些现代性?这些现代性有何共同特点?现代性与现代主义之间关系如何?由于现代性肇始于西方,本文在西方文化历史框架下,将现代性视为由社会现代化(又称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主义(又称审美现代性)两股力量组成的一个集合体,剖析社会现代化的源起、特点,以及文化现代主义对社会现代化的审美反思及其流变,旨在指出社会现代化与文化现代主义二者之间的动态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正处于现代化时期,本将中国的现代性置于全球化语境加以考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代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现代性总是以西方的现代性为参照,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是否可以选择自己的现代性?詹姆逊的新作《单一的现代性》从后现代的角度对现代性进行了理论阐述,本对中国的现代性的阐述体现了该书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进程的主旋律。二战以来特别是“冷战”之后,学界关于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的讨论逐渐增多,认为现代化或现代性是“一元”的霸权主义偏见,逐渐被日益多元化的现代化进程与世界现实格局所否定。中国式现代化同西方现代化道路有着本质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同时也涉及现代性的理念和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既吸收西方现代化的优势,又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风格,与艾森斯塔特提出的“多元现代性”之间存在紧密性和相似性,前者是对后者的确证和超越。以艾森斯塔特“多元现代性”视角审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现代性的方案,一方面有助于解答现代化或现代性究竟是一元还是多元的困惑,走出“现代化=西方化”“现代性即西方性”的迷思;另一方面有利于创新中国现代化的实现道路,以新的视角探寻中国式现代性方案的独特优势和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代发展理论的产生本身就是独特的风险意识的产物。现代化理论的嬗变中萌生了对风险问题的初步意识,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批判中风险意识有了较为系统的发展,后现代主义发展理论进一步在哲学层面强化了对风险问题的反思。在现代化研究的全球化转向和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当代学术论争中,风险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理论的关键议题,理论家们建构起了以"风险社会"理论为代表的各种风险研究的理论框架,从而使现代化风险问题达致了高度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7.
教育治理体系是通过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对参与教育治理的各方进行建立关系的一种过程,现代化是现代性不断增长和实现的过程,现代性是现代化的内在本质。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增进和实现参与教育治理各方(政府、社会、学校)之间关系"现代性"的过程。如何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以教育治理体系内涵为出发点,从分析教育治理体系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角度,来探讨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从而为系统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是20世纪以来西方学界的核心问题。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领军人物,在其所做的各项研究中,“现代性”可以说贯穿着其思想的主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现代性问题开始出现。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前辈对现代性的悲观主义态度和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直接抛弃,哈贝马斯终生都在为“现代性”这项未完成的事业而奋斗。对此,哈贝马斯根据其交往行为理论、世界公民社会等思想给出了拯救现代性的方案。但是,由于其理论有着过于理想的色彩,其方案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现实局限性,而更多地偏向于道德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消费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迥然相异的形态,同时具备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双重特性。从消费主义与生产主义的关系来看,它体现了现代化目标与后现代性手段的高度统一;从商品的符号价值和消费方式的文化意涵来看,它兼具现代性区隔加深和后现代多元融合的趋势;从生产影像制造欲望的层面来看,它依赖于后现代的心理需求和现代主义满足方式的相互结合。从消费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在转型社会中的高度重叠和连续性,以及这种重叠对中国社会带来的经济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关系角度分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意义产生的偶然性与意义的繁杂和多元共存,以及这部作品形式上的后现代文化策略对现代性特征的不断消解,说明现代性的建构与后现代性的解构是同时进行的,现代性中孕育着后现代性的因子,同时证明用经典叙事学理论分析一部后现代主义作品的可行性以及两种叙事理论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