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游记》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虽说长期以来,学者、专家对《西游记》的研究多不胜数,但大多数的研究局限于中国文化一两个方面。鲜有人对《西游记》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全面梳理。笔者试图从多个角度对这部经典著作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做全面性的综述以弥补前人们研究的不足,从而丰富人们对《西游记》的认识,为古典文学中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个案参考。  相似文献   

2.
《西游证道书》是清代最早出现的一部《西游记》笺评本,笺评者汪象旭(汪憺漪)。这部笺评本在清代《西游记》的发展演变中具有重大的影响。但由于这部书不易得见,故围绕着它产生了不少误解。近年曾读过一些《西游记》的不同版本,包括《西游证道书》及其翻刻本,撰就杂考数则。先以二则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是中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必读书目。在最新的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其内容直接进入到了课文之中,例如五年级下册的《猴王出世》一课选自《西游记》第一回,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名著导读就以《西游记》为主题。人教版教材《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中也有《西游记》的章节。可以说,对《西游记》的阅读,贯穿了整个中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这部文学经典之所以拥有恒久的魅力,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它创造的西游世界给了人们广袤的多元解读空间。若打破常规去看《西游记》,我们会发现孙悟空生活在一个极其荒诞的神魔世界中。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而周星驰导演的影片《大话西游》与《西游记》小说之间形成一种互文。电影《大话西游》保留了西游记中的人物,却赋予了角色现代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大话西游》中主要角色的爱情宿命和自我顿悟之路,剖析电影中角色所映射的当代都市人形象,以及电影所反映的当代都市人的爱情命运和个体自我的迷失现象。本文旨在阐释电影《大话西游》的现代性及当下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马士钧 《辽宁教育》2008,(11):50-54
“初读”不知其味 师:今天,我们来阅读一部80多万字的作品里的500字的小片段,它的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生:《西游记》!《西游记》里的片段!师:看来,大家对《西游记》这部作品已经很熟悉了,我们即将阅读的这个片段.你们一定更熟悉—《偷吃人参果》。生:(议论纷纷)我都看过八百六十遍啦!这个故事我都能背下来了!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学术研究爆出新话题:吴承恩不是《西游记》作者西游记》学术研究最近又有新说法。《山西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刊登的李安纲文章指出,吴承恩并非是这部古典名著的作者。文章说,据有关史料记载可知,吴承恩是一位儒生,郁郁不得志,尽管能诗文,善杂记,...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贾平凹在新世纪的小说《秦腔》这部方言作品进行分析,探讨新世纪的乡土与五四起就追求的乡土现代性走到今天,到底离现代性目标有多远;探讨新世纪乡土如何建构和实现自身的现代性,并展望未来新世纪乡土。  相似文献   

8.
“怀旧”式     
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其网站推出一款奥运宣传片,是以《西游记》为原型打造的。只不过他们的目的地不是西天。而是北京鸟巢。这部短片被网友取名为《东游记》。  相似文献   

9.
苏小谦 《小火炬》2020,(2):44-45
《西游记》已经重播无数次了,每个暑假、寒假,它都伴你左右,娱乐你的假期。那么,作为一名合格的“火丝”,你是否做到了科学地观看《西游记》?螃蟹哥提醒你,观看这部神剧的第一步,转换思路,用科学知识解读最基本的剧情。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与敦煌学之间有不少关联,这不仅体现在有关与玄奘取经史实相关的写本和美术品的存在以及二者在宗教文化方面的联系上,而且从文学史的角度去看,《西游记》这部作品的主题、形象、文学风格(包括语言特色)等方面也与敦煌学有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相较于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的研究,《西游记》的研究较为薄弱,《西游记》续书的研究则更为寥寥,文章以明末清初的三本《西游记》续书--《续西游记》、《西游补》和《后西游记》为研究对象,拟从《西游记》续书对原著在主旨、故事建构等方面的继承来对明末清初的《西游记》续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今天,我在《西游记》这部电视剧中看到马是站着睡觉的。为什么马是站着睡觉的?我对这个问题很好奇——不是躺着睡觉才舒服吗,站着睡觉那得多累啊!  相似文献   

13.
人们通常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以及《金瓶梅》等古典小说名著称为“奇书”,而《西游记》无疑是这些“奇书”中的“奇书”。究其原因,那是因为它作为神魔小说,本身就笼罩着一层炫目迷心的神彩外衣,其真谛难以为读者所认识,因此为后世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其中,究竟谁是这部千古奇书的“造物主”,本身又构成了一个司芬克斯式的《西游记》第一谜。造成这一疑团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西游记》大约在距今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公元16世纪中后期)问世时,书上并未具作者的姓名。因为中国文学向来以诗…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这部小说长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尤其是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广泛流传、长久不衰的魅力。故事自始至终充满了孙悟空的英雄主义,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对佛教持抨击的态度是十分明显的。从《西游记》产生的时代和环境看,作品对佛教是贬抑的;从《西游记》的人物性格塑造,可以窥见作品对佛教的否定;从《西游记》所叙述的故事情节可以看出作者对佛教的厌恶;从《西游记》对神佛的形象刻画,可以看出作品对佛教是讨厌的。  相似文献   

16.
对孙悟空形象的解读,是研究《西游记》的关键所在,直接关系到对这部作品主题的阐释。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关于孙悟空形象和作品主题问题,一直存在着众多不同的说法,有人甚至认为作品主题上存在矛盾。孙悟空形象经历了从无法无天的"不法"之徒到自觉降妖除魔的"护法"使者的转化过程,把握了这一形象的转化,有利于对作品"惩恶护法"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读《西游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语言、人物、情节等多个角度欣赏这部巨著,每个角度都能体会出小说的经典。小说中,文学大师吴承恩拉开人物感知、动机和行为的距离,制造冲突,从而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从这个角度引领孩子们走进《西游记》,感受古典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替罪羊”原本指的是犹太人在赎罪节用于献祭的羊,后来比喻代人受过的人.神魔小说《西游记》中有众多“替罪羊”形象.正是由于《西游记》成功地运用了类似“替罪羊机制”等多种技巧,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妖魔形象,从而使这部优秀的小说走向了世界,成为中华民族值得骄傲和珍视的宝贵的文学遗产.  相似文献   

19.
成书于16世纪中叶的《西游记》与本世纪逐渐形成发展的敦煌学之间,有着不少的关联,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以往对此的研究,大多将注意力放在对与玄共取经史实相关的写本或美术创作的考索上,而且多着眼于宗教文化方面的探究,很少真正从《西游记》这部作品的主题、形象、文学风格(包括语言特色)等方面着手,从文学史的角度,去探索它与敦煌学(尤其是其中的敦煌文学)之间内在联系。本文即拟就此提出几条粗浅的线索来,以求教于诸位方家。一、《西游记》的创作宗旨与敦煌藏经洞的性质《西游记》是一部神话(或曰“神魔”川\说,它的…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但中职学生并不了解名著的魅力所在,本文试从三方面对这部名著展开分析,以期望学生能最大程度从文学角度上熟悉并了解本书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