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儒家最重礼学,用之以"齐家"、"治国","礼"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相沿,而孔子的礼学思想是儒家礼学的核心,它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礼"是孔子各方面思想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难怪有人认为"孔学主要是礼学"了.作者认为孔子一生都在为实现"礼"制的理想社会而奔波,本文主要从孔子礼学思想产生的渊源、孔子礼学对周礼的发展、孔子实现"礼"的途径三方面来论证孔子礼学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稳定有序、和谐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记载孔子批评管仲不知君臣之礼,而又盛赞管仲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仁功。所以在孔子看来,无"礼"未必不"仁"。从对管仲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看重君臣之间的名分和角色定位,提倡"君君臣臣",并认为臣子在尽到自己本分的同时,还要"以道事君"。孔子强调臣子要做到"忠",从对管仲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强调的"忠"不只是忠于国君一人,还要忠于国家和天下百姓。臣子对君主的"信"不只是局限于小信小义和小礼小节,而是要着眼于国家和民族之大信大义。  相似文献   

3.
"礼"是儒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孔子"礼"是在对周礼的扬弃过程中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荀子"礼"则是在继承孔子"礼"的同时,兼采诸家之长.孔礼与荀礼之间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存在着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4.
儒家思想论述儒家的"礼"、"中庸"思想对中国书法创作品评的影响。 "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西周姬旦曾为确定奴隶制国家的统治秩序而"制礼作乐",从孔子"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来看,孔子是很推崇周礼的。"礼"在《论语》中先后出现了几十次,但孔子始终没有对"礼"作为完整概括、定义。从《论语》中孔子有关"礼"的言论来看,"礼"则是人们为了"致仁"、成为"仁人"而在日常生活、人生实践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孔子曾对其儿子伯鱼说"不学礼,无以立",而且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要求伯鱼所学的"礼",后代儒家发展成为"恭、宽、信、敏、惠、忠、孝、诚、悌、义",这种思想深深地、广泛地影响制约着封建士子对书法的创作和欣赏。  相似文献   

5.
兴复盛世的别样尝试——论孔子诗学研究的礼用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在研究<诗经>时,将诗与礼密切相连.孔子认为,诗是"礼"的展示,而"礼"则是诗的规范.孔子对<诗>的礼用功能极为重视,期望以此恢复传统的礼乐之制.  相似文献   

6.
孔子有个得意门生,姓宓,他的名字很奇怪,叫子贱。这个宓子贱在鲁国任单父令之前,去拜谒孔子,孔子叮嘱他:"不要因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相反而轻易否决别人,更不要轻率许人,这样容易丧失操守。"  相似文献   

7.
总是急于为自己辩解.频频打断别人说话。 认真听别人讲话.等别人说完再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8.
孔子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当是在强调治民以德礼而不以刑辟,其历史背景应是针对春秋晚期出现的德礼与刑辟之间的争论与抉择而表明自己的立场,其历史渊源则可追溯到叔向那里。叔向和孔子的抉择有着深层的历史背景。《尊德义》"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与"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还不能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9.
"礼"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在书中多次出现。自先秦以后,历代学者都对《论语》中"礼"之内涵做出过自己的解读和评价。"礼"的实质是爱人之心的自然流露,对"礼"的实践贯穿于一个人成长各个阶段。在"礼"与"仁"的关系方面,二者是内在与外在的有机统一,"克己复礼为仁","仁"不仅以"礼"为评判维度,同时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更有超越"礼"的部分,即是对全体人的大爱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相似文献   

10.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出自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孔子,意思是说自己与任意两个人同行,那么这两个人中间一定有一个可以做自己的老师。虽然孔子是大学问家,但他仍然很谦虚,认为自己在很多方面还要向别人学习。你知道吗?这句话其实蕴涵了一个数学原理。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与自己的学生樊迟讨论过"仁"与"智"的问题。孔子告诉樊迟,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相似文献   

12.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是具体体现其"仁"和"中庸"思想的制度和行为规范,也是治理国家和成就个人事业的准则。孔子在《论语》中多处强调"礼"的重要性,对礼的这些现实作用的阐述,不仅淡化了传统礼制中突出宗教信仰的神秘色彩,扩大了礼的调节范围,也为重建和推行礼制找到了最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春秋末期至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对于"辩"持有不同态度。孔子对于"辩"的态度是只求"辞达而已矣"。在社会大环境的逼迫下,孟子对于"辨"的态度是"不得已"而为之,既反对"辩",又不得不"辩"。苟子则公开提出要"辩",并把"辩"作为学者必不可少的修养。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有三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首先是"仁","仁"是《论语》一书的核心思想,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一生都在实践着"仁",并且提出了实现"仁"的两种方式,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次是"礼","礼"是《论语》一书中仅次于"仁"的重要概念,"礼"是"仁"的表现形式,而"仁"是"礼"的思想内容。再次是"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就是说,"中庸"是一种"至德",一般人是无法企及的;而"子见南子"正是"中庸之德"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5.
仁学思想始创于孔子,并对后世儒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到了宋明理学家那里更是把"仁"抬高到了宇宙本体论的高度。朱熹在吸纳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构建了自己的仁学思想体系,他认为"仁"是沟通天道与人道的中间环节,并且在这过程中儒家之"礼"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仁、礼关系层面,朱熹指出"仁"包"仁义礼智"四德,且"仁"在其中处于统领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仁、礼非是二物"、"仁礼合一"的结论。另外,朱熹秉持着早期儒家"克己复礼为仁"的观点,认为"己"即是"私欲",而"礼"为"公理",要"克己"才能"复礼",且二者是同一工夫,不能割裂,"克己复礼"之后便能"为仁"。  相似文献   

16.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仪的重要性。一个在任何时候都彬彬有礼的人,一定会受到大家的欢迎,由此可见礼仪的魅力。其实很多人都认识到了这点,对外人也基本做到了有礼,但在对待家人时,却随意少礼。还有些人认为在高科技时代,大部分时间面对的是网络,反正穿着马甲,即使无礼,别人也不知道自己是谁。更有一小部分人认为礼仪繁琐,没必要讲究。这些都是片面的。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礼仪的内涵与意义,督促自己行动起来,让自己成为举止优雅、受人欢迎的人。  相似文献   

17.
孔子推崇"礼",将其看作古人取法天地而创设的一套理想的人间秩序;孔子强调"仁",将其视为个体立足社会以慎独的一套完备的责任体系;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以礼为先、注重仁道"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阐释了"乡土中国"特有的社会关系结构,具有深刻而久远的社会学意义.本文以"差序格局"为例,从"差"、 "序"两方面论证了孔子文化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和渗透,揭示了隐藏在孔子思想背后的"人伦差序",为全面诠释、理解儒家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董建敏 《快乐阅读》2011,(20):117-118
现在的中学生把背诵当包袱,死记硬背,读而不知其意、背而不知其味,不仅名篇背诵不出来,而且连背诵本身的意义也失去了。因此,引导学生读书背诵,强化课内外阅读,这正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孔子"博之以文,终之以礼"的教育策略;荀子"始乎诵经,终乎读礼"的教学主张,无不强调,既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又要让学生反复背诵,在背诵过程中积累感悟,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相似文献   

19.
通过深刻剖析孔子“礼”的思想可以发现,孔子虽然推崇周礼,但大力宣扬的是其已经发展了的“礼”。周礼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而孔子“礼”是具有超前性的,可以说是为即将到来的封建社会设计的。孔子“礼”是对前代的礼的“损益”,并赋予礼以更加丰富饱满的涵义,使它集宗教性、政治性、伦理性为一体。孔子的“礼”不但是对民众的约束,对东周的各诸侯而言也是一种桎梏,因此孔子在政治上一生不得志。孔子的“礼”在封建社会却是如鱼得水,受到了统治者的欢迎与推崇,不得不说孔子“礼”的思想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愿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义。关于礼,查了最新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又翻开了《中华成语大辞典》,发现对“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