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德育模式,就是基于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利用文化中的德育资源,用文化来引领德育,用文化来浸润德育,发挥文化引领、认同、固化、传承的作用,使德育走进人的心灵,走进人的精神,走进人的生命,从而达成“文化润德”“文化化人”的根本目的。文化德育模式较之其他德育模式有其关注生命、尊重人本的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2.
王蕾  吴成刚 《中国教师》2014,(10):74-76
<正>2013年9月,即墨市第二实验小学"和乐育人"德育品牌被评选为"青岛市十佳德育品牌",这是对该校致力于德育体系建设,创新德育实践的充分肯定。多年来,学校坚持"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办学理念,着眼于师生的快乐、和谐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德育的根本目标,不断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打造学校特色教育,丰富德育实践活动,探索科学育人方法,逐步构建完善了以"和乐育人"为核心的德育工作体系,各项工作得到了  相似文献   

3.
“美·德”教育,是指通过相关办学策略的实施,将学校“美育”与“德育”相结合,融合而成一种教育合力。宁波市鄞州实验中学的“美·德”教育采用了如下实施策略:德育导师制实现三全育人,以美润德;培元课程体系因性育人,以美启智;“品正学芳”的校园文化以美培元,以美育人。  相似文献   

4.
尹臣 《中小学电教》2011,(11):47-47
<正>德是育人的根本。多年以来,我校全体教育者孜孜以求,一直把德育工作摆在五育之首,确立了紧紧围绕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的"四个育人"来落实德育目标的有效德育途径。我们坚持实践、探索,效果不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挖掘地方课程育人元素,开发系列"传统文化润校园"德育地方课程,着眼于整体开发,强化课程体系构建,注重文化熏染,强化育人环境创设,着力探讨如何在地方课程实施中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社会活动,育人必须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德育的人性化将成为新世纪以德育人的重要保证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梅亚萍 《江苏教育》2023,(21):22-24
“主体性德育视角”集中关注人自身的发展,突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具有现代道德素质的道德主体为根本。在大思政背景下,我们应建立交往式“主体性德育视角”,注重在一定的社会交往中充分发挥每一个个体的主体性作用,服务其全面自由发展。围绕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交往式“主体性德育视角”的路径包括:推动育人理念从灌输向自主成长转变;推动育人环境从单纯学校教育向广阔社会生活转变;推动育人方式从单向线性向双向互动转变。  相似文献   

8.
以德育人与中华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校工作"德"字当头才是育人之根本,尤其是面对一些"亲"才"疏"德的不良倾向,以德育人更具有进一步加以强调的现实意义。中华文化与以德育人关系密切:中华文化是"德"的基础,以德育人和中华文化共迎新挑战,中华文化是以德育人的不竭资源,以中华文化育人要处理好五个关系,弘扬中华文化是以德育人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学校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与时代同心同向。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港头小学在开展品格教育的长期实践中,以“品润心灵”为内涵的学校文化润育而生,即学校“品”文化。学校充分发挥“品”文化的育人功能,走出了立德树人视域下文化育人的价值育人、环境育人、和谐育人、隐性育人的四条路径,精心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品润心灵”学校文化品牌,实现了学校办学水平大提升。  相似文献   

10.
叶上雄 《中国德育》2007,2(3):11-14,22
素质教育为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指明了正确方向。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就应以育人为办学中心,以学生和教师为本,改变“应试教育”的育人模式和办学运行机制。德是成人、成才之根本,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育人必须以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走进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特区中学,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让人目不暇接。标语文化、牌子文化、橱窗文化、广播文化、网络文化、教室文化等一应俱全。该校校长刘万清在新春开学典礼上说:“我们要打造一流的育人环境,创建‘德育文化超市,使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为此,他们在近两年中投资4.5万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美化育人环境,发挥了“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效应。  相似文献   

12.
正教之道,德为先。教师是学校的主体、育人的主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校落实德育首位观,实施全员育人、全域育人,努力提升教师的育人水平,形成了一套以德育研究为引领、以学科渗透和班级文化建设为主体、家校共育的德育体系。一、以德育研究为引领,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育人水平我校积极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整理、总结、反思、提升,积极探索当前小学生的德育方法和途径,进行德育实践研究。每学期召开两  相似文献   

13.
金颖 《中国教师》2020,(2):92-95
立德树人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德育的主渠道,学校发挥道德与法治在学校德育中的"主心骨"作用,构建一体化的校本德育实施体系,切实破解实践中长期存在的德育课程与德育工作"两张皮""两套体系"难题,探索了新时代学校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新样态。  相似文献   

14.
正校长,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第一责任人,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为学生服务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拓宽德育途径、充实德育内容,才能形成学校的德育特色。近年来,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德育理念,结合本校实际,逐渐形成以育人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德育工作方法。一、与师德建设相结合,构筑德育根基"德是为师之魂,是育人之本。"师德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南通市思政育人特色学校,南通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成员,如皋市第二中学秉持“尚美”校训,学以铸魂,启智润心。以“润心”工程为德育方针,润行润德,聚能聚心,始终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育人的根本目标,不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厚植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学校以“尚”为略,以“美”为基,以“润”为径,以“心”为旨,构建了“铭美而上,未美而勤,悠美而成”的思政育人特色体系,持续推进学校思政教育内涵发展,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当下,"文化"已经成为教育热词,校园文化已经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校长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如何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应该是校长必修的德育课程。近年来,在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我校把文化育德作为手段,文化育人作为目标,努力使文化育人润物无声,让校园文化滋养教育的生命。践行文化育德,提升德育品质,校长应是强有力的引导者和实践者。要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校长和德育工作者首先就要成为有文化的育德人,还必须懂得学校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并从哲  相似文献   

17.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基础德育工作者应该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五育并举,为培养创新型德才兼备的未来人才奠定基础。学校通过环境建设、课程设计、实践活动、进阶评价等方式,唤醒学生自我教育的潜能,真正让德育由心而发,润心内化,再从心出发指导行动,从而激励学生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文化育人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企文化对接的要求这一前提出发,围绕高职德育教育如何在加强校企文化对接方面有较大作为,如何让优秀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这一中心问题,结合学院多年来的德育课程教改实践,总结提炼了"四融入"的基本经验和实践轨迹,即融入行业企业、融入课程设计、融入教学过程、融入活动开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立德”作为人生最高价值实现的追求高度契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从家庭、学校、社会诸层面为“立德树人”作了部署,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高度,特别强调了“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文章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深入探讨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育人中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和谐教育重凝聚、重发现、重关怀、重激励、重培养、重化解,让和谐管理走进教师的心灵;注重五个对话:开放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思想对话,让和谐管理走进灵动的课堂;构建"海纳润德,同伴成长"的七彩德育体系,让和谐管理走进学校的德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