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教育》2014,(8):20-21
玉溪市红塔区自2011年探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区化建设以来,加强学区化建设,逐步实现了城乡教育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不断缩小了校际、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在缓解“择校热”、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2.
教育区域均衡发展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需求。实现学区内部优质校、普通校与特色校的资源共享,构建共生共赢的校际合作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学区立足现实,从学校文化、办学规模、教育资源、人才优势等方面出发,构建了学区内校际携手互助的学习共同体,以好书共读、好课共品、好场所共用、好经验共享、好伙伴结对互助、好邻居联片教研的"六好"措施为抓手,充分发挥学区内部各校资源的优势与互补性,较好地实现了学区内部各校整体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严重威胁了教育公平和公正,校际合作是实现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差异性”校际合作是校际合作机制的创新,它致力于学校之间的“差异”,并将这种“差异”转化为共享资源,从而提高合作双方的积极性。文章阐述了“差异性”校际合作制度的设计理念、实施动力机制、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学区化管理 为减小校际间差异,东城区进行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益尝试,学区化管理与校区化建设应运而生。学区化管理即按照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分布状况和行政区划,将北片10个街道划分为五大学区,学区内校际间结成联盟,共同开展教研、科研、考研的一体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发展的严重失衡及其所折射出的教育公平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课题。现阶段的首要任务是缩小区域内学校间的差距,解决区域内学校间发展不均衡问题,真正实现区域内校际教育的均衡发展。解决校际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要促进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的均衡发展。其中,区域内校际师资的均衡发展是更为关键的问题。没有校际师资的均衡发展,就不可能有校际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一种必要手段、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均衡视野下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针对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发展的瓶颈问题,构建了"U-D-S"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思路,提出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形成高校与政府联合培养教师的联动机制、建立高校与中小学双促互动运行机制、创建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合作发展机制,实现共同体融合与交流,进而达到共同体内师资均衡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李晓峰 《四川教育》2023,(12):13-14+18
作为一种介于区域教育治理与学校教育治理之间的新型教育治理模式,学区治理基于学区实际,力图通过治理主体的多元共治、治理过程的多方协同、治理机制的保驾护航,努力开掘各类教育资源,整合各方教育力量,进而凝聚学区治理合力,催生学区治理活力,提升学区治理水平,切实缩小教育的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让每个学生在“有学上”的基础上“就近上好学”,进而破解教育均衡发展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正>为了全面适应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也为推进吉林省舒兰市教育均衡发展,我市教师进修学校结合市域实际,自2004年开始探索出一种我们称之为区域性"以基地校为主,整体互动、专家引领"的教研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使我们摸索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的教育均衡发展的新途径,对提高我县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一、建立促进各高中共同发展的"高中共同体",开展校际间合作交流,为推进区域高中教育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2004年,东城区学区化管理正式启动,和平里学区作为“排头兵”率先试点,提出了“资源共享,义务共担,共同发展”的响亮口号。这一打破校际界限、让优质教育资源融合起来、变学校资源为学区资源的方式,为最终达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化,从而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学区建设"是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创新发展的一个策略。教育要均衡优质发展,很重要的环节是教师队伍的全面优质发展。广州市越秀区小学第二学区坚持通过教育科研促进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打破校际界限,使现有的教学资源发挥更大效能,促进了学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指导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维护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都市积极推行"学区制"实践模式,形成了"建设教育主体功能区"、"推进九年一贯制对口入学"、"统筹县域内校际资源"、"立足内涵发展全域整体推进"几种具有特色的运行方式。针对"学区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制度设计与实践操作间的矛盾、资源调配与监管力度不足以及学区内校际间质量差距等问题,建议通过设置学区管理委员会、建立学区资金保障制度以及构建学区监管评价机制来完善"学区制"实践模式,将其作为进一步实施教育均衡发展战略任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程中,县域内义务教育资源共享可以克服优质资源短缺和不均衡的困境,进而达到“节省成本”和“质量提升”的双重目的。但当前县域内教育资源共享依然不足,通过对西北三省四县的实证调查发现:教师资源共享整体不足且教学点问题最为突出、校际共享教育经费过程中对教学资源投入不足、教育物力资源共享缺失且校际呈现等级差异。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公平与效率冲突导致共享理念被忽视;现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校际共享缺乏资源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缺失,导致共享主体间博弈难消除;学校布局过于分散,导致校际资源共享可达性较低。因此,各级政府应从建立共享理念、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构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优化学校布局等方面着手,有效促进县域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义务教育发展很不均衡,表现在区域间发展不均衡,城乡间发展不均衡,校际间发展不均衡,师资力量与办学条件的不均衡,入学机会、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的不均衡。通过分析中国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原因,给出了中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可行之策:缩小经济差距;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加大中央与省级政府教育财政平衡力度;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测量预警系数。  相似文献   

14.
梳理长株潭城市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各种类似于共同体形态的校际合作模式,提出了均衡发展共同体,并基于对理想形态均衡发展共同体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的分析,提出了强化行政引导与科研支撑、建立利益激励与补偿机制、培育与生成共同体文化、创新教育督导制度等构建均衡发展共同体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首要任务是缩小学校问的差距,真正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具体措施是: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作,缩小校际间的差距;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义务教育规范化发展;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用信息化技术带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养与流动的优化机制;深化升学制度改革.实现生源质量均衡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均衡、协调、优质发展已逐步成为指导区域基础教育的一种新的理念和发展观。它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根本目标,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区域非均衡状态主要表现在城乡间、校际间、群体间和学生间。均衡发展应从政府切实承担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关注弱势群体,实现教育公平:协调各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加大区域统筹力度,整体推进均衡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几方面推进。  相似文献   

17.
正2004年,东城区教育系统开始启动学区化管理,按照街道行政区划分为5个学区,通过建立学校设施设备资源、课程资源、人力资源的共享机制,搭建起保障教育公平、实现共同发展的基础平台,初步实现了公共教育资源动态平衡运行,形成了有效资源的聚集效应,有力地促进了东城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校际合作伙伴关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争与合作是学校发展的两类基本运行机制,但当前学校之间的过度、无序竞争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和效率。重视学校合作的价值,构建基于合作的校际伙伴关系发展模式,对于促进中小学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建立和发展合作伙伴关系首先应该共享平等自愿、求同存异、精诚合作、利益共享的核心理念,在此基础上,建立教育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机制以及对伙伴关系的共同治理和问责制度,实现所有合作伙伴的价值和利益。市场驱动和政府驱动是中小学开展校际合作的两类基本动力,根据这两类基本动力的强弱程度,结合合作双方存在的需求差异,可以为中小学建立和发展校际合作伙伴关系设计不同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9.
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天津市已经开始走向内涵式均衡发展,表现在创设“联合发展学区”,缩小校际差距;通过支援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式来缩小城乡差距;把新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契机。为了更深入地加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天津市应该继续探索有效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保障体系;推广与深化“片区教研”;加强教育研究,提升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层次。  相似文献   

20.
【摘 要】教育均衡与教育优质的需求,促进了名校联合办学集团化的形成。厦门外国语学校联办海沧附属学校,从理念引领、校园文化、资源共享、自我管理、学生发展、服务社区、吟诵经典方面进行合作指导,推动了附属学校的发展。名校集团化联合办学应注重名校优质教育资源的总结与提升,注重校际间的文化衔接与传承,重合作办学成员学校的统一与特色,注重办学的规模与质量以及合作的利益与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