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合作共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其目的是改善教育生态,促进儿童中心的教育发展。美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师教育产生于家校社合作的政策与实践背景下,合作共育的育人目标贯穿于教师教育的主线,体现在教师教育标准中。同时,合作共育作为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核心,在新的理论课程与原有理论课程中得以彰显。教师在职前和职后阶段中的实践体验是基于官方和民间组织的合作项目进行跨界资源整合,增强教师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中的多元文化体验。从实施效果来看,美国多数高校均纳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师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仅有少数职前教师没有接受充分的教师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2.
家校共育是全方位育人的必要途径。家校共育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今,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学校也迎来了家校合作共育新时期。学校需要在家校共育方面持续发力,通过家校共育打通校园内外、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教育通道,形成教育合力。文章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就家校共育的意义和路径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家校共育实践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袁成  向小琴  曹姗 《江苏教育》2022,(31):58-60
新时代教育要求家校共育、协同育人,家校共育是家庭、学校互相合作,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叠加影响的教育实践过程。班主任在开展家校共育时,应厘清家校共育的基本目标指向、立场边界,采用科学的共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达成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程晋燕 《江苏教育》2023,(38):13-16
家校协同是为了育人,人是教育的目的。作为专业的教育者,班主任在协同育人中占据主导地位,要做好家校共育工作,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首先要对儿童有充分的认知。班主任要通过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找到正确的教育引导方式,家校协同共促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李萍 《中小学管理》2023,(12):49-50
<正>家庭、学校、社会是儿童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域,家校社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但是在当前实践中,由于存在协同育人的意识淡薄、方式单一、内容固化,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边界不清的问题,导致出现家校共育合力弱化、教育生态失衡等现象。如何打造家校共育新样态,真正形成协同机制,有效发挥共育效能,是新时代中小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活动让学生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生活观念,让学生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健康发展。为了达到这些育人目的,教师应辅以家长的力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文章将立足家校共育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着重探讨家校共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施意义,并立足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从多个角度探索能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家校共育高度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学生的成长连着家庭和学校,是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共同责任。在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新形势下,“家校协同共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过去的家校共育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仍存在着家校合作共育意识淡薄、权责意识不强、社会资源推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实施新课改和“双减”政策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家校共育意识,丰富家校合作的内容与形式,使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整合与优化现有教育资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家庭和学校在其成长过程中能够起到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班主任和家长的管理与引导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小学生价值观念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这也就意味着家长和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合作共育是一种必然,也是各教育主体和教育工作者们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一条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教育途径,而班主任作为家校共育背景下的专业教育人士,在实际建立家校共育体系和开展家校共育工作时就需要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基于此,本文就站在家校共育视角下来分析小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应当如何开展,从教育观念、共享平台、管理制度、活动策划和学生定位等诸多不同的角度探究如何提升管理实效,以求能够在顺应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前提条件下推进当代教育育人水平的优化和提升。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家校共育成为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的问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家校合作观念不一致、家校共育方式差异巨大等问题,给教师和家长带来了困扰。本文以麦道卫博士六A教育理念为路径,通过在班级建设和家校共育中的实践,探讨六A教育理念在家校共育中的作用与影响,通过引导家长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10.
家庭与学校共同育人是时代之需,育人之要。但在农村小学,家校共育仍然低效,很多家长和教师对家校共育的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参与家校共育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育人效果。并且,大多数农村小学的家校共育机制存在缺乏动力、家长被动参与、育人工作滞后、培训边缘化等问题。这与当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不相符。本文从三个方面明晰家校共育的功能定位,并对家校共育机制优化提出四个方面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学校是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阵地,而家庭是他们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学校和家庭这两个主要场所对儿童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实现家校间的密切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更好地成长,但是农村家校合作工作的开展普遍远不如城里学校开展的顺利。本文就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当前家校关系现状及其原因分析,家校沟通有效途径,走进学生家庭对教师素质提升、育人效果的提高进行粗浅探讨,以期实现融洽的家校关系、和谐的育人氛围、理想的教育效果的家校合作愿景。  相似文献   

12.
颜洁 《上海教育》2016,(Z1):24-25
建青实验学校一直坚持"和而不同,以人为本"的家校共育理念、积极探索实践方法和途径,努力搭建家校共育的平台,切实发挥家校共育的功效,提升育人效果。多年来,建青实验学校围绕"家校共育"的新理念,积极搭建家校共育的平台,依靠家长力量、教师智慧,成立"教育伙伴"团队,开发、开设并实施了多种家校共育课程,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家校共育活动。成立合力育人的教育伙伴团队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是学校教育的重要  相似文献   

13.
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在小学生养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挖掘家庭教育的潜力,形成教育合力,成为众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的研究课题。文章从家校关系角度提出了家校共育的四条途径,结合“组织、荣誉、舆论、评价”四个驱动,不断增强家长关注成长、参与共育的自觉性和内驱力,从而实现共同育人。文章也提出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深入挖掘家庭教育资源,促进家校深度合作是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工作,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实现家校共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氛围和家长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家校共育已经成为创新教育模式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面对新时代初中家校共育的困境,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推进优良家风建设,提升家长育人能力,以和谐的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5.
余敏 《家长》2023,(20):55-57
<正>家校共育作为讲解地理知识、提升学生地理素养的关键路径,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基本依据,致力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拓宽家校合作的深度及广度是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成效、构建高质量地理课堂的关键。鉴于此,本文以家校共育的教育理念作为切入点,分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家校共育的价值以及影响因素,阐述家校共育的基本原则,提出初中地理教学中家校合作的路径。一、研究背景家校合作强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强调家长与老师协同育人。家庭教育从学生出生到咿呀学语再到蹒跚学步就存在,对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随意性和包容性更强。学校教育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及特征。  相似文献   

16.
学校与家庭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一样,教育内容也各有侧重,学校教育重在“教书”,家庭教育重在“育人”,两者若是能够实现深度结合,可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文章通过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整理归纳牧区小学家校共育模式,首先分析家校共育的重要意义,指出这可以实现教育目标一致性、教育内容的互补性,还可以提升教育的及时性。基于此,依据家校共育需求与特点,简要阐述牧区小学家校共育模式的构建策略: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夯实家校共育基础;合理设置家长课程,构建家校协同局面;有效建立沟通平台,提升家校共育合力;立足实际开展亲子活动,促进情感交流;实施多元化评价,建立完善的共育机制。  相似文献   

17.
基于真实问题的"父亲在场"项目化共育实践,构建了家校成长共同体的新关系和新空间,聚焦儿童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形成家校共育合力,积极促进儿童社会参与能力提升。"父亲在场"项目化共育实践,为家校双方提供了教育与自我教育、支持与互相支持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8.
家校共育在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家校合作的实施效果。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充分理解家校共育的本质,落实“双减”精神,整合多方资源,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快乐成长。基于此,本文从“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困境入手,分析家校双方在合作意识、合作权责、合作内容和形式上的问题。在全面了解相关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理论分析等方法提出具体的实践路径。最后以培养行为习惯为例,设计家校共育实践案例,达到提高家校共育质量、贯彻“双减”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家校共育的观念和模式逐渐兴起并深受各类学校的重视。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并且,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较为依赖家长的状态,因此,在此阶段采用家校共同育人的模式,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语文作为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使用家校育人的模式,通过家长和学校的协调配合,能提升语文学科的教学效率。文章提出宣传家校共育、构建家校沟通平台、丰富家校合作形式、充分发挥家长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等策略,以此助力家校共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落实。  相似文献   

20.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缔造儿童未来,合作共育之识映出家校之间存有共同体之态。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以共同体的共生关系为发展取向、以生产力发展作为重要推手构建共同体理论,赋予家校共育新的解释视角和发展路向。用理论审视当下,发现家校分工在历史演变中从自然走向虚幻、家校合作在紧张关系中从繁杂走向简单。借助理论探路,应聚焦共育共同体中的主体发展、深化“德智体美劳”五育合作、营造共生环境与共同体文化、拓展多维共育交互合作空间,以推动政策目标同指、内容融通、机制重塑、空间拓展,实现高效共育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