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的是一只名叫巴克的狗从文明社会回归原始荒野的故事。杰克·伦敦赋予狗以人性,通过描写狗的“人性”和“野性”,来揭露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残酷争夺。  相似文献   

2.
赏析《野性的呼唤》——感悟生命的顽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杰克·伦敦笔下的巴克不仅仅是一条活生生的狗,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在严酷生存环境中具有顽强生存意志、生存力量以及生存智慧的人。今天,对许多人生受挫的人们,巴克的成长经历是他们值得借鉴的一面镜子:适者生存!“野性”对巴克的呼唤就是“人性”对他们的呼唤。  相似文献   

3.
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的小说《将军族》叙述了社会底层的一个爱情故事.小说的主人公三角脸和小瘦丫头儿生活在社会底层,连自己真实的姓名都没有,然而他们之间却有着感人至深的纯洁情感.对此,作家怀着同情之心,描写了他们“卑微”的身份和由此而遭受的种种苦难,同时,又怀着赞赏之心,描写了他们“卑微”的表层下所隐藏着的人性的“高贵”,充分展示了作者的人道主义关怀和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4.
杰克·伦敦是一个思想意识非常复杂的作家,但在创作思想上对杰克·伦敦影响最大的却是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尼采的超人哲学。他的经典之作《野性的呼唤》正是用人的本性描写了狗的心理,揭示了他个人所信奉的适者生存、强者生存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5.
《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的作品,作品讲述了一个叫做巴克的狗的艰苦人生,故事情节复杂、感人,语言生动.作者应用拟人的手法将巴克可化为一个具备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狗,讲述了这条狗如何从宠物狗转变为具备野性狼狗的故事.作者借助狗的形象也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变化,文章在阐述巴克兽性逐渐唤醒的同时就社会中人性的变化问题进行探...  相似文献   

6.
《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主人公巴克(Buck)是一条狗。本文分析了小说的写作背景,巴克的遭遇,巴克与主人的关系,通过巴克的回归自然来唤起人们的人性。  相似文献   

7.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何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当前人类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学者们将文学与生态环境相结合,从而产生了生态批评文学。生态批评文学提醒人们关注自然生态环境,并激发人类的生态意识,促使人们自主积极的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文章主要对杰克·伦敦的小说《荒野的呼唤》和《白牙》中蕴含的生态意识进行解读,以期为构建当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提供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试论简·爱的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爱作为十九世纪的新女性形象,征服了万千读者。本文试从简·爱身上野性与人性的矛盾统一来论述简的爱。简身上的野性根源于人性又共鸣于人性。“爱”完善了简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希刺克厉夫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的主人公。本文探讨了贯穿希刺克厉夫一生的人性与野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巴克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大作《野性的呼唤》中的主人公.巴克的主人连续不断的在更换,从法官米勒,到狗贩子到哈尔,再到约翰·桑顿.本文主要从人性的角度分析谁是巴克最好的主人,以帮助后来的读者更好地理解《野性的呼唤》.  相似文献   

11.
中国美学对于康德《判断力批判》目的论美学的意义关注比较少。康德目的论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至少有这样两个重要意义:一是它体现了美学研究从以神为最后目的到以人为最后目的的转向,表现出美学研究的人本主义精神;二是体现出某种从知识至上到知识批判的现代立场,对西方现代非理性色彩的美学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当代中国美学与"西马"美学在理论指向上也有某种一致性。但是,不能因为有这种理论指向上的一致性,就混淆马克思主义美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质区别,更不能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取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以"西马化"取代"中国化"。这种倾向是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13.
"实践存在论美学"是一种新的人本主义美学。它的"存在论"的哲学基础,它的"人生在世"的切入点,它对"以人为本"观念的解释,它对人的普遍本性的规定,以及它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和成熟期思想区别问题上的模糊,都表明了这种美学的人本主义性质。把这种倒退的美学当成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形态,在理论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4.
"实践存在论美学"是一种新的人本主义美学。它的"存在论"的哲学基础,它的"人生在世"的切入点,它对"以人为本"观念的解释,它对人的普遍本性的规定,以及它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和成熟期思想区别问题上的模糊,都表明了这种美学的人本主义性质。把这种倒退的美学当成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形态,在理论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的诗歌创作体现出独特的文化品格 ,其总体构成有三个基本要素 :浓重的祖国情结和沉郁的民族意识 ;厚传统而不薄现代、亲本土而不疏异域的开放性的文化精神 ;“用人民的形式 ,喊出人民的愤怒” ,使“行义”与“文采”充分人民化的艺术内质。  相似文献   

16.
追溯宗白华美学的西学渊源,可以发现,西方哲人与艺术家的思想、人格对宗白华美学思想体系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宗白华生命美学与西方学术思想在生命意志、人性情怀、生命本体、人本启示等方面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总的来说,宗白华是站在生命融通的基石上来化合中西、贯通古今,以生命的视角来进行审美文化的综合创造,从而创构了“生命—艺境美学”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7.
光荣的荆棘路--论济慈诗歌审美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18年的湖区旅行,使济慈的诗歌审美彻底改变了走向:以美为真的审美体验开始走向以真为美的人生之思;诗人也迎来了他创作史上的巅峰时期.解读诗人游历期间的诗歌和书信,可以发现一条通向人文主义观的光荣的荆棘路.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初的展望,带给中华民族无尽的反思。美术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其发展演变与世界同步,面对今天的化背景,“关于艺术的去向”成为艺术界讨论的焦点。本旨在对版画史上具有典型性的派别性剖析,讨论在版画艺术作品中技法、审美、人精神和化背景的位置关系,以史为起点,为今天的版画艺术发展提供一隅之见。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论述了美国早期文学家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的成名之作《拓荒者》中的文明与野蛮的冲突,库柏主要通过文明开化与原始野蛮、环境保护与环境破坏、法律至上与藐视法律这三方面来展示这种冲突,从而把美国边疆社会所经历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文明作为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20.
汉字“赋”的语义分属于“政治—经济”和“文艺创作”两个语义场 ,本文讨论赋体语言与作为政治经济手段的赋之间的审美关联 ,认为在中国 ,赋体语言风格已突破了特定的创作手法范畴 ,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文化概念 ,积淀在人们的潜意识中 ,每每让人们在言语的铺排张扬中享受主宰时空排列的神圣 ,拥有世间万物的自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