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是一个业余通讯员,由于常年坚持写稿,在报刊电台上登出来的稿件很多,对此,一些同志说我同报社熟悉,与编辑有“特殊关系”,更有的甚至认为我经常向编辑送礼。为此,有些同志常同我说,要我帮助他们与报社编辑“疏通”一下,当我把真实情况向他们说明,有些人还认为我在“卖关子”。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2.
周志强 《中国图书评论》2021,(1):M0001-M0001
“盘点”并不是常设的栏目,却是每年年初几期的重点。图书出版有一个有趣的“内化周期”,一本书出来了,要几个月或者一年后才会真正产生影响力。所以,盘点栏目是很多读者包括图书馆喜欢的栏目。一位北京的图书馆领导告诉我,这个栏目乃是他们每年给读者推荐好的思想类、学术类图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我以前是机要参谋,1993年有幸担当了军报评报员,承担起了向军报反馈读者信息的义务,1995年被解放军报社评为“读报评报先进个人”,同时被调往报道组改行做了新闻干事。几年来,逐渐由新闻方面的“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有近60篇评报稿件和百余篇报道见诸报端。实践证明,评报与报道相结合使我受益匪浅。我在实践中总结了结合评报搞报道的三个“招数”:一、瞄准靶心再放箭。几年来,每张军报我都一张不缺地收集,到年底装订在一起。每天认真阅读,对军报的每一个栏目都细细咀嚼其特点,并时刻注意搜集新增栏目。即使到基层采访或工…  相似文献   

4.
张全 《新闻前哨》2010,(2):27-27
乐清日报“8531网上评报”是在浙报集团改版指导组的提议下,报社编委会决定开通的。在保持一人主评的基础上,其他人员既可实名上网评报,也可匿名发表看法,使原来纸质评报时的“独角戏”.变成了融合多个声部的“大合唱”。  相似文献   

5.
2006年2月底.我在人民网开了博客。有博客.就放一些文章进去.供大家批评指正。其中一些文章还在人民网的栏目上发表,我觉得很荣幸。因为.我对人民网素来仰慕,这可是咱们国家第一大报的网站.影响很大。写文章的时候,我有时也会用它的信息作论据.坚信它的真实性、严肃性和权威性。更让我荣幸的是。我的小文《都是毕福剑惹的祸?》在人民网发表后.还列入了“新闻排行榜”和“网民热评排行榜”。后来.几乎每有文章在人民网发表,都会被其他网站转载。  相似文献   

6.
我在写稿道路上,得出了这样一条经验: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更要用心去读,因为文章经编辑之手见诸报端,其中总有很多学问。感触颇深的是我采写的一篇言论稿件,写的是有关双增双节的事,自制标题为“话节约含新意”,引用一家银行用摩托车换自行车的一件实例,分了五个自然段,计648个字。这篇稿件投寄《湖北日报》,不到10天,就被编辑精心修改后发表在《湖北日报》四版读者论坛栏目里。见报标题是“对节约要有全面正确理解”,全文仅分两个自然段,  相似文献   

7.
张进 《新闻前哨》2013,(4):23-23
微言大义,以振心声。 这是“东湖放评”栏目开办之初。湖北日报社社长邹贤启、总编辑蔡华东亲自拟定的宗旨和要求。作为“东湖放评”的作者之一。我和同事们一起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创新出新,作品和栏目得到了许多读者的认可。一年来。我对这句话也有了更深的感悟,收获良多。  相似文献   

8.
今年7月28日开始,乐清日报利用浙报集团8531网络平台实行网上评报。在保持一人主评的基础上,其他人员既可实名上网评报,也可匿名发表看法,使原来纸质评报时的“独角戏”,变成了融合多个声部的“大合唱”。  相似文献   

9.
齐鲁晚报读书版是晚报副刊中一块有较高化品位的专版,也是在国内产生较早,有较大影响力的读书类专版,近年来,随着报纸竞争的加剧,很多生活类报纸都反目光投向有较高化品位的读,纷纷增设了读书版,要保持自己在同类版面中的领先地位,就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不但要巩固原有的优势,还要增强独特的东西,于是在,坚持对读书版原有栏目的继承与发扬上,又增设了“书市了望”,“作家手记”,“一句话书评”,“读书访谈”等一些新栏目,其中“读书访谈”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  相似文献   

10.
一、 应具备专业知识有人说电视专栏节目要突出一个“专”字,专栏节目主持人也要突出一个“专”字,我赞成这个提法。电视节目主持人与电视报道中的记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我们把栏目主持人叫做“明线交流”,把记者叫做“暗线交流”。因为记者更多的是从现场挖掘新闻的不可知部分,他并不直接面对观众,而是让观众随着他的语言和身体语言进入特定情景。而栏目主持人是栏目形象的一部分,不仅需要协调栏目内容的各部分,将内容串联起来,使栏目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而且通过语言、体态,达到与观众交流的目的,这种交流的特点是要有强烈的观…  相似文献   

11.
在当下的党报评论中,“东湖放评”是一个相当别致的评论栏目。这个栏目,笔致鲜活,篇幅精致,价值感明确,是一版中最为生动、最为灵巧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读者之声     
广西贵港市湛江镇二中刘涛:我是一仕初中语文教师。平时喜欢写新闻报道。去年,我到当地邮电所订阅了全年的《新闻与写作》。《新闻与写作》的栏目,像磁石吸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尤其爱读“新闻来稿评析”、“采写体会”、“当好通讯员浅谈”这三个栏目。由于有《新闻与写作》这位良师月月指导,我的新闻采编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去年,我在地市一级广播电台播出稿件32篇,在《贵港市报》发表文  相似文献   

13.
当我一写下这个标题,就觉得自己是否有些落套,其实,世界上有比这更“落套”的事情:去年这个时候,我写了一篇网评“短信,不能成为藏污纳垢之地”,批评某新闻网站以“新闻”的名义发送黄色短信的现象。(此文发表于(《网络传播》2006年第3期)可我万万没想到,在网络文明之风吹了又一年之后,我再一次点击该网站的网址,这条标有“XX新闻网消息”的“奇文”居然还赫然高挂在该网站的首页上!不知是编辑疏忽大意,还是有意为之,或者干脆就是“气气你”,反正已令我“无语”。  相似文献   

14.
程亚男 《图书馆杂志》2006,25(11):54-56
范并思: 在社会科学领域,学术专著往往是学者对自己研究成果的重要总结。学术专著对于社会科学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许多学派学说的源头往往都是一部优秀的专著。学术专著发表后,学术期刊通过发表书评文章的方式引起人们对专著的关注,已成为现代期刊推动学术交流的最重要形式。但在图书馆学领域,书评文章脱胎于“图书简介”,内容偏重于介绍而非评价,视野局限于一部书的文字内,使读者不易体会评者的读书意境。二年多来,本刊编辑部进行了许多尝试,希望通过本栏目介入专业领域的读书活动,但成效却不大。 从本期起,我们打算对这个栏目再次进行变动。除了保留书评,继续刊登表现图书馆人读书风采的文章外,同时也增加一些其它形式介绍学术专著的内容。例如,我们可能会增加一些专业书的新书书目,或一些偏重于介绍而非评论学术专著的文章。这个栏目的名称,也相应地改为“新书导读”。 本期推荐的新书是《城市图书馆集群化管理研究与实践》,涉及一个新概念。很多年来,我经常在文章中表示对于“概念研究”的不满,以致被认为反对所有概念研究。其实,我所批评的仅仅是那种在“XX是XX”上绕来绕去的经院式研究,而对于图书馆事业或图书馆工作中的概念创新,我一直执十分欣赏的态度。“图书馆集群”就是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 本期书评人程亚男馆长,是珠三角地区另一个重要概念“图书馆之城”的创始者。人们正是通过“图书馆之城”的概念,了解了深圳人雄心勃勃的图书馆构想。由程亚男来评述“图书馆集群”的思想,的确是再恰当不过了。程亚男的书评文章,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大气,一种女性作者少有的大气。文章由被评书的“版式”开头,高屋建瓴地将该书置于珠三角良好的图书馆发展背景下评述,将“图书馆集群”的概念提升到“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方法的创新”,进行纵深的思考。书评的最后,也提供了帮助我们阅读该书的其它信息。这篇书评最难得之处,是评者既对被评书所涉及问题了然于胸,有评论该书所应该具备的良好知识背景,同时又对书评倾注了热情,这种热情的源头如评者所言,来自“心情上的愉悦和阅读的冲动”。本期后一篇文章是李东来馆长为《城市图书馆集群化管理研究与实践》撰写的前言,虽然不是书评,但这二篇文章放在一起,能构成对该书的完全“导读”。 本期“书评+前言”的形式并非本栏目日后的固定模式。我们希望更多的读者参与进来,既为我们提供有品味的书评,也为我们提出办好这个栏目的建议,以便使它更好地介入图书馆人的读书生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的“口述实录”版,从一个只能容纳1200字的小栏目演变成为今天的一个很受读者关注的版面,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有幸作为编辑与栏目一起成长,并且,通过这个从栏目到版面的培养和建设的过程,我在业务上也开始逐渐成熟。回顾这个过程,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总结。一、创办“口过实录”栏目最初的缘起《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第10版“人在旅途”开办“D述实录”栏目是在1997年的5月底。当时主持这个版面的编辑是我的同事陈国华,我在“前沿新知”版作编辑、记者。在1996年7月1…  相似文献   

16.
“奖品”     
考入军校后,我主动加入了队里的新闻写作兴趣小组,写稿的热情很高。年底新闻报道工作总结时,宣传科为鼓励我给我评了“优秀奖”,奖品是用红纸包着的一个大信封,上面写着2003年《军事记者》杂志一套。以前,我只是在图书馆偶尔见到过这个杂志,对它的内容并不太熟悉,心想奖这一套杂志有什么意义?但是,当我拿到第一期后,就改变了这种认识。杂志中的“采编感悟”、“通讯员园地”、“新闻讲台”、“刊中报”等栏目让我耳目一新,捧着它就像在漆黑的迷官里徘徊许久后看到了一线曙光,它让我了解到了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和方法技巧。一些报道员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在众多的杂志中,我特别喜欢《新闻爱好者》。她栏目多,形式新,信息量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强,我视之为“珍宝”。每当这本杂志一到,我就爱不释手,不管工作多忙,每个栏目都要认真地看,与刊物结为亲密朋友。我在1986年初走上领导岗位后,在实践中体会到,写作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不管是作报告、讨论、研究、总结、汇报工作等等,其效果如何,除了应具备的政治素质外,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的“笔上功夫”.以前,我曾一度苦于笔头拙劣,工作有力不从心之感。自从认识《新闻爱好者》后,她的名字就刻在了我的心上。她帮助我获得了写作功能,进一步做好了领导工作。我也成了新闻写作爱好者。有时,我和通讯员们一起讨论分析“读者评刊”、“新闻写作入门”、“通讯员园  相似文献   

18.
我从事新闻报道不到两月,军报就刊出了我的第一篇稿件《“送礼”别样情》,真是喜出望外。我的体会是情到深处自成篇。当兵第一年,我遇到了一位好首长──某部副参谋长程晓军,他军政素质过硬在团里是有口皆碑的,尤其对士兵的关心体贴更令我终生难忘。这个线索在我的脑海里萦绕了很年时间。一日,我突然想,何不从同他接触的日常生活小事入手,由此谈谈一个士兵眼里的部队领导呢?想到此,我便写成《“送礼”别样倩》一稿,针对《生活与修养》版的“多味人生”寄了出去。我的第一篇是在一片“上稿难”声中发出的,对此我开始也有点担心。…  相似文献   

19.
“奋斗时评”是中共黑龙江省委机关刊《奋斗》杂志主管主办的全媒体评论栏目,近年来在彰显主流媒体责任担当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不断提高共情能力,增强与受众开放性互动和连贯性引导的创新实践,在运用刊网端互动传播模式赋能下,时评逐渐成为奋斗全媒体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来函照登     
《新闻记者》编辑部: 贵刊第5期发表了陈谈强同志对我去年在贵刊“记者的报告”栏的一篇消息的批评文章《也谈<三次冲击>引来的冲击波》,我就此作几点答复: 一、我写的是消息,不是论文,因而欢迎对消息报道的准确性提出批评,可是批评文章说:“陈力丹忠实于意见书的主旨”,即承认我没有歪曲当时评报者的意见。批评文章一开始就说:“陈力丹同志是借新华社这篇评述新闻和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在波浪冲击中前进》发表后,报社内部评报栏的‘一份份批评性的评报意见书’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