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教师与新课程实施:基于CBAM的个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转变是课程改革取得实效的关键。我们通过对现有理论的分析,以“关注为本采用模式”(CBAM)为基础,对重庆北碚实验区的两所学校中的部分教师进行了个案调查,评定了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关注阶段”与“使用水平”,并且初步探讨了新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新课程已在两所学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施;学校以往参与的相关教育改革是影响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在中小学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念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这里通过实际问卷调查,重点阐述了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中的“关注阶段”与“采用层级”,初步探讨关注与实施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其目的是为了继续加强中小学数字化硬件建设,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强化培训,进一步实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不断提高教与学的质量。[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随着核心素养在学科实践中的深入,问题提出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要把问题提出的理论知识转换为问题提出的教学实践,考验着教师在特定情境中运用教学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被西方教育者称为“教师关注”,它是沟通教师知识信念和教学行为的桥梁。本研究以教师关注为切入口,通过设计问题提出情境中的教师关注框架和相关策略,帮助教师实施和改进问题提出教学。文章的论述围绕“哪些内容是问题提出单元设计和改进中教师有必要关注的”“如何帮助教师关注到这些内容”以及“教师关注到这些内容后教学实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三个问题展开,分别对应促进框架的设计、实施和改进。开发和改进框架的场景发生于与一名小学教师的单元教学合作中,通过教研验证了框架的可行性,并从六个方面进一步具化了框架中问题提出任务的教师关注内容。研究还汇报了干预后该教师的变化:加深了对问题提出知识的运用,拓宽了关注内容,丰富了关注立场,从而促进了其问题提出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4.
“过程管理”与“结果管理”是学校常常采用的两种管理方式,体现出两种不同的管理思维。从目前来看,更多的校长相信及正在实施“过程管理”,而更多的教师则希望淡化过程,希望更多地关注“结果”及“绩效”。  相似文献   

5.
关注阶段是“关注为本采用模式”中评定课程实施的维度之一。本研究调查了重庆市北碚区的两所学校,分析了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关注阶段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经过近年来的课程实施,两校教师已经发展成为具有较高自我关注的、经验丰富的使用者,并且甲校(小学)教师的关注阶段发展得更为理想。为更有效地推动新课程改革,我们需要针对教师的关注事项设计专业发展活动。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教研活动实践,以课时目标的制定与落实为切入点,以提升教师有效制定与落实课时目标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分析了教师在制定与落实课时目标的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并从“专项学习,提高认识”“案例研究,强化实践”“课例研究,关注落实”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秋伟 《地理教育》2011,(10):52-52
新课程实施后,许多教师把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新理念融人教学之中,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气息。但是,也有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理解和领悟的角度不同,致使在课堂教学操作中出现了一些“低效”与“形式化”现象,需要引起关注与反思。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语会会刊,《中学语文教学》始终关注着语文课改的实施和推进情况。由于课标修订。从去年第7期起我们开辟了“深度关注”栏目。受到了广大读者好评。今年“深度关注”将重点聚焦课堂,对这一决定课改成败的关键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因为课堂,是语文教学“真正”发生的地方,在这里有许多经常发生的困惑和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期我们关注“‘训练’与语文素养”问题.以后将分别研讨目标预设与教学生成、“用教材教”与课外拓展、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与合作、“对话”与“问答”等话题.欢迎广大教师踊跃参与研讨。  相似文献   

9.
赵杰 《小学生》2022,(9):91-93
“双减”政策的实施对于小学各学科作业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为学生设计作业时,应当关注到作业的优化,实现作业内容的合理设置。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分层作业的形式,来优化作业内容,提高作业效率,确保学生能够通过作业的完成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本文探究“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分层作业优化与设计时可采用的有效策略,以期推动作业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课程改革的历史告诉我们,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行新课程的前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师本课程”,因为最终是教师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走向。教师关注与期待的不同,必定会引发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差异。于永正老师一直在深深地思考: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师,应当关注什么?关注每次卷面考试的成绩,还是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试排名偏后的学生就没有出息、没有指望了吗?“期中考试两门不及格还写诗”,这种行为允许不允许?关注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还是关注学生的选择与需求?上课是学生“配合”教师,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3.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4.
在关于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中,有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言志”和“缘情”是两种互相对立的诗歌主张,“诗言志”要求为政治教化服务,“诗缘情”则只求自由抒发性灵,不考虑政治教化。文章表示不同意此种观点。作者认为,“言志”和“缘情”的意思没有根本的差别,“诗言志”是说用诗来表述内心所存想,“诗缘情”是说诗依照内心所存想而作。这两种说法本身都不涉及与政治教化的关系问题。作者还认为,志、情两词的含义原可以兼包所谓偏于理性的思想和偏于感性的情感,因此,认为“言志”偏于理性、多指表达思想而“缘情”则偏于感性、多指抒发情感的观点也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5.
在秦朝之前"玺"和"印"是同义词,都是指印信、图章,没有尊卑的差别。秦朝以后,皇帝的印信专称"玺",臣民的印信、图章通称"印"。"秦印"和"秦玺",就战国时期来说所指称的内容是相同的,是同义词。就秦朝以后来说,"秦印"和"秦玺"的词义都缩小了,"秦玺"由通称变成了特称,专指皇帝的印章,"秦印"指称皇帝印章以外的印章,"秦印"和"秦玺"变成了在词义上互补的两个概念,成为类义词。  相似文献   

16.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17.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18.
"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道锋 《巢湖学院学报》2003,5(6):95-97,123
“来”具有“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靠近”的语义特征,“去”具有“离开说话人所在的位置或者文学作品中某一特定位置向另一地点运动”的语义特征。在“位移变化”的语义特征上,“起来”偏离了“来”,而“起去”与“去”却保持着一致。这种语义上的差异导致了“起来”起去”语法功能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v起来”和“v起去”中“v”的范围不对等。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简约与精约内涵:简约就是用简单的创意设计手法表达最本质最理念的艺术效果,精约是更讲究、更直接、更彻底的"简约"设计;剖析了二者共性与特性:简约与精约都是形式的现代化和简洁化,强调功能工艺的精致和效果的完美,将空间美感与神韵真实的存在于环境的自然、人性的真实之中;探讨了二者在实际中应用:简约力求以简单的方法,精当的建筑元素来获得建筑的力量,力量所带给人的美感;精约则提倡文质并重、实用与审美并重。  相似文献   

20.
“自律”的实质就是充分认识到人的“自爱、自保”本性及“互助本能”的本质及规律;反之,“他律”就是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人的“自爱、自保”本性及“互助本能”的结果。通过哈贝马斯的“认识兴趣结构”理论而引申、发展出“理性的兴趣”与“认识对象”相结合的认识基本功能单位。并通过“理性的兴趣”与“认识对象”这一认识结构的构建,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从而实现道德修养的高度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