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议隐性采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次特定的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又称"暗访"、"秘密采访"。隐性采访的初衷往往是为了降低常规揭露报道的风险,在当事人拒绝采访、明示"无可奉告"时获得事实真相,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进而发挥媒体舆论监督效能。但是新闻从业人员在进行隐性采访时往往要背负来自各方利  相似文献   

2.
隐性采访与记者的角色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培林  汤天明 《新闻知识》2004,(9):30-31,17
隐性采访,按照笔者的理解,是记者隐去职业身份而进行的一种采访方式,即以非记者身份进行的采访,基于这一定义,加上对于近年来大量隐性采访案例的分析,笔者发现,记者在隐性采访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角色冲突现象,下面,试对隐性采访中记者角色冲突的表现与规避方法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3.
韩放 《记者摇篮》2006,(8):30-30
隐性采访可以最大限度地逼近事实真相,采集到公开采访无法了解到的新闻事实,揭露大量腐败、黑暗的社会现象,满足受众知情权及其对媒体惩恶扬善的心理期待,赢得了百姓的掌声和记者们的喜爱。但隐性采访也存在法律及道德上的悖论,只有对其进行规制,才能使隐性采访合理有序发展。一、隐性采访的限制1、记者伪装身份进行隐性采访应慎重。伪装身份意味着欺骗,应当不得已而为之。只有当欺骗比起对方的卑劣行径是微不足道的,揭露这些卑劣行为对于公众极为重要,通过公开采访又无法获得相关信息时,隐性采访才可以认为是正当的。记者不能伪装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4.
隐性采访,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隐瞒记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而并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从新闻实践来看,这种采访方式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从而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5.
所谓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瞒身份,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不公开获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而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虽然隐性采访不等于批评曝光,但是不可否认,隐性采访主要用于舆论监督,多数是在采访对象不愿接受采访或正常的显性采访难以进行的情况下采取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6.
现如今,随着新闻竞争的日益激烈,暗访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社会新闻领域,这一特殊形式在舆论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暗访也称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瞒身份,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获取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暗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舆论监督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随性采访就是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意图,以偷拍偷录等隐蔽手段对人物事件进行的采访。在长期采访实践中,笔者对隐性采访有一些体会,现就隐性采访的优势与容易产生的负面影响谈一些个人的浅见。  相似文献   

8.
随着传媒业竞争的日趋激烈,隐性采访这一采访方式凭借自己的优势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采访中,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特别是在当下甚为流行的一些民生新闻中,我们时常见到诸如“记者暗访揭开……黑幕”、“……揭秘”之类的报道,其中有很多就是通过隐  相似文献   

9.
张泰 《声屏世界》2006,(11):34-34
对于隐性采访的使用,新闻界和法律界就没有停止过争论。一般来说,大多数的新闻学学者及新闻工作者认为,由于新闻媒介进行舆论监督时需要揭露社会上一些违纪、犯罪等不良现象,在遇到种种强大的阻力和风险时只能采取隐性采访。而大多数的法律工作者则从法律的角度提出隐性采访是否合法,隐性采访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等各项人身权利的问题,对隐性采访的大量使用表示了担忧。从法律角度来说,不论是我国的现行法律,还是多数外国的法律(包括新闻法及不是法律的新闻自律),都没有明确赋予记者拥有可以假冒身份、偷拍偷录等行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赵傲莉 《新闻传播》2007,(12):60-6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闻传播方式的日新月异,隐性采访这种采访方式越来越受到新闻界的瞩目。毋庸置疑,隐性采访在新闻舆论监督上,是一个重要的新闻采访手段。一方面,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违规行为层出不穷,如制造假药、在食品中注入着色剂、到处粘贴广告、出租车辆雨雪天无故涨价等,使国家和公众利益受到了损害:另一方面,当使用正常手段无法获取新闻事实材料时,隐性采访便应运而生。但是,在法制日益健全、权利界限越来越明确的今天,隐性采访稍有不慎,便容易引起法律纠纷,记者挨打和新闻单位被告上法庭的事件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媒体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能在竞争中胜出、报道独家新闻,各媒体想尽一切办法吸引受众的眼球,以获得较高的发行量或收视率,其中隐性采访以其真实可信,亲历新闻现场的独特性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高铭 《新闻窗》2012,(2):45-46
一、隐性采访及其成立的条件隐性采访一般是指记者不公开身份、不暴露采访目的,通过偷拍、暗录等方式去观察和了解事物,以获取公开采访不易得到甚至不可能得到的新闻材料的采访方式;或以体验式或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  相似文献   

13.
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以完全或部分不公开职业身份、不公开采访工具或设备、不公开采访意图的方法进行新闻采集的活动。目前,隐性采访在我国新闻实践中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此也引发了关于隐性采访合理性和合法性的争议,也使新闻机构面临越来越多的侵权诉讼。如何正确把握隐性采访的尺度,避免陷入法律法规、道德伦理的禁区,是新闻机构必须认真思考并妥善加以解决的一个问题。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隐性采访要重视政治性导向,要通过事实真相的报道反映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使人通过新闻报道迅速领会媒体在宣传什么,反对什么。…  相似文献   

14.
郭涛 《青年记者》2009,(13):61-62
隐性采访与公开采访相对,也称暗访,指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等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给记者采集事实提供了方便与可能。但是,记者没有特权,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度”,以免陷入法律误区,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做了一些总结。  相似文献   

15.
所谓隐性采访,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暗访。在《中国新闻使用大词典》中给的定义:是指记者隐瞒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它能够最大限度地逼近事实真相,获得公开采访不可能得到的信息,以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舆论监督权。近年来,先进的现代电子设备的便利使用.使暗访手法的运用日益普遍。随着  相似文献   

16.
赵克 《新闻爱好者》2012,(18):53-54
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进行舆论监督,经常需要隐性采访这一获取新闻的采访方式,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各种隐性拍摄设备的使用,电视记者的隐性采访更多地出现在荧屏上。例如,平顶山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实事点击》栏目主要依靠隐性采访对平顶山某些地方公路"三乱"、小煤矿违规生产情况的报道就曾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的强烈反响。隐性采访,简单地说,就是暗拍暗录暗访。例如,平顶山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实事点击》栏目在拍  相似文献   

17.
电视隐性采访的负面传播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智慧 《传媒观察》2005,(10):49-50
目前,学术界和新闻界一般都认为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隐性采访出现在1994年前后,即《焦点访谈》等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相继开播之时。十多年时间里,隐性采访被新闻媒体广泛采用,其作用在中央电视台及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评论类节目特别是批评性报道中发挥得淋漓尽致。2001年央视2套“3·15”特别节目的宣传口号便是:兵分五路,万里暗访(隐性采访)。一直以来,学术界对隐性采访的讨论较多地集中在其法律适用问题上,笔者尝试阐述一下电视新闻实践中由于应用隐性采访而产生的负面传播效果,并就此呼吁“透明采访”在电视新闻制作的回归。隐性采访可造成传播…  相似文献   

18.
隐性采访,是黑夜里潜伏的猎手,能够给那些想要通过黑夜的掩护攫取利益的不法之徒以沉痛一击。这样的监督措施现在更多地被使用在纪检部门对下级机关的监督之中,然而事物总有两面性,再好的猎人也可能成为猎物。下面结合本溪广播电视台《舆情聚焦》栏目,对隐性采访的利弊进行分析,探讨这种采访方式怎样才能被合理利用到纪检监督工作中。  相似文献   

19.
“隐性采访”也称为“偷拍”,中国最早的电视新闻“偷拍”则始于电视新闻记者一种无奈的选择。而今,这种选择似乎已成燎原之势,几乎成了所有电视台记者暗访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20.
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的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 在多种多样的新闻采访方法中,暗访与偷拍的采访方式却一枝独秀,魅力无穷。现如今,不少电视台的栏目组也组成暗访组,专门进行暗访偷拍,以此来提高收视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