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类的进化与发展使中西方早期人性学说均呈现出向善的特性。但随着不同生产方式和地域文化的影响,中西方人性学说分别被置于"情"和"理"的统率下,出现了德治与法治的分歧。在随后出现的性恶论思想中,中西方在践行各自的人性理论过程里更加凸显了法制道路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西汉中期 ,董仲舒在批判地继承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基础上 ,阐述了自己对人性的认识 :性未善 ;教而后善 ;性三品之分 ;义重于利。他的人性论观点是对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综合 ,它的提出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各种人性学说都坚持统治者性善论,把君主说成圣人,主张对君主信任、忠顺、崇拜.西方的人性学说大都坚持统治者性恶论,近代思想家主张取消君主专制,现代思想家主张对统治者怀疑、警惕、监督.分析中西政治学说的人性论基础,对于我们避免出现个人崇拜、加强对官员的监督从而预防官员腐败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人类文明所处的特殊情境,源自生命底层的失望不满与困惑彷徨,上不上天的超越失坠与下不下地的自然失衡,在在碰触到生命深处的痛切觉知。孟子人性论作为精神世界的活水源头,在此觉知的背景下提出哲学上的反省,反省出中国哲学并无类似西方哲学超越性概念的思考方式,并以此方式来作为理解世界的模式。于是,在中西多元文化互镜交融的当下,便能够与时俱进地开显经典价值,从而为身处混沌不安的现代人,寻找并把握其安身立命的智慧启示。  相似文献   

5.
西汉中期,董仲舒在批判地继承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基础上,阐明了自己对人性的认识:性未善;教而后善;性三品之分;义重于利。他的人性论观点是对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综合,它的提出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尧舜在选用贤能、政绩、禅让等方面存在较明显的差别,原因既与时代情势有关,也与他们的身世家庭、经历、个性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7.
《乐记》不仅综合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还吸收道家的某些思想,从而呈现出儒道融合的倾向。丰富和发展了儒家的人性论思想。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分析中西两种文化氛围下爱情诗的差异,探求两种文化观对爱情诗创作的影响以及中西古典爱情诗中的文化异质:诸如爱情观、婚姻观、审美情趣、性爱观等。从文化与爱情诗创作的作用与反作用中把握两种诗歌所展现的不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两千多年来,楚灵王作为暴君昏主的典型而受到历代文人的批评.然而,细读春秋史,此君爱国爱子,并非全是昏庸暴虐之辈.从人性论的角度看,以楚灵王为后人所诟病的大事记以及辅佐其政治道途的关键人物为视角,更能真实而深刻地展现楚灵王这个复杂又矛盾的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0.
外语教学人性论李维光关键词外语教学,人性论遥望20世纪的地平线,改革开放的浪潮更加隆隆作响,滚滚而来。改革是全方位的,其影响圈达到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振撼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将经受更加严峻的考验。匍伏于...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历史上,音乐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始于孔子。他最早注意到音乐具有艺术感情特征,他认为音乐可以触动人们的心灵,对人的思想感情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孔子倡导的音乐精神核心是“仁”。“仁”具有伦理的意义,它首先体现在与“礼”“乐”的关系中。“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其中以“仁”的实现作为“礼”、“乐”实现的前提。“乐”作为感染人情、陶冶人性,以及培养“仁”的精神的最好行为方式(“成于乐”)在孔子的美育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音乐审美教育功能认为:乐是实施“德”…  相似文献   

12.
杨万里的人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万里及其人性论在南宋理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详细论析了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的源流,坚决支持性善论,详细提出了人性修养的方法是:第一,读书明理;第二,不断检讨改造完善自己;第三,持志养气。他的人性论是对孟子以来性善论的继承,同时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中西不同的人性论设定导致了不同的治政方略和治国路径。一般来说 ,中国的人性论虽然多种多样 ,但总体是以性善论为主 ,西方则是以性恶论为主。性善论往往与德性主义的治政理论相关 ,性恶论则崇尚法治主义的治政学说。落实到反腐败的问题上 ,中国的反腐败注重德治教化 ,西方的反腐败则注重法治惩处。二者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我国新时期的反腐败应当从中西德治主义和法治主义的传统中总结经验教训 ,力求把道德教育和法治惩处有机地结合起来 ,即坚持治本和治标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性论思想,把理性上升到宇宙论和本体论的高度加以论述。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初始状态的本性,对改革深度与广度而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企图从三方面来探讨柏拉图的人性论。  相似文献   

15.
孟子和荀子围绕人性之界说、人性之根源、人性之善恶三个问题形成了各自的人性论。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四心、四端,人性的根源在于义理之天,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自然本能,人性的根源在于自然之天,人性恶。  相似文献   

16.
人性论是关于人性本质的论题,对墨子人性论思想的研究不能囿于对人性善恶的探讨,可从多方面加以观照。墨子的人性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提倡人人平等、反对天命论、主张尚贤举能、崇尚功利主义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人性的历史性是说人性具有发展变化的属性。孔子提出“陛相近,习相远”,已经考虑到人性的发展变化问题。荀子继孟子之后,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思考。从人类社会整体的角度,他认为人性是不变的,这种认识与他的“古今一也”的历史观相一致。另一方面,从人类个体的角度,他又承认人性包含着常与变的双重因素。人人皆有善恶两端,这是人性之常;在后天的发展过程中这善恶两端却是此消彼长的,这又是人性之变。鉴于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荀子认为有必要用“礼义师法”教化民众(即“习”),以阻止人性的不断恶化,这就是“化性起伪”说的由来。于是,苟子就提出了人性改恶向善的约己模式,以与孟子发挥善端(亦即“习”)的任己模式并驾齐驱,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一大主张。苟子的这一主张为秦汉时期思想的转变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8.
方先菊 《天中学刊》2003,18(4):18-19
社会主义德治是在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民主制度下实行的完全新型意义上的德治,是法治与德治的统一。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加强德治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性论的新视角及其教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教育基础的人性论多是对抽象人性的研究,对具体人性之复杂多样性、整体性、动态生成性、历史文化性关照不够,存在对教育场域适应的局限.从具体个体人性发展变化的过程角度看,人性是人以先天的遗传和发育为基础,在人生实践历程中经环境影响与自我选择而生成和发展的内在特性.它包含习性、秉性、共性、天性、自性,它们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变化,构成了人性动态发展的图景.这种人性认识能适切地阐释教育场域的人性问题,推动我们审慎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尤其是深刻理解:教育的核心意义是促进人性发展与完满;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性多样发展的人;教育的关键是启发自觉、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能力;人性化教育是提升人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德治思想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对后世影响极大。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代德治传统,创造性地把它运用于治党治国的实践之中,从而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德治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