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知识导引南朝梁刘勰在《史心雕龙》第四十三篇《附会》里说:“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说的就是文章的谋篇布局,即文章的结构。结构也就是章法,是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而选择的行文思路,换言之,怎样处理结构的问题就是怎样处理材料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结构一切文章都有一定的结构。刘勰认为结构的原则是“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他把安排结构比作“筑室”。(《文心雕龙·附会》)李渔认为作文如“工师之基宅”,“必俟成局了然,如可挥斤运斧”,“袖手于前,如能疾书于后”,这是很有见解的。正如刘勰所说:“若术不索定,而委心逐辞,异端丛至,骈赘必多。”(《文心雕龙·镕裁》)为此,他提出构思布局应“先标三准”。首先是“设情以为体”,即按一定  相似文献   

3.
(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究竟讨论的是什么性质什么类型的问题?①从大家公认是刘勰原作的残篇来看,刘勰本人给“隐”和“秀”下有首尾一贯的定义。“隐”是什么?“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重旨”就是与此一作品的言辞的意旨有所不同的又一层意旨。这一层意旨来自何方呢?“斯乃旧章之懿绩”,也就是说来自于前人文章中优秀言辞的意旨。既如此,作家要使作品具有“隐”,就必须“复意为工”,学习前人有成就的言辞,并与它们形成互文互体,以便达到“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境界。“秀”是什么?“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刘勰又补充说,“秀”是“言之秀  相似文献   

4.
(一) “结构”这个概念,在中国出现很早。远在东汉时期,年轻的辞赋家王延寿在叙述汉代建筑及壁画的《鲁灵光赋》中说:“详察其栋宇,观其结构……”这“结构”二字指屋宇构造的式样。而文章的结构就是从构造房屋借用而来。从晋陆机《文赋》到梁刘勰《文心雕龙》都对结构作过论述。什么叫结构?《文心雕龙·附会》说:“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缉矣。”《文心雕龙·熔裁》说:“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刘勰所说的“附会”、  相似文献   

5.
刘勰《文心雕龙》从第二十六篇《神思》到第四十四篇《总述》的十九篇,刘勰称之为“剖情析采”,是刘勰关于创作论的论述。其中《体性》篇的“体”即语言风格,“性”是指文学主体的情性,刘勰从“体”和“性”之间的关系对文学风格进行了论述;又将文学艺术风格归结为了八种类型并且指出了每种风格的特点。《风骨》篇则从“风”、“骨”即从文章结构和语言方面对文学风格进行论述,提出“风骨”的主要特征就是“气”与“力”。综合《体性》《风骨》两篇对文学风格的不同论述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刘勰的文学风格论。  相似文献   

6.
《附会》篇专论文章写作的附辞会义问题,即命意谋篇问题。刘勰之所以作《附会》篇,以备《镕裁》《章句》所未言"总文理定首尾之术"也。《附会》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总文理,二是统首尾,三是定与夺,四是合涯际。《附会》指出了命意谋篇的法则: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鲠,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由于《附会》篇对后世写作理论和文章学影响直接而又广泛,时至今日仍广泛应用,故本文拟从文章学的角度,再论《附会》的重要意义、《附会》包含的内容以及《附会》篇的命意谋篇之法。  相似文献   

7.
章法,就是段法,节法,是介乎句法与篇法之中的.刘勰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古人因而有句法、章法、篇法的称谓.句法是对字词的结构、组织、色彩的考察,篇法是对整篇起、承、转、结等结构的考察,而章法则是对某一节段内部或节段之间关系的考察.但汉代以来,章句并称,有所谓分章析句之学,是着重讲字法、句法、章法的.故刘勰又云:“然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章法与字法句法相关,也与篇法相联,只有“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精英,字不妄也”,(以上刘勰语,均《文心雕龙·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的研究者对《原道》篇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周振甫先生对于此篇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同时他也指出刘勰《原道》篇中的两处局限之处,一是刘勰“道”的观点偏向客观唯心主义;另一点为刘勰将“自然之文”与“人之文”相提并论。陈寅恪先生曾提出古典文学批评的一种态度——“了解之同情”,这种指导方法为现代文学批评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野。从还原背景的角度出发,可以理解刘勰为什么有这种“不科学”的观点,《文心雕龙》的成书受《易传》的影响很大,同时还吸收了汉儒和魏晋玄学的思想,这些既是刘勰《原道》篇形成的思想根源,也导致其蕴含了两点被后人批评的消极之处。  相似文献   

9.
《原道》是《文心雕龙》一书首篇,它跟下面的《征圣》、《正纬》和《辩骚》四篇,构成刘勰自己所说的作为总纲的“文之枢纽”。刘勰在《原道》这篇文章里主要是要确立自己的文学观,探讨文学的本源。“原”,“本于”的意思。“原道”就是本于“道”。《序志》篇中说:“文心之作也,本乎道”,也是说明这个意思。刘勰把他著作的前25篇称为“纲领”,后25篇称为“毛目”,那么这篇《原道》就可以理解为它的“纲领”中的“核心”之作了。  相似文献   

10.
章法,就是段法,节法,是介乎句法与篇法之中的。刘勰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古人因而有句法、章法、篇法的称谓。句法是对字词的结构、组织、色彩的考察,篇法是对整篇起、承、转、结等结构的考察,而章法则是对某一节段内部或节段之间关系的考察。但汉代以来,章句并称,有所谓分章析句之学,是着重讲字法、句法、章法的。故刘勰又云:“然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章法与字法句法相关,也与篇法相联,只有“篇  相似文献   

11.
古代著名文论家刘勰曾在《文心雕龙·章句》中写道:“篇之彪炳。章无疵也。”意思是说“一篇文章文采焕发,是由于章节没有毛病”。这一精辟论述,对于教学写作极富指导意义。要使“篇彪炳”,必须“章无疵”,如果想保障文章品质,前提是优化章节安排。为此,我们必须关注“框架构思”这一教学写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石恪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6):47-48,61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虽未专篇论及“味”,但对“味”这一范畴还是有多处零散论述。“味”在刘勰这里,是一种审美理想。刘勰所说的“味”与钟嵘有相似之处,重感官愉悦,还在于以溢于言外之“味”来论诗歌;“味”还有含蓄委婉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刘勰论布局     
文章的布局,就是对材料的组织安排。它是文章内容赖以充分表达的重要艺术手段。刘勰对文章的布局谋篇,十分重视。他在《附会》篇里,专门论述了这个问题。刘勰认为,布局谋篇的作用在于“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这就是说,搞好布局谋篇,就是为了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使内容丰富而不混乱。怎样搞好布局谋篇呢?刘勰认为,必须做到以  相似文献   

14.
王贵兴 《阅读与鉴赏》2009,(8):56-56,13
一篇好的作文,除了需要具备深刻的主题、新颖的题材、创新的结构,还有一项重要的要求,就是语言优美靓丽,文章文采飞扬。讲究文采是美化作文语言的“不二法门”.是做好考场作文的制胜宝典.也是我国悠久辉煌的文学之优良传统。孔子日:“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缺少文采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流传也不会久远。刘勰说:“文温以丽,可谓乎一字千金。”除了强调文章要惜墨如金。唯陈言以去之处,还应讲究词藻和语言的优美。使得文章得于柔和之美。  相似文献   

15.
“眼,目也.”(《说文解字》)“目”可释为“精要处”(《辞源》).毋庸置疑,“文眼”乃文章之精要处也.我国公元五世纪著名的文章理论家刘勰则美其曰:“秀句.”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文心雕龙,隐秀》)“秀”犹《文赋》中所云“乃一篇之警策.”清末文学家刘熙载也明确指出:“字句  相似文献   

16.
结构,是文章艺术形式构思的基本内容,是测度作者组织材料、安排材料的标尺。结构的作用,在于把那些源自生活的材料或作者虚构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巧妙的编排组合,非展示出来,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生气灌注的系统。从文章的特性与效能上看,结构精当与否,关系到内容的表达与自身的美感。我国梁代著名的文论家刘勰认为:“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是文章构成形象整体,使其从内容到形式“杂而不越”的主要艺术手段。与内容相适应的精巧结构,既可成为内容表达的良好导体,又能给人以美的感应。  相似文献   

17.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篇中描写的两个梦,正是他的两个愿望,反映了他写作《文心雕龙》的两个目的。一个是为文重视文采的愿望理想,一个是追随孔子的自豪之情。因此《文心雕龙》处处反映出以儒家思想为统领的文艺观,无论其写作的动机、全书的结构,还是其评论的标准,都是对儒家“树德”理想的实现。在“树德”的基础之上,通过“建言”形成了其文采的理论,这就是《情采》篇中所说的“形文”、“声文”和“情文”,认为“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既强调对文章的修饰和润色,又强调情感对文章的作用。刘勰以此成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论的成熟和繁盛。  相似文献   

18.
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思精”,是一部集六朝以前文学理论之大成,并不时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巨著。刘勰对情的认识是《文心雕龙》重点所在,全书几乎没有一篇不涉及情的概念,情字见于全书达一百处以上,内涵丰富,角度多变,并且往往体现于情与其他范畴的关系(尤其是情与采的关系)的论述。 《明诗》篇先言诗之源起,引“诗言志”说,接着说到:“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日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按《诗纬·含神雾》云:“诗者,持也。”为刘勰所本。持有制义,“持人情性”就是节制人的情感。这本是汉儒因为言志说似有自由放纵之嫌而作的补充修正,有以伦理学之善去规范人性论之真的意义。是谓“情正”,并有孔子所概括的《三百篇》义归“无邪”为最权威的证明与范本,尽管这种概括本由断章取义与附会所致。这是儒家诗学重要原则之一,刘勰继承之,并且深信不疑。但是刘勰情感论的重点不在此。  相似文献   

19.
刘勰在《文心雕龙·哀吊》篇中评论陆机《吊魏武帝文》“序巧而文繁”,《吊魏武帝文》既有“序巧”之优点,又有“文繁”之弊端。刘勰的这一评语是准确的,然而刘勰未能认识到“文繁”的意义。所谓“文繁”实际上与陆机的自我伤怀、“辞采华茂”的时代风气,以及陆机的创作个性密切相关。刘勰主张吊文应做到“体同事核”“辞清理哀”,否定“华过韵缓,化而为赋”。《吊魏武帝文》被评以“文繁”,集中体现了刘勰的吊文体观。  相似文献   

20.
从《文心雕龙》原文所述可知,刘勰写作《隐秀》篇的主旨,是在提倡一种中正的写作之美,并提出如何创造这种写作之美的对应策略。据此,可以纠正当前将“隐秀”视为各种风格类型的意见。“隐秀”不是风格类型,而是刘勰主张的“雅丽”写作美学与写作策略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