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需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价值。教师选择的教育内容、教学形式应尽量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让学生能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来观察社会、感受社会、研究社会。从而达到教学服务于生活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校园文化生活和学生素质培养何建忠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在校园的反映,是社会变化作用于学生的中介,是学生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内容很丰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满足精神文化的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从形式上看...  相似文献   

4.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内容应当是源干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课程内容应当成为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的生动的素材。”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广泛性,加上小学生缺乏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经验,他们往往感到数学抽象,学起来很枯燥,给学习数学带来一定困难。在教学实践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  相似文献   

5.
健康生活方式就是追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类活动的全部,这种生活方式也可理解为“和谐式生活方式”或“生态型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的内容应以健康的教育理念,依据社会的需要、学习者的需要和学习者的兴趣及所关心的问题从人身心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及社会中人的和谐诸方面思考,构建一个有针对性的幼儿园生活方式教育内容网络,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引导幼儿形成一个整合的生活方式概念,最终以一种健康的方式生活。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体制转型期,经济秩序发生了裂变.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推出了一系列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迥然不同的道德内容,其中最为明显的即为对效率的追求.然而,市场经济在其理想目标上,是将人塑造成生活富裕、精神健全的完整的人.因此,它内在地需要人的理性观念和道德觉醒.本文主要是从社会公正和效率的角度分析经济伦理,对社会分配中产生的道德规范,以及社会经济行为进行道德评价.  相似文献   

7.
健康生活方式就是追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类活动的全部,这种生活方式也可理解为“和谐式生活方式”或“生态型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的内容应以健康的教育理念,依据社会的需要、学习的需要和学习的兴趣及所关心的问题从人身心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及社会中人的和谐诸方面思考,构建一个有针对性的幼儿园生活方式教育内容网络,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引导幼儿形成一个整合的生活方式概念,最终以一种健康的方式生活。  相似文献   

8.
周素琴 《考试周刊》2010,(26):175-176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相似文献   

9.
在成人中开展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是新时期社会形势的需要,无论是提高成人综合素质、发展经济还是构建和谐社会,都需要大力发展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发展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在法规政策、经费设施投入上要有政府的大力支持,要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教育的观念、内容、形式、手段上要灵活多样,通过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正> “为建设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对成人开展丰富多采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的教育”,这是《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决定》中提出来的成人教育任务之一。目前,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发展,大部分农民已解决了温饱问题,物质生活需要得到了基本满足,继而对精神生活的需要就变得逐渐强烈起来。因此,农村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就成为农村成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村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即是通过农村社会文化的传递与交流,对农民进行以精神文明生活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开展这项教育工作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生活即德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授的知识是很简单,粗线条的,但传达的信息却是以学生成长为需要,以社会为大背景的,其涵盖的内容说车载斗量也不为过。仅仅教好  相似文献   

12.
教师进行授课时,所传授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最大可能使他们以自己的生活为出发点,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内容应当源于学生生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课程内容应当成为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的生动素材。”要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创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品德课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实现教育生活化。  相似文献   

15.
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道德生活是学生需要、想要和能要的追求生命自觉和品德自由的课堂生活,具有德育目标现实化、德育内容生活化和德育方式自然化的特征。这样的课堂既要遵"适合"之道,又要崇"适合"之德。"遵‘适合’之道"意味着课堂需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崇‘适合’之德"意味着课堂需要培育学生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引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相似文献   

16.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提升民生幸福指数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针对我国公共服务总量短缺和不均等的状况,应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全方位推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均等化,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公共产品需要,让全体人民共享基本公共服务的阳光普照。  相似文献   

17.
在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模块中,有一些与社会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贴近实际,生动鲜活,又富有情趣,是了解人类历史演进的独特视角,符合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以人教版为例,在必修Ⅱ第五单元用三节课叙述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重大变迁,包括了近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内容应当源于学生生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课程内容应当成为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的生动素材:”要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创建“生活需要”式的数学教学氛围,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必然选择,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百分数的应用复习》(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一课的五个教学片断为例,谈谈这方面的做法与看法。  相似文献   

19.
胡晓燕 《考试周刊》2014,(76):65-65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就是要根据生活的需要而教、而学。教师要善于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大社会、大生活融于课堂,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在选择教育内容和形式时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通过生活化的课堂最终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