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冷战开始后美苏双方以战败的德国为舞台,围绕柏林问题而展开的以军事对峙为背景的一次激烈的对抗。在柏林危机爆发前,苏联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已严重恶化,并且已朝着集团对立的方向发展。冷战伊始,美苏便首先在柏林迎头相撞,乃是因为德国作为一个被分区占领的国家,集中体现了美苏双方在争夺德国和欧洲中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在柏林危机中美国和苏联进行强硬的对抗,使人们第一次真正看到了美苏冷战对战后和平与安全所可能产生的可怕的危险后果。柏林危机是苏联在冷战开始后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展开的一次出击…  相似文献   

2.
美国学者巴尔克(Dennis L.Bark)正确地指出,柏林是“欧洲的世界性焦点”,这就是说,战后东西方矛盾和冲突的重点是在欧洲,而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华约还是北约,都把它们的欧洲政策的基点放在德国;同时,东西方在德国的斗争又通过柏林问题获得了集中的体现。所以,巴尔克认为,“如果说研究德国是理解欧洲的钥匙的话,那么研究柏林则是理解德国的钥匙。”而要研究柏林,首先必须探明战后柏林问题形成的历史根源。本文的目的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这两个大国也开始走上对立的道路,这种对立并不仅仅是他们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而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是他们争霸世界矛盾斗争尖锐化的结果。战后,美国为了达到称霸全球的目的,确保其在欧洲的利益,在欧洲推行冷战政策,提出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并决心把西部德国占领区建立为一个国家,首先破坏了波茨坦宣言关于维护一个统一的德国的决定,导致了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出现。美国为了推行全球霸权战略,1948年6月1日,英美在伦敦举行会议,决定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为此在6月底开始了德国西部货币改革。对此,苏联认为西方违背了四国占领柏林的协定;德国西部占领区  相似文献   

4.
美苏关系的缓和,西方阵营改变了他们的东方政策,这削弱了德国在冷战中的作用,德国甚至成为美苏双方达成交易的对象。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德国调整其外交政策,打破外交孤立的局面。于是,在团结西方阵营前提下,德国努力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力争在一个统一的欧洲中摆脱外交被孤立局面。在海牙会议上,德国重构欧洲一体化蓝图,使停滞的一体化车轮重新运转起来。因为,一个统一的欧洲既可以使德国摆脱对美国的过分依赖,又可以增强与东方阵营谈判的筹码,更重要的是打破了德国外交被孤立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这种对峙的基本特征是: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中,双方以不促发战争为基准。在国际关系中,我们通常将美苏对峙的此种格局称为“冷战”格局。然而,1948年,柏林危机的发生却是两大阵营欲突破“冷战”的一次尝试。柏林危机是由苏联在柏林实行封锁引发的,如何处理和对待苏联的行为?怎样保证西方国家在柏林的战略利益?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处理,英美两国的态度是不一致的。此间,在联合和坚定西方盟国的政策和行为中,艾德礼工党政府以及外交大臣贝文起了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使美国在柏林危机中与英国合作一致。柏林危机中,艾德礼政府的政策导向对此后美国和英国在德国问题上的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1955年7月美苏英法四国首脑聚会日内瓦,是自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以来的首次东西方最高级会晤。日内瓦首脑会议讨论了德国和欧洲安全、裁军以及发展东西方之间的接触问题。按照原定设想,与会国首脑并不就具体问题进行谈判或作出决议。因此,这次会议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突破,它的唯一意义就是东西方对话的重新开始。那么,以苏美为主的东西方大国在经历了多年的尖锐冷战后重开首脑对话的目的何在?这次首脑会议又是如何提上历史日程的?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人们看清战后东西方第一次缓和的来龙  相似文献   

7.
“二战”后初期,苏联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处理德国问题上,产生突出矛盾,导致了柏林危机和两个德国的形成,这对战后欧洲和整个国际局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二战后,美苏主导的雅尔塔体系代替了凡尔赛体系,欧洲安全局势发生巨大变化。虽然美苏等国占领和分裂德国消除了长期以来德国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安全威胁,但是,争夺德国的矛盾使美苏等国走向了危险的军事集团对峙,而两大阵营的全面冷战又使得德国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通过将两德分别拉入各自阵营,美苏完成了对欧洲势力范围的划分,新的力量均势的建立有利于欧洲安全局势的稳定,但成为欧洲安全平衡中心却使德国的分裂长期化。  相似文献   

9.
1948年柏林危机,是战后苏美双方以战败的德国为舞台,围绕柏林问题而展开的第一次全面对抗。我国史学界在柏林危机问题上,接受了苏联史学家的观点,即把危机的起因归咎于美国和西方国家。今天,当“冷战”终于结束以后,再回首昔日硝烟弥漫的“冷战”战场,以曾经存在的国际政治两重格局为背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必读》2013,(3):4-5
尽管北约一再说明反导系统并非针对俄罗斯,但是,俄罗斯担心自己的核威慑遭到削弱,一直强烈反对这一系统一针对北约加快推进在欧洲建立反导系统的举动,俄罗斯国防部长不久前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警告,如果北约继续开发欧洲导弹防御系统,俄或将考虑先发制人。  相似文献   

11.
1933-1936年是集体安全达到顶峰尔后走向终结的时期.这一时期,纳粹德国崛起,欧洲的力量平衡发生变化,凡尔赛体系开始被打破,法国的巴尔都同苏联一起倡导集体安全.罗马尼亚外长底图内斯库是巴尔都最积极的支持者,他把罗马尼亚的命运与集体安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积极推行与苏联合作的大联盟外交,使罗马尼亚成为欧洲大陆引人注目的一个小国.底图内斯库的名字同巴尔都一样成为集体安全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2.
肯尼迪政府应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的主导政策是与苏联进行谈判。肯尼迪总统在这一政策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而且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保证这一政策得到切实执行。肯尼迪政府对柏林危机的政策,受到肯尼迪总统个人对冷战、欧洲局势、德国问题和柏林问题的独特认识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确立了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这一政策的确立是欧盟政治一体化逐步发展的结果。然而,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欧盟内部却出现了"主战"和"主和"两个声音,使欧盟多年来极力呼唤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严重受挫。主要探讨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性质、运作机制,并从各成员国对伊拉克战争的不同态度及欧盟东扩来深入分析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难以实现的一系列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4.
二战后,美国在全球战略框架内形成了亚太安全战略。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在全球层面的结束,亚太地区的战略格局和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意味着美国必须重新评估亚太地区的安全形势,并据此制定新的亚太安全战略。本文主要论述在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亚太安全政策的变化,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并对此进行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艾森豪威尔当政期间,继续以东西方对抗的思维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先后对美国的南亚政策进行三次大的调整。尽管不同时期政策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是其基本出发点却一直保持未变——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南亚国家遏制苏联、中国等所谓的“共产党集团”。  相似文献   

16.
A study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was conducted in East and West Germany based on a theory that discriminates ten types of values (universalism, benevolence, tradition, conformity, security, power, achievement, hedonism, stimulation, and self-direction). Samples of 188 West German and 204 East German teachers as well as 377 West German and 274 East German students were studied using a 56-item value survey. Multivariate analyses of variance showed that:
  1. Values in the East and the West can be seen as opposing each other most strongly on the polarity of self-direction vs. security with the former more important in the West, the latter in the East;
  2. Difference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gardless of area of origin) are at least equally large as those between East and West.
From a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 howeve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appear less substantial: Both East and West German samples exhibit the general West European profile which contrasts with samples from East Europe and around the world. They attribute high importance to values that express concern for others and openness to change and low importance to values that emphasize the status quo.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for educational policies in East German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就转为支持西欧一体化,是什么原因促使它做出这样的一个政策的转变呢?一是安全因素,对苏联和德国实行双重遏制;二是美国在战后制定的全球战略目标,支持西欧一体化有利于其全球战略的实现;三是美国自建国以来就带有的一种救世主情结。  相似文献   

18.
美国为重新武装西德,并把它拉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炮制了西方九国《巴黎协定》。该“协定”使西德获得主权,以一个与英、法平等地位的大国重新出现在欧洲政治舞台上,成为美国在西欧的重要盟国。以美国为盟主,以西德为主要力量的西方军事集团最终建立起来,苏联鉴于欧洲的新局势,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形成欧洲两大军事集体团对峙的格局。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后,英国从现实利益出发,把柏林问题的解决看作是利益博弈的过程,主张用和谈乃至妥协的方式加以解决。在应对未来的苏联向东德移交柏林通道管理权问题上,英国认为,应该先与东德进行积极交涉,如果受阻再实施"空运",或是以承认东德政府的方式来换取危机的和平解决,坚决反对美国军方"有限使用武力"的方案。这种主张以和平谈判方式解决危机的立场,为后来英国危机政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使英国成为盟国内部意见分歧的主要力量,对盟国政策和盟国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