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现代汉语中,表动结式、动趋式的肯定可能性有两种形式:“能VC”和“V得C”。“V得C”一般能变换成“能VC”的形式,但使用“能VC”的频率远大于“V得C”。本文从语义特征、句法结构和句法功能等角度对“V得C”和“能VC”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别,从而使它们在使用上受到的限制表现出不同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有一个"V+得个+W"结构,文章从"得个"后成分"W"的类型、"得个"后成分"W"的语义指向、"得个"前"V"的类型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V得/不起(O)"结构是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O)"的一个个案,表示"动作发出者在主观上是否具备实现(或承受)某种动作的能力或条件"的语法意义。在句法组配方面,动词V的动作性和宾语O的具体性对V与O进入该结构的语义搭配具有重要影响。在肯定否定对称性方面,语言的人际功能差异是造成该结构肯定否定不对称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V也V不C"属于口语化的一种常用小格式,使用频率相对较高,考察能进入该格式的动词以及补语"C"的类型,来探析该格式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加深对该格式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V得”、“V不得”结构中“得”的语义和词性之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在四十年代初期,吕叔湘先生在他的《与动词后得与不有关之词序问题》一文中就举过这样的例子: (1)这个孩子吃得。 (2)这个莱吃得。 (3)大人吃得,孩子吃不得。 (4)辣椒之类,有胃病的吃不得。①其中“吃得”、“吃不得”可简称为“V得”、“V不得”结构。“得”和“不得”分别是动作行为“V”的肯定和否定形式,表示动作行为之能否。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分析了“到家”的句法功能。和典型的形容词相比,“到家”表现出功能上的差异,应归为性状范畴的非典型成员。“到家”形式常出现在“V到家”和“A到家”两个结构相似、语义相同的句法环境中,但二者无论是在句法切分,还是语义特征上都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两个结构在否定形式上也存在着不对称的现象,我们认为种种不对称是由结构中的“V”和“A”各自的词性特点导致的。从历时的角度考察,“V到家”先于“A到家”产生,二者有先后的时间顺序。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有一个"V+得个+w"结构,文章从"得个"后成分"W"的类型、"得个"后成分"w"的语义指向、"得个"前"V"的类型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对“禁不住”和“不由得”这对近义词的异同进行了辨析。句法方面:二者的词性不同。基本句法功能不同,句法位置同中有异,此外,“禁不住”还有一些“不由得”所不具备的用法;语义方面:二者都有“不能控制自己”的意思,但“禁不住”的动作发出者必定与人有关,动词本身有主动“想控制”义;而“不由得”则没有这些限制。  相似文献   

9.
从量的语义关系角度考察发现,"VC"、"V得VP"与"V个VP"结构在语法意义上分别表达客观规约、客观具象和主观异态结果,在量的表达上分别体现为客观抽象量、客观具象量和主观异态量。由此,三者在结构意义的表现成分、肯定和否定、时态、疑问句和语用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10.
立足于面向计算机的语言本体研究,从切分语料中选择数条N+V结构,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的角度探索该结构形成歧义的原因,找寻搭配两个成分的搭配规则,并将之形式化,进而制定相应的机用识别策略,从而提升计算机对该结构进行分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笔者从句法功能和选择限制两个角度考察"难不成",并与其相关的"难道"、"难道…不成"进行细致的比较研究,着力找到它们在现代汉语句法层面上的细微差别,并进一步完善反问句和测度句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2.
“N的V”短语的句法、语义、语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的V”短语的句法、语义、语用研究综述陈庆汉“N的V”指“这本书的出版”、“父亲的回来”之类短语。黎锦熙(1924)在《新著国语文法》中已经开始注意这种短语的特殊性了。70余年过去了,对N的V的中心语的性质、N的V的功能类别等问题,语法学界至今仍未...  相似文献   

13.
“不V了”是个多义格式,分别表达“谢绝”、“打算”和“变化”的格式义,但它们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句法和语义特点。笔者分析了“不V了”结构的语义差异及“不V了”结构的句法差异,最后总结了“不V了”结构在句子运用中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4.
在属于江淮官话的桐城方言中,表达可能义的语法结构有多种形式,"V得(不)来"结构就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类.通过考察发现,桐城方言中"V得(不)来"结构有三种深层语义,这主要是动词"来"的语法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沈阳 《中国语文》2015,(2):105-120,191
本文提出现代汉语V+到/在NP_L结构的形式变化和语义差异是谓语层(VP)动词的位移特征和动词后附加语层(PP)介词(到/在)的功能投射相互作用的结果,即谓语动词位移特征的强弱诱发和制约了动词后介词(到/在)表方向或存在的终点投射选择。本文同时假设,汉语动词前后表方向、存在的处所PP并非移位形成或独立生成,而是在同形生成的基础上通过结构和动词选择的互补删除实现的,汉语处所PP位置的历时演变现象也可看作是这种操作的句法后果。本文还提出,V+到/在NP_L结构而非动趋式才是汉语典型的位移一终点结构,与其他语言的同类结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转折连词“可”与“可是”在语义、句法和语用方面有相同之处;二者也有不可替换的几种情况:“可”能同时表转折与强调;语音节律对二者有制约作用;“可是”后常有短暂停顿起到缓和转折语气的作用;在某些固定格式中两者不宜互换。  相似文献   

17.
“V着V”结构的意义关系及结构中“V”的语义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讨论“V1着V2”构成的动词性短语,分析其结构形式和意义关系。同时从V1的语义特征及V1、V2的语义关系着手,分析其间的句法结构关系,认为只有当V1为“留存、催促”等类动词充当时,“V1着V2”是连动式,当V1为“期盼、准备”等类动词充当时,“V1着V2”是动宾式,其他都是状中式。从句法关系来看,“V1着V2”结构中状中式应占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18.
张琪 《文教资料》2014,(3):10-12
介词“朝、向、往”在句法功能、语义特征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异,都能同名词性词语组合做状语,表示方向处所义;“向”和“往”可以同名词性词语组合做补语,而“朝”则不能;“~J+Np”和“朝+Np”可以表示对象义,而“往+Np”则不能。上述差异与“朝、向、往”在语法化进程中的发展密切相关,词义的不断虚化符合人类认知世界由具体到抽象、由实到虚的顺序。  相似文献   

19.
汉语“的”语法和语义功能历来有过很多讨论,也给出过相应的逻辑语义解释。与传统的观点不同.更为合理的是可以把“的”看成是DP的中心语,它相当于一个指示语,其逻辑语义的翻译也应该和指示语类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运用语义语法最基本的原则“词语组合的双向选择性原则”,对“大+V”一类结构的语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提出,进入该结构的大部分V在语义上都是不自足的,并提供了一些对语义自足进行补救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