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采写新闻报道是我的业余爱好。近几年写稿有所进步,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是向编辑学习。每次有稿件见报,我都拿出底稿比较,研究编辑在何处作了修改?为什么如此修改7从中领受教益。首先是看标题的制作与修改。如何使新闻标题做得新颖、鲜明、准确、生动.这是能否吸引编辑采用稿件的首要一环,也是能否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编辑尤其重视稿件标题的制作和修改,如我采写的一篇消息,原稿正、副题是《去年是起步今年要大见成效新光集团把质量品种效益作为工作主旋律》。《中国煤炭报》在一版发表时,将副题改为“是抓一年还是…  相似文献   

2.
写稿四忌     
我是做编辑工作的,在编发见报的稿件中,发现了不少差错,这里就稿件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粗浅意见,供通讯员参考。 一要真实,切忌“假大空”,有的来稿在报道工作成绩和科研成果时,总喜欢戴上“全国首创”、“填补我国空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之类的桂冠,而经向有关主管部门了解,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如有一篇来稿,说:“青年技术员×××,设计制成一新式矿工帽,获得国家专利局颁布的专利,成为‘中国第一代矿工帽’……”在这条消息见报的当天,市专利局就打来电话指出,全市根本没有过“第一代矿工帽”。  相似文献   

3.
11月6日《华商报》“都市新闻”刊发一条《员工灶上煮狗食副总不赔礼员工告上庭》的消息报道。两天之后,我报新闻中心给编辑中心发过来记者采写的这条消息,很显然这条新闻已滞后,尽管消息的内容比《华商报》刊发的消息还要详实些,编辑中心还是把稿件退还给了采写的记者。接过被“枪毙”的稿件,记者感到十分委屈,这是个典型“共源性”新闻,早报记者和《华商报》记者是同时得到新闻线索的。11月6日是周末,正赶上我们休息没有报,所以让《华商报》抢先发稿了。《华商报》抢先发稿,俗话说“抢先上市的果子未免有些酸涩”。对类似…  相似文献   

4.
据我所知,有不少报道员写作水平并不高,但却好高骜远,一出手就是洋洋洒洒一大篇。问其原因,答曰:“写小东西没意思”。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泥牛入海无消息”。我过去也曾因为这样做,结果走了不少弯路,虽然写稿不算少,但见报了了。当我向报社一位编辑求教时,那位编辑  相似文献   

5.
几年前,笔者当上了通迅员。开始一段时间,我给报社寄去了一些稿件,然而大多未能采用。有一些好心的编辑在退稿时附言:“由于版面有限,您的稿件不能刊登”。起初,我倒也心安理得,认为自己写的文章本来不错,只是由于“版面有限”而未能见报。但后来越想越不对头,为什么我写的稿子总是“版面有限”呢?想着想着,终于悟  相似文献   

6.
一个在见报稿中被其他新闻事实所淹没的新经验,经过一番发现与深化写成的消息,却获得了第十八届云南新闻奖一等奖,回顾《我市吸收群众代表参与查结一批基层信访案件》一文的采写经历,我感受颇深。让见报而未显出重要性的消息“升值”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老通讯员,自退休后下基层少,写的稿件赶不上形势往往碰壁,所以就不再给报刊投稿,更不敢寄给北京的大报。但有两篇稿件与《中华新闻信息报》接触,深为编辑们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好作风所折服,久久不能忘怀。 那是1995年开春,我看到中华新闻信息报上登了一条消息,报道湖北省委书记贾志杰提倡写短稿,要记者编辑把反映自己政务活动的稿件压缩再压缩,由3000多字压到800字见报。我很受教育,就  相似文献   

8.
每一个通讯员都希望自己投出去的稿件能见报。当自己的稿件被报刊或电台采用时,回过头来把自己的原稿与采用稿仔细对照比较一番,这对今后写稿是大有益处的。以往,我阅读别人的文章总觉得人家写得好。后来才明白,那些好文章大多是经过编辑精心加工的成果。以后,当我的稿件见报后,就注意对照琢磨编辑是怎样修改的。有一次,我写了一篇题为《我这样学习写稿》的文章,全文700多字,寄给《新疆新闻界》。编辑删繁就简,仅用150多字就把意思表达明白了,使文章思路清晰,主旨鲜明突出。去年12月,我写了一篇题为《上  相似文献   

9.
《“北京白鸡”在全国28个省市区“落户”》的消息,在第7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中获奖后,《新闻知识》的编辑同志来信约我谈谈采写这篇稿件的体会。说实话,在当初采写时,我是有意识地注意到了尽量写新、写活、写好,但后  相似文献   

10.
挑灯夜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的稿件不能见报,这对于“爬格子”的人来说本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然而,当你应约写了一篇“征文”,并且已经通过报社领导的审查,上版准备刊载时却突然被撤掉,那就不能不多问几个“为什么”了。此事发生在我身上,自然还是由我来现身说法,把原因查找清楚,这既能使自己牢记教训,也便于同行从我身上吸取教训。9月中旬,我接到《前卫报》李编辑的一个电话,说是最近《前卫报》与总政等单位共同举办了一个“国门卫士征文”让我赶快写一篇给寄来。放下电话后我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原因有二:一是这是我…  相似文献   

11.
我不止一次地听到大新闻单位的记者说:“黔东南不出新闻。”他们来黔东南采访,见报稿件寥寥,心里是不大舒服。可是,黔东南报去年却没了个《乡乡出新闻》的栏目,每期见报两篇。我的两位文友——侗族青年记者韩鸿周和苗族青年记者廖奇勋,承担了栏目的采访任务,他们深入到全州各乡,特别是贫困乡去采访,采写稿件250多篇。《乡乡出新闻》成了本报一个引入注目的栏目,很受读者欢迎。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几乎阅读了他们采写的所有稿件,还编发了其中的一部分。在读稿编稿的过程中,我还思考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有人把遍布祖国各地的人民日报驻地记者形象地比作排球场上的“一传”。“一传”并不是把稿件直接传到版面编辑手中,而是传到“二传手”———记者部编辑组,由他们编辑并经部领导阅改,输入稿库,供版面选用;重要稿件则送相关领导直至总编辑、社长审阅。“二传手”是一个特殊的集体。他们是人民日报记者,却少有机会外出采访,名字也极少见报;他们是人民日报编辑,但并不是版面责任编辑,不能决定稿件是否上版。然而驻地记者的每一篇见报稿件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都凝聚着他们默默无闻的辛勤劳动。明知相当数量的稿件将要“牺牲”,仍善待每篇来稿,…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基层报道员.我从事军事新闻报道工作已有5年的时间了。在新闻路上。有过稿件见报时的欢喜。也有过稿件石沉大海后的失落。但无论是欢喜还是失落。从这些经历中汲取的经验教训.都助我不断成长。就在2012年最后一周和2013年的头一周里,在给《解放军报》投递的一组图片稿件过程中发生的“囵”事,让我受益匪浅,使我从中感受到解放军报社图片编辑文风转变之实。  相似文献   

14.
《杜绝一稿两投》一文(载《新闻战线》今年第四期)反对“一稿两投”,我很赞同,但对文章分析的造成“一稿两投”的某些原因,我却不能赞同。其中一条是:“有的报社编辑借故人手少,来稿多,有时有的稿件连看都不看,就被扔在一旁。”我认为情况并非如此。就我和我所接触到的编辑而论,凡是到手的稿件,都是一律要看的。因为编辑的心情,是巴不得从来稿中找  相似文献   

15.
我有一位战友,爱好新闻写作,隔三差五就有几篇稿子寄往报社。但由于缺乏“基本功”的练习,虽然投稿不少,但见报却极少.对此,他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而是挖空心思找“窍门”,走捷径。一次,他听人说投稿也有“秘方”,概而言之主要有二:“一是一稿多投,这家不用那家用,名曰‘东方不亮西方亮’;二是集中“火力”给一个编辑投,“心诚则灵”,投的稿多  相似文献   

16.
拿到一篇新闻稿件,是通过细心雕琢、打磨,把新闻从繁杂的事件中“拎”出来,使其成为一件精品,还是稍事修饰后就将其搬上报纸版面,这既能看出一个编辑的业务功底,更能体现出其嫡辑作风和工作责任心。刊登于2011年4月10日《前卫报》二版头条位置的消息《不让先进典型“等着”争光》,就体现了缡辑精益求精的思想作风和较好的业务素养。稿件见报后,受到一致好评,《解放军报》在“军媒视界”专版头题位置转发,报社领导在稿件上作了批示,称赞此稿为“好稿”。  相似文献   

17.
这标题是从《红楼梦》里的“假作真时真亦假”套过来的。而想起写这个题目,则是今年《新闻战线》第八期《读者论坛》上的一篇文章:《从蛇岛报道看编辑的漏洞》引起的。该文说的是人民日报6月9日头版刊出“据新华社”的一条消息,报道了“我国渤海蛇岛上的蛀蛇目前正以每年超过一千条的速度增殖着。科学家们登岛考察后新近公布说,现在蛇岛蝮蛇的总数已经达到一万三千多条”。而6月15日,三版又刊出一篇《来自蛇岛的报告》,“据科学工作者考察,现在只有蛇一万多条,比1931年第一次考察减少十万多条。这样,不用多久,蝮蛇就会绝迹,蛇岛就会徒有空名。”这位读者认为前一篇是“报喜”,后一篇是“报忧”,刚说了“很好”,又说成“很糟”,从而提出批评:“这暴露出报社编辑工作中,确实存在某些漏洞,如选登同类稿件时,前后缺乏必要的照应,或者在各版之间‘你编你的,我编我的,互不通气’等等,结果难免出岔子,闹笑话。”读者指出的两篇稿件的不同,是确实的,但说是编辑的前后不照应,乱登一气,闹了笑话,却又是“冤枉”的。事情正相反,6月15日三版登的第二篇蛇岛报道,目的是纠第一篇的“偏”,恰是“有所为”之作。6月9日刊出“据新华社”的消息后,我们收到“本报记者”的来稿,他刚采访蛇岛回来,认为蛇岛的保护问题很大,“据新华社”消息有片面性。半个世纪蝮蛇只剩下十分之一,是“忧”而不是“喜”。再登后一则消息,就是起“正误”的作用。当然,对于编辑们的这些“幕后”的苦衷,  相似文献   

18.
算起来,从1966年4月发表的一块“豆腐干”开始,我的通讯员生涯已经整整三十年了,从事高校校报编辑工作也有十多个年头。从业余通讯员到专职新闻工作者,我始终拿着手中的笔,坚持为党报写稿,至今已在《人民日报》、《光眀日报》、《新闻出版报》、《新华日报》等中央、省市报纸发表各类作品近两千篇,其中不少作品还获了奖。有些通讯员讨教我的写作经验,我的体会是“写稿三十年,感受有八点”。 一是登上算报道,登不上算参考。作为一名通讯员,首先应树立正确的写稿目的。我的做法是不过分追求见报率。稿件发出后,如能见报,说明稿件有新闻价值,有些稿件尽管没有见报,但对新闻单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是文章登不上不灰心,回头在质量上找原因。文章即使未发表,也应正确对待,不要埋怨编辑  相似文献   

19.
我初学写报道,见报的第一篇由于誊抄时疏忽,弄错了被报道对象的姓名,多亏编辑打来电话核实,不然就“难产”了。去年9月初,新战士林楚红不慎右腿摔成粉碎性骨折。连队干部战士给他端饭洗衣,端屎端尿,照顾无微不至。林楚红很受感动,委托战友买来一条红塔山香烟和两包高档茶叶,酬谢连长李逢春。连长不仅没收,还帮他把“礼物”退回商店。后来,林楚红几次以“礼”感谢都吃了“闭门羹”,最后脑筋终于开了窍,懂得了战友之间的深情不是能用金钱买来的道理。针对这个素材,我写了一篇《战友深情不含金》的稿件。抄写时,由于我粗心大意…  相似文献   

20.
与许多业余报道员聊天,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给报刊投稿是白费劲,十有八九不见报。听语气,似乎稿件未刊用是编辑没慧眼识珠。以前,我也为稿子难见报常埋怨编辑。后来,我订阅了《新闻与写作》,从这里我慢慢掌握了一定的新闻基本理论和写作知识、技巧,先后在报上发表了几十篇稿件。为什么有的人稿子难见报?多数文章除了文字欠佳外,主要的是没有提出新问题、太平淡。稿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