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观察家评论和述评同本报评论员文章性质相近的,还有观察家评论、工作述评。观察家评论是“文革”前人民日报发表国际评论的一种形式,其重要性介于社论和本报评论员文章之间。这种评论发表时只用《观察家评论》的栏目名称,既无“本报”字样,也没有作者署名,加上选题精慎,决不用于送往迎来之类礼宾应酬,也不用于一  相似文献   

2.
报刊评论员文章是新闻评论中常用的一种文体,是仅次于社论的重头评论。目前报刊上的社论数量偏少,评论员文章则有日渐增多愈显重要的发展趋势。仅以1990年12月份的《人民日报》和《北京日报》为例,前者只发表一篇社论,而本报评论员文章则是十二篇,另有短评七篇;后者发表三篇评论员文章,七篇短评,社论一篇没有。在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和改善言论工作的形势下,面对评论员  相似文献   

3.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集中体现着党和国家的政策及发展方向.社论词汇对于社会历史变迁,通过统计与分析,可进一步了解中国在建国以来出现的变化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人民日报》社论词汇统计与分析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的可读性,起眼的是新闻,最养眼的则是其言论。随意抽取国内外相对平静的2003年七月底至八月上中旬间的7天报纸,粗略统计,共发除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外的言论70多篇,几乎天天出新语,版版有言论。话题有国内外大事,也有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内容丰富,题材广  相似文献   

5.
人民日报国内资料组编制的“人民日报社论索引”(一九四九——一九五八)已在今年九月间出版了。这本索引包括了人民日报从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八年十年间的全部社论,共两千五百八十八篇。此外,并附有新华社在一九四九年和一九五○年发出的四十三篇社论和人民日报编辑部的几篇重要文章。索引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排列,第二部分按问题性质分类排列,第三部分选择一些容易被人记起的社论题目按拼音字母顺序排列。此外并在第一部分的某些社论题目下面加了必要的注解。这样,用这本索引就可以比较方便地查找十年间人民日报所发表的全部社论。我们的编制工作是从今年三月开始的。为了保证工作质量,全部索引都经过了几次核对。索引的加  相似文献   

6.
由于新闻宣传体制的原因,我国的媒体往往要配合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撰写社论,在各级报刊的社论中,又以新华社、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级别最高,一些重要的社论,各级地方报纸往往要全文转发.当然,这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时全球56家媒体共同发表社论的同业行动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5月8日的人民日报在《文化新闻》(11版)刊登了一条新闻,题为《人民日报社论列入中华经典诵读篇目》。这条新闻让我眼前一亮:好家伙,人民日报社论都成了中华经典了,真的好厉害!我对社论有着特别的敏感,这是因为我在地方报纸写了十几年社论、评论员文章,可以说对社论这种新闻体裁比较熟悉,当然对人民日报发表的一些社论也就读得比较多。人民日报的社论能成为"中华  相似文献   

8.
在报纸评论中,社论和本报评论员文章起着主导作用,其权威性、影响力不容置疑。然而,要使报纸办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贴近生活,仅靠社论和本报评论员文章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署名言论。它就像报纸的表情和橱窗,向读者传递着喜怒哀乐。但是,有些署名言论的作者板着面孔,  相似文献   

9.
郑夏 《新闻世界》2014,(8):236-237
本文以《人民日报》经济建设类社论为研究对象,运用网络分析法,试析不同阶段这类文章中的关键词网络变迁,从一个侧面探讨不同时代人民日报经济建设类社论中议程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观察家评论和述评同本报评论员文章性质相近的,还有观察家评论、工作述评。观察家评论是“文革”前人民日报发表国际评论的一种形式,其重要性介于社论和本报评论员文章之间。这种评论发表时只用《观察家评论》的栏目名称,既无“本报”字样,也没有作者署名,加上选题精慎,决不用于送往迎来之类礼宾应酬,也不用于一般国际事务的泛泛而论,写法上着重于分析,寓评论于“观察”之中,很引入注意。外电通常认为它是“中共高级人士”的评论,国内读者也很欢迎这种有分析、有见解的国际评论文章。“文革”中,漫骂代替了分析,“观察家评论”便消失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相似文献   

11.
党报评论主要是指: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及编者按、专栏评论。就权威性而言,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居于前位。社论最重要,往往直接传达中央声音;评论员文章次之,通常是阐述本报编辑部观点。两者没有本质区别,之所以分为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在多数情况下主要是考虑“格”。特别重  相似文献   

12.
今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一年更比一年好,定叫今年胜去年》,如同新闻园地里一朵迎春的奇葩,清新悦目,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这篇元旦社论不仅内容好,而且篇幅短,全文只有一千来字,是前所罕见的.很显然,这是《人民日报》同志为实行报纸改革,改进社论写作所作的努力,也是他们在新年岁首向读者所表示的一种态度,为全国新闻工作者带了一个好头.下面,让我们试就学习这篇社论的文风,简要的语言,探究一下它何以写得这样短,这样精粹.  相似文献   

13.
董月玲 《青年记者》2002,(11):12-14
1970年,在天津第一中学的一个教室里,有个学生站在讲台上高声朗读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迎接伟大的七十年代》。没人料到,30年后,这个念社论的学生,成了人民日报2001年新世纪元旦社论的执笔者。这个人是米博华,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专门从事新闻评论工作,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14.
每逢元旦、国庆等重大节日、纪念日,报纸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社论或评论员文章,以示重视和祝贺。“节日评论”是新闻评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它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众多读者这样认为:每年的《人民日报》元旦社论,都代表党中央新一年的路线、方针,事实也如此。不少人至今未忘,197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这篇社论产生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政治风云际会,人的取名、别号,往往能折射出特定的社会政治思潮。“两报一刊”与“本报特约评论员”这两个报章上的署名也同样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紧密相联。 “两报一刊”即《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即今《求是》杂志的合称。“两报一刊”联合发表编辑部文章或社论则是“文革”的产物。“文章”初期,通常是以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您好!在报纸上常见到“社论”和署名“本报评论员”的文章,这些文章是报社的人写的吗?一篇“社论”是怎样产生的?望贵刊能作一介绍。谢谢您了! 湖北宜昌读者 李 红  相似文献   

17.
社论是表明报刊的政治面目的旗帜,是新闻评论中最重要的文体,是直接代表报刊编辑部的权威性言论。党的报刊的社论,不仅代表编辑部发言,而且直接表达党和政府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可以结合形势和任务,阐明政策,表明态度,澄清是非,引导舆论。社论何以具有权威性不妨先举一篇人民日报重要社论为例。人们还记得,1989年春夏之交在北京城里掀起了一场政治风波。《人民日报》于4月26日即动乱开始后不久,及时发表了重要社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  相似文献   

18.
1958年2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我们国家现在正面临着一个全国大跃进的新形势,工业建设和工业生产要大跃进,农业生产要大跃进,文教卫生事业也要大跃进."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用革命精神扫除文盲>的社论,成为全国扫盲"大跃进"的纲领性文章.文章总结了全国的扫盲形势,指出发动扫盲高潮已具备的有利条件,提出了促进扫盲工作大跃进的办法.文章还提供了数据分析来激发扫盲的热潮.  相似文献   

19.
一篇社论引起的人民日报创刊以来,发表社论近万。有些社论评述重大政治事件,传播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违反马克思主义的社论起的作用则很坏)。有些社论评述的事情看起来并不“震撼人心”,同样产生广泛影响,甚至引发重大论争。1956年6月20日发表的《要反对保守  相似文献   

20.
人民日报2001年7月1日社论《光荣属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是一篇阐述型的纪念性的重要社论。社论所涉及的正是一个分量重。难度大的重大论题。鉴于“七一”社论,作为中央党报的人民日报年年都要与读者见面,天长日久,这就较难跳出老套套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篇章来。然而,此篇却匠心独运,写得令人耐读,称得上登高壮观,远见卓识,理情并茂,耐人寻味,不愧为2001年全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 我以为,这篇社论的成功之处,突出表现在立论好、说理好和文风好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