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说过:“愤者,心求通而不得者;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当学生处于这种“心愤口悱”的状态时,教师才可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所以.在音乐课教学中要注重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情境,尤其是在导人部分,这样能保持与发展学生学习音乐课的兴趣,激起思维创新的“火花”。  相似文献   

2.
启发教学来源于孔子的“愤”、“悱”说,如今已成为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当今语文教学语境下,“愤”与“悱”的内涵有了新的延伸。把握学生“愤”、“悱”的度的原则关键在于判断学生的心态和能力;“愤”、“悱”不足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愤”、“悱”恰好时运用灵活的启发方法;“愤”、“悱”过度时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引导。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所谓“愤”,就是当学生心求通而未达的时候才去开导他;所谓“悱”,就是当学生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才去启发他。那么,在启发式教学中应如何主动地引导学生“愤”、“悱”,着力于“愤”、“悱”状态的构建呢?试作肤浅论述。(一)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愤”、“悱”状态  相似文献   

4.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首创了启发式教学。他总结出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因为不满足。想前进;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实际上。启发式的特点就是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或者说,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的智力活动创造条件.这种“愤”和“悱”的境地很重要。老师上课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常处于“愤”和“悱”的境地.本文中笔者将一例习题教学的实践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5.
“愤”“悱”源于孔子的《述而》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当学生学习时,不到苦思不解要求解答的时候,我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中有了体会想说而又说不出口的时候,我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实质就是恰到火候的启发,它要求教师不能坐等学生的“愤”“悱”,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启动全部思维。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创设“愤”“悱”情境呢?一、巧设导语,以导创境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可以启智导学,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导语要讲…  相似文献   

6.
谈“愤、悱”情境的创设河南鹤壁二中(458000)陈林在生物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有力措施。而启发式教学的最关键、最典型的方法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愤、悱”情境。“愤”和...  相似文献   

7.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是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呢?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一、巧设“愤”“悱”情境,诱发学生合作欲望合作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时,需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愤”“悱”情境,使学生产生自己解答不了,或者自己得出结论确定不了是否准确,急需和别人交流,听取别人意见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如在教学正比例应用题时,我先设问:“同学…  相似文献   

8.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最基本方法,是维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实践证明,当教师提出精心设计的问题时,就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除了要注意提问的态度、时机、对象等,更要在问题的设计上下功夫,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以达到“新奇蕴疑”,使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目标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从而把学生引入与课题有关的探讨情景。这一过程概括起来就是“不协调—思考—探究—发现—…  相似文献   

9.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处于“愤”与“悱”的心理状态,即通过积极思考,想弄通又弄不通,想说清而又说不清。这样的“愤悱情境”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教师如能精心设计去创设并引导学生进入“愤悱情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充分调动起来了。在学生求知欲强烈而旺盛的时刻,教师能巧妙地使之从  相似文献   

10.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它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孔子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强调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要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这个思想今天仍有现实意义.要使学生尽快达到“愤”与“悱”的水平,我们要走出学习时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听,教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的误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相似文献   

11.
徐飞华 《陕西教育》2005,(12):16-16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然而,由于教师认识上的不足及操作层面上对学生缺少有效的指导,很多合作学习被完全“形式化”、“手段化”、“标签化”。那么,如何适时的把握时机,使学生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内质,获得实效呢?一、在学生“愤”、“悱”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需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愤”、“悱”情境,使学生产生自己解答不了,急需和别人交流,听取别人意见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如在教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出示课件,一个小猴子在卖  相似文献   

12.
问题教学作为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被广泛运用在课堂上。可以说,教学离不开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必须是学生学习过程处于“愤”、“悱”的情  相似文献   

13.
问题教学作为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被广泛运用在课堂上。可以说。教学离不开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必须是学生学习过程处于“愤”、“悱”的情绪与思维状态下产生的“启”、“发”的求知需求。学生个体不一样,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也必然不一样。而将怎样的问题纳入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呈现”为具体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4.
一、创设愤悱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兴趣是求知的起点,学生的求知欲望或学习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数学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设“愤”、“悱”情境,以激起学生思维的自觉性。例:(课题)《可展曲面上两点间最短距离的补注》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通过点拨学生思维 ,从而激发其求知欲 ,培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设疑点拨古人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学实践证明 ,好的设疑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创造“愤”和“悱”的状态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也能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 ,启动创新的闸门 ,触发想象与思考 ,使其求知欲及聪明才智由潜伏状态进入活跃状态 ,从而有力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如讲《归去来兮辞》 ,教师设疑启发 :作者为什么要辞官 ?作者以平淡质朴的语…  相似文献   

16.
“双向”参与型语文教学,是以学生主体参与和教师主导参与为主线,以拓展学生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拓展学生心理结构为主要目标的主体教学。教师应从哪些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中去,在语文教学设计上突出“主体性”呢?第一,教师要导“愤”“悱”的课堂情...  相似文献   

17.
控制论、信息论的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的控制过程。由于教学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信息的传递反馈是呈双向性的。本文试图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及时获取来自受教一方的反馈信息并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很早就注意到了。《论语》中写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愤”“悱”与“不以三隅反”的情状,正是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启”“发”与“不复”就是对反馈信息的调控。当老师的如果不能准确地观察到学生是否处于“愤”“悱”的状态,那么  相似文献   

18.
课堂问题,必须是学生学习过程处于“愤”“悱”的情绪与思维状态下产生的求知需求。因此,教师在课前预设或课堂生成的问题,也必须要经过思考和斟酌,才能在教学中呈现为具体的教学活动,教师对教学问题的预设、遴选、生成、运用的智慧,就成为决定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生疑、释疑的情境,使其心理上处于悱愤状态,形成兴趣氛围。学生对学习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快感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的不断成功。  相似文献   

20.
肖新汉 《湖北教育》2009,(11):15-17
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因势利导”“随风潜入夜”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这个“势”和“风”就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趋向,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愤”“悱”的心理状态,即孟子释为“心求通”“口欲言”的状态。用现代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阐述,就是原有认知与新知联系的导向.也可以说是皮亚杰的“认知发生”、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