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趋激烈的大国竞争是当今全球大变局时代的显著特征。面对全球大变局,美国正在重拾地缘政治对抗的冷战思维,加大对华战略遏制。中国则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相互尊重核心利益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政治、经济、文化和信任基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前提。中国核心利益外交实践在有效地维护了中国核心利益的同时,也尚存改进空间。中国应该积极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论述,树立关照他者存在的、注重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相对性的新型核心利益观。践行新型核心利益观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保障。中国核心利益外交需要进一步把握核心利益内涵的生死攸关性、人民性和规范性,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2.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多年来一直存在因合作主体价值取向上的差异而导致合作关系松散、合作效能低下等问题。校企利益共同体以校企双方共同利益为基础,突破以往"学校本位"或"企业本位"价值取向的局限,着力于建立校企高度融合的和谐生态,双方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品质,满足合作主体的利益诉求。校企利益共同体主要通过构建共同体的组织框架、完善共同体的管理机制和提高共同体的服务水平等实现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文玉莹 《林区教学》2023,(4):120-124
幼儿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提升是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和关键,幼儿教师的培养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可知:政府、相关院校及相关培训机构、幼儿园是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幼儿教师、社会媒体是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幼儿家长是潜在型利益相关者。各利益主体之间存在诉求冲突,同时也存在合作性价值诉求。应积极协调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构建幼儿教师培养工作共同体,将幼儿教师培养工作办好、办实、办强。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共同体,大学具备实现知识创造价值的组织基础。作为专业共同体,大学得以达致以知识为核心的专业目的;作为利益共同体,大学在创造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确保各主体参与共同事业;作为价值共同体,大学组织建设具备价值理性的引领;作为命运共同体,大学各主体在共同事业中相互成就。但在现实中受制度模式、传统惯习等复杂因素影响,大学内外部各主体间产生了重重矛盾,师生之间“分道扬镳”,基层组织间“壁垒丛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产生文化隔阂甚至对立,即使是教师也发生了内部群体分殊。这导致了大学共同体的整体性分化,大学知识生产的组织基础面临瓦解的风险。重塑大学共同体应是大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这要求进行有效的大学内部治理设计,包括以促进知识发展为治理导向,为各利益相关主体实施合作提供共同基础;改变“物化”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建立文化驱动发展新模式;强化建立组织信任,为重塑大学共同体提供文化和心理基础;适应知识生产模式转变,促进大学内部组织协同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和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从社会层面上来讲,利益关系的协调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其他所有关系都受利益关系的支配和制约。因此,和谐社会的本质在于利益关系的和谐,要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于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协调利益关系,充分发挥好政府职能,建立利益协调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6.
于莎 《职教论坛》2022,(1):105-111
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涉及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水平和能力的关键在于妥善处理核心利益主体间的关系。通过对政府、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机构及社会公众在参与高校继续教育治理过程中的两两博弈分析,勾勒出多元主体的决策选择行为及提炼影响利益共同体参与治理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政府、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机构及社会公众存在着相互交织的关系,其中社会效益、办学成本、违法办学处罚及补助奖励等因素是影响利益共同体参与治理的主因。基于此,构建政府、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机构和社会公众为主导治理体系,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需求与目标,以提升治理效率,助推高校继续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  相似文献   

7.
利益博弈时代的大学是一个由政府、大学、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体,各主体都拥有评价的话语权。各主体价值取向的不同必然导致大学评价实践中的冲突和矛盾。矛盾和冲突本质上是利益博弈,利益争夺的主观动因是各主体的"为我"倾向,客观原因是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不足。厘清各主体的利益观、明确高等教育质量观、树立科学的评价观、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有助于缓和矛盾与冲突,实现各主体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其分工理论的“诞生地”。特殊利益、共同利益与虚幻共同利益的矛盾是“虚幻共同体”的本质特征,而分工的发展是造成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分离和虚幻共同利益的根源。通过辩证考察个体与共同体关系、批判性呈现共同体虚幻形式、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展开了对分工的前提性反思,确认了分工的文明与异化的双重面向,并提出“消灭分工”的现实道路。只有消解受资本逻辑主导的分工的异己性质,充分发挥分工的历史进步作用,使之成为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普遍交往的桥梁,重建共同利益,才能破除共同体的虚幻形式,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在命运互联的现代世界,马克思分工理论的世界历史意义在于提示出生成人类真实的共同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抓手”在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基础的更为自主、更加公平、更高水平的国际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有多种主体的不同办学模式,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化,是一个业已存在的趋势.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之校企共同体是企业、高职院校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友嘉模式”实践了一种校企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形态,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共同体“友嘉模式”办学形态的实践,探索其内在运行机理、影响因数及其运行机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进一步推动和引领校企合作高职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有多种主体的不同办学模式,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化,是一个业已存在的趋势.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之校企共同体是企业、高职院校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友嘉模式”实践了一种校企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形态.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共同体“友嘉模式”办学形态的实践,探索其内在运行机理、影响因数及其运行机制,以期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进一步推动和引领校企合作高职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产业转移与承接双方共同利益日益增多,但同时利益分歧也日渐明显。如何公平合理地分享利益、协调分歧是处理各利益主体关系的关键,探索建立有效的利益分享机制成为推进产业有序转移与合理承接的核心问题。产业转移与承接利益分享机制是各利益主体围绕分享的利益客体,在博弈过程中形成的包含利益分成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分歧协商机制和冲突仲裁机制等具体机制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2.
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政府、学校、市场、社会等诸多主体走向协同治理的过程,蕴含着一种治理共同体的价值理念。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具有"跨界"属性的教育类型,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凝聚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多方主体的力量。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是基于一致的价值信仰,为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目标所组成的有机治理集合。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的有效构建,能够实现多元治理主体的价值同构和治理行为协同,进而推动职业教育治理活动的有序、有力、有效运转。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治理进程中还面临着学校的"主体性危机"、治理模式的"单中心主义"倾向、治理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点和共识不足以及行政文化"凝结"等方面的问题。为此,应以构建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为契机,推进理念变革,重塑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的公共价值信仰;重塑政府职能,实现从"全能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转变;建立新型主体关系,实现行政共同体与学术共同体的协同共治;注重利益调节,实现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内驱力的最大"聚合"。  相似文献   

13.
校企合作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摆脱校企合作面临的困境,需要明确各利益主体的诉求与责任。校企合作实质是各主体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寻求“合作共赢”的过程,因此,有必要构建校企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各利益主体在共同体内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其中,政府是主导者,行业是指导者,职业院校和企业是直接参与者。  相似文献   

14.
构建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要明确校企合作活动中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是要确定各主体间的关系及其协作方式。明确主体是前提,协调好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是关键。文章在分析现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契约关系现状的前提下,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各主体利益诉求入手,明确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和内容,以契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从多个层次构建校企合作的契约关系,旨在为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5.
《柳州师专学报》2020,(1):71-7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在新时代对中国民族工作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指导。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保持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政治稳定、领土完整都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高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更好地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共同体的建构,不仅需要共同利益的客观基础,更需要共同价值的文化建设。全球经济、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反恐等领域的紧密合作,已经显示出利益共同体的客观存在。而共同价值的形成却非易事,这给共同体的利益合作带来困难。以中西伦理文化中都具有的“友善”价值为共同价值的切入点,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观在社会合作领域的意义。阐释在不同民族文化范围内,友善何以可能。从梳理友善的内涵和适用范围入手,分析当今社会同享利益共担风险实景下利益博弈的相关伦理问题,看友善观化解矛盾,消弭仇恨,避免战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根据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核心利益相关者——旅游院系、学生与旅游企业三者之间主要存在六个方面的互动,边缘核心利益相关者则主要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起支持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校企合作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消除校企合作面临的困境,需要厘清各利益主体在校企合作中的权责关系。研究表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决定了其在校企合作中不同的角色定位。其中,政府是主导者,行业是指导者,企业和职业院校是直接参与者。实现校企合作的功能,关键是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引入共生理论,尝试对下梅古村落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生关系和共生性发展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各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共生冲突状况及其共生条件;其次,提出下梅古村落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共生的目标模式是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最后,从利益表达、利益分配、利益补偿和利益保障四方面来构建下梅古村落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机制。  相似文献   

20.
现代学徒制日益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焦点所在,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存在着各种博弈,因此需要对主体的利益诉求进行分析,均衡各方利益,建立成本分担机制,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行业、产业,在试点中践行“双元育人、双重身份、工学交替、岗位培养、在岗成才”为内涵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形成了以“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和“五双五共”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的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特色和方案。聚力双高,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同频共振,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