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定一 《教书育人》2013,(12):77-77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学习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对于班级事务常常事必躬亲,总是不厌其烦地再三强调,但是在学生眼中“强调”往往是唠叨。其实中学生应该也完全能够管理好自己。他们不需要一个事无巨细样样都管的“超级大保姆”,他们需要的是有人教他们如何进行自我约束,如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学冲突理论认为:没有哪个组织是完全和谐的,因为那样的话就将使组织缺少变化过程和结构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当然有些冲突通过班集体的自我整合、自我组织可以使其归于自我化解。但是更多的冲突异化为学生的"软冲突"。也就是说,学生一般不与教师产生正面对抗性的冲突,但是他们对于教师的管理有抵触情绪,对班级活动或者教师布置的任务不予合作。这就需要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做一些耐心细致的工作以化解师生之间的冲突,从而达到更高水平的班级和谐。  相似文献   

3.
王莉 《江苏教育》2022,(79):70-72
<正>一、教育背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生要“学会认识自己,理解他人”,要“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四年级学生正从以自我为中心逐渐过渡到把他人作为情感对象,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可。但他们在交往中却不愿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沟通中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由此导致各种冲突。他们一面渴望友谊,一面却又在破坏友谊。  相似文献   

4.
实施素质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班级管理中实施“干部轮换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自己的机会,从而创造新自我,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一、“自主、协调、发展”式班级管理的基本思想 “自主、协调、发展”,是针对高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特点逐步形成的一种班级管理形式。它根据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独立意识、迫切成才意识的特点,使学生在平等、自由、参与、竞争的环境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班主任放权并不等于放任,只不过是不直接管理班级,而是在班级管理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尝试解决矛盾、化解冲突、沟通联系,以不断增强其凝聚力、自信心,提高工作能力,并逐步  相似文献   

6.
印象管理理论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象管理是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方面。印象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班级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人的管理是人心的管理,其关键在于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然而心理学家调查表明:有相当多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有隔阂,缺少交流,其原因就是教师不善于倾听和关注学生。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笔者渐渐悟出:耐心认真的倾听比任何言语更能获得学生的认同。心理学研究证明:当个体处于苦恼、烦躁、焦虑等不良心境时,常会通过向别人倾诉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当学生取得成绩时,班主任要通过倾听,对其加以肯定、表扬。当学生遇到烦恼、挫折时,班主任更要耐心倾听学生的苦恼及想法,及时帮助他们树立战胜挫折的自信心。当学生之间有了矛盾、冲突时,教师更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然后综合评判是非,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8.
班主任的职责,赋予了其监督、驾驭、评价他人的独特地位,也练就了其对所管班级“明察秋毫”、“见微知著”的“火眼金睛”。班主任总是以审视的目光,解读着来自管理对象的信息。但教班主任工作强调班级管理主体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互动,因此班主任在审视学生的同时,有必要先完成对自己的反省:即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在学生心中应该是怎样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正确认识班级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层次性,明确每个学生和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班级的建设发展和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其实班级中人人都是管理者,也都是被管理者。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管理着自己的班级,也被班主任管理着。班级中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班主任必须依照一定的规范和要求行使自己的  相似文献   

10.
一、印象管理与教师印象管理在各种人际互动中,人们总是利用各自的言行举止促使双方相互认识和相互理解,实现交往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总是希望能够给他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从而促进人际交往的维持、继续和深入。这种在人际交往中,人们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行为,被称为印象管理。恰当的、有效的印象管理是人际交往不可或缺的,它可以避免人际交往中的尴尬与不愉快。现代印象管理理论认为,印象管理是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所有人际关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教育本质上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种主体之间的互动过程,其最…  相似文献   

11.
陶玲娟 《教师》2020,(13):40-41
一个班集体,是学生个体的集合,带有班级的个性特点,否则,便只是一个班级,而非班集体。对一个积极健康的班集体来说,良好的沟通、凝聚力、精神面貌等因素既是原因,又是结果,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每个班、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气候带”,而如何在一个班级建立良好的“社会气候”呢?笔者尝试用“循环日记”的方式使班级形成良性循环气候。循环日记的方式,既独立地彰显了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又建立了班级内不同小群体之间的联系,促成了各群体之间的联结,学习中的正向互动,实现了群体成员之间的能力和优势的互补,发展了整个班级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一、印象管理与教师印象管理 在各种人际互动中,人们总是利用各自的言行举止促使双方相互认识和相互理解,实现交往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总是希望能够给他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从而促进人际交往的维持、继续和深入.这种在人际交往中,人们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行为,被称为印象管理.恰当的、有效的印象管理是人际交往不可或缺的,它可以避免人际交往中的尴尬与不愉快.  相似文献   

13.
班级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在校儿童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倾向,那就是不喜欢命令式的教育方法,往往愿意在同他人比较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自我。所以,作为班主任,要注意在班级内部创设“比”的情境,营造“比”的氛围。使学生明确自己在班级中所居的层次,从而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群体动力理论。该理论是由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他认为人们结成的群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之中。在群体活动中,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行为影响突出表现为从众现象,即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意见,转变原有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现象。“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赶时髦”就是从众的最好例证。从众行为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引导得好,就能发挥重大作用。实际班级工作中,有的班主任忽视了群体的从众现象,从而使班级管理捉襟…  相似文献   

15.
一个年轻人问智者苏格拉底:“人一生当中最大的悲哀是什么?”苏格拉底反问道:“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年轻人不假思索地答道:“生命。”苏格拉底笑着说:“那么如果你看扁了别人的价值是种悲哀,而你轻视了自己的生命就是最大的悲哀了。”生命是肉体与思想的载体,当它一降临于世的时候,它便拥有了最初的原始价值。而后,不同的人像不同的东西在社会的大市场中的分量不同一样其价值也不同。人们似乎产生一种错觉,自己的价值似乎因别人或某种事业而体现出来,其实不然。你自己就是一台秤,你认为自己多重,自己就多重。你的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把握,自…  相似文献   

16.
教师脱职培训班级管理,设立“值日班主任”制,给学生创造亲身管理班级事务的机会,不仅能增进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相互理解,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而且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自我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机会,搭建了一个学生张扬个性的宽广平台。  相似文献   

17.
底气     
在老师的印象中,她就是一个“差生”. 她的眼睛很大,很漂亮,可是每当别人跟她交谈的时候,她都会双目低垂,目光散落到地面;回答别人的问题时,她也总是结巴而且无力.平日里,她一直都是沉默寡言的. 她每天总是浑浑噩噩地盯着窗外神游天宇.更为不幸的是,她有我这样一个被公认为“好学生”的同桌.每当老师批评她,结束时总会“买一赠一”地附上一句:“你看看你自己,再看看你的同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咋这么大!”这时候她总会默默地低下头,如同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对自己的卑微已经全然失去了悲哀的情绪.  相似文献   

18.
在班级管理中,对于班主任来讲,最棘手的工作就是“管人”,“人”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班级管理的效果。怎样才能管理好“人”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就是沟通。不同层次的学生沟通的方式是不同的。当然,无论方式如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最大范围内掌握班上学生的情况,然后有效地对班级进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其立足点就是要通过心灵的交流达到沟通的目的。当然我们在这里谈的是关于那部分平常难以沟通的同学,至于那些喜欢跟别人交往的,无话不谈的学生在这里就不多说了。那么,根据我自己带班的经验,那些沉默的学生可以分成以下几类:1.有…  相似文献   

19.
班主任不仅负责班级管理和建设工作,而且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班主任要从杂乱的班级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及时更新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把班级管理看作培养学生能力的平台,让学生以民主与法制意识管理自己,从“人治”走向“民治”和“法治”,从“他律”走向“自律”。针对当前班主任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统”得过多、“放”得过少的现象,本文仅从培养学生民主与法制意识的角度,探索如何构建“自律班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和建设中,自我约束言行和思想,自主安排学习和生活。[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王辉东 《成才之路》2014,(21):28-28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还是“垂衣拱手,无为而治”呢?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必须要建立严格而详细的班级规范,让学生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从而让他们自我约束,彼此监督,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早日成才。而班主任在整个班级管理中,只要做好引导监督,让学生按照自己指引的方向前进就可以了。也就是说,班级管理,不是班主任去管,而是让学生自己管自己,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班主任仅需教会学生怎样管理班级即可。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小组的建设尤为重要!首先,小组的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学生的竞争精神。一个班级,分为几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团队。不管教师安排的任何任务,小组成员都希望能保质保量提前完成,小组之间成了竞争的关系。中学生处于争强好胜的年华,都非常关系自己小组的荣辱,时刻想着为自己的小组争光,产生了行动的动力,这比教师千叮咛万嘱咐管用得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其实,也就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