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该文透过林中雪这个当代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简要地分析了当代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当代知识分子一定要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在恰当的时候参与到公众生活;当代知识分子应是民众道德的引领者,同时也要参与到经济政治生活中,葆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当代知识分子要争取自己应得的“面包”,但不放弃内在精神和理性思考的自由才是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大众传媒与社会结构互动关系的视角,考察19世纪在华外报和国人报刊对中国知识阶层的影响,通过具体材料和典型个案,揭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最活跃的社会细胞——新型知识分子的生成问题。19世纪的在华外报是一部分传统文人转化为新型知识分子的基点,外报为新型知识分子告别传统政治体制、保持人格独立提供了现实基础;外报传播的西方文化具有启蒙作用,建构了新型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同时,国人报刊的兴起,为新型知识分子自由发言的平台,他们尝试利用现传媒掌握话语权,引领时代潮流,推进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正在形成一种与知识分子文化相区分的市民文化,这种市民文化是在市民社会的空间生长起来的,它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组织性,形成具有社会诉求和批判意识的公共领域。这在超级女声等一系列娱乐事件所引起的社会震荡都呈现出端倪。  相似文献   

4.
李哲  唐逸红 《文化学刊》2011,(6):139-142
20世纪,随着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坛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绝对话语权的确立,苏维埃俄罗斯文学中知识分子探索真理、寻求社会发展方向的权利受到了挤压、限制甚至剥夺,知识分子只能确认既有的、唯一的真理,投身到预先规定好方向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去,然而,苏联时期的俄罗斯文学中也有拒绝确认既定真理且又不愿放弃知识分子独立探索权利的作家,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便是米.布尔加科夫,在《大师和玛格丽特》中,布尔加科夫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有真理的追求者,面对真理的忏悔者,也有遭受真理的惩罚者。  相似文献   

5.
美国非常重视外宣工作中的智库运作。智库的成员通常是高级知识分子和政界人士,他们都被认为是较具有独立性的有自主判断能力的社会精英。因此,智库交流是一种高层次的人际传播方式,同时又能对大众媒体产生影响,是对外传播的重要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6.
王俊玲 《文化学刊》2014,(5):161-165
20世纪90年代,贾平凹在《废都》《白夜》《高老庄》等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的知识分子形象,不仅表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失却精神家园的痛苦,而且也为知识分子勾画出了一条条文化救赎拯救之路:即女性文化的拯救、游侠文化的拯救和农耕文化的拯救,这些拯救之路对都市文明的无效抵抗和寻根的失败,反映出作者的痛苦迷惘。但是知识分子身上一种新的文化自觉意识已经悄然形成。  相似文献   

7.
王磊 《文化学刊》2015,(1):203-206
古埃及并非所有阶层都可以掌握识文断字的本领,古埃及普通百姓受教育程度并不太高,所以拥有初步读写能力的书吏便显得格外重要。书吏作为知识分子阶层的代表,在政府中往往担任要职,既可以成为军队文书,又可以在宗教事务中占据显要位置,对维持古埃及社会正常秩序和传播古埃及文明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暴景升 《文化学刊》2012,(2):116-121
当代中国的大学承担着过多的政治和经济使命,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大学教育在一味追求市场化与行政化、社会化的过程中,将"人的塑造"淹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中,"做事"的教育代替了"做人"的教育,对"人格"培养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道德教育却被边缘化、虚化;作为知识、智慧和道德圣殿的大学不断地被社会风气所左右,"媚权"、"媚俗"、"媚数字"、"媚等级"等风气不断销蚀和瓦解着学校应有的道德风化,使得中国的大学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为适应中国的发展,需要重新审视大学的宗旨与精神,追寻教育本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人的三个发展阶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是全民的共同创造,社会各阶层都对文化大厦的建树有所贡献,然而,以制作和传播文化为专职的“文化人”,或曰“知识阶层”更发挥着使文化得以升华和延传的特殊作用。 同中国文化史的进程表里相依的中国文化人,大约经历了三种发展形态,这便是——巫史阶段、士人阶段和知识分子阶段。  相似文献   

10.
当下形成了对鲁迅全方位、多样态的贬损和亵渎。其主体均系所谓"知识分子"。大陆新儒家则系中坚者。其之所以如此,是因鲁迅妨碍他们拒斥自由民主,主张复古更化,建立儒教国家的政治诉求。而鲁迅通过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而实现"立人"的人之解放伟大战略也使得基于传统文化的民族自大狂们不满。中国当下知识分子站在权贵一边,鼓吹为奴的价值取向,借以谋求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这与鲁迅对知识分子的规范恰成反调。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结怨甚深,不单挖掘了祖坟,而且预言了子孙。所以他们视鲁迅为仇雠。整个社会文化语境不变,贬损、亵渎鲁迅就会演变成为中国当下某些"知识分子"的"新常态"。其实,唱衰鲁迅,就是唱衰民族,乃是一种亡国之音。  相似文献   

11.
《文化学刊》2009,(4):155-155
余治平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撰文指出:我们在发展,但我们又缺乏一种价值召唤与期待,缺乏一种必要的精神承诺。我们时代的知识分子并没有为整个民族设计一个可供追寻并值得奋斗甚至为之奉献、牺牲的“乌托邦”。作为积极意义的“乌托邦”,它既能勾画未来的理想社会,又能提供社会改革的措施和方案。因为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正在我们的族群中隐退,而让位于无名的专业技术人员。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涵溶性、多元性和整合性。中国知识分子浸渍在这种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文化氛围中,其血液里、骨髓里都渗透了这种文化的影响。就是到了近现代,即使是出洋留学、受到西方文化冲击者,如严复、梁启超、李叔同、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等,又有谁能超脱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 到底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机制?要想从文化人格学角度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特点,似乎应从哲学层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转折点,社会急剧变化,商品化大潮汹涌而至,这为文学带来了新的书写空间,也影响着作家的创作方式。1993年,同时出版的《废都》和《九月寓言》就是这种商业环境下文学的突破与坚守。贾平凹写出了“废都”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张炜追忆了野地里小村村民自由奔放的生命力。两位作家在都市与乡村的关系对立上,表达了同样的精神诉求:对城市的批判以及对民间乡村的留恋。  相似文献   

14.
党外知识分子在高校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高校统战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创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机制需要健全党外知识分子教育引导机制,从物质、精神、目标等方面健全党外知识分子激励机制,健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和任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编辑手记     
《国人的陋习》由来已久,君不见“拿小聪明当智慧”“错将虚荣当自尊”“墙头草随风倒”者比比皆是;“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可是《当知识分子成为小丑》,试问,还有谁,不是小丑?我们常常以为网络是虚幻的,于是不经意地留下各种痕迹,可是,网络真实得可怕,它会无比清晰地记录下一切行走过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历史学家胡绳,对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在当代中国学术界有重要地位和影响。他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以历史的态度记述知识分子的变迁和贡献;以革命的标准来评价知识分子的功过和是非;以人民的立场来看待知识分子的发展与进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入总结胡绳关于知识分子研究的基本特点,对于做好党的知识分子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庆邦的长篇新作《黄泥地》通过描绘底层知识分子房国春的悲剧人生,深刻地展现了当代乡村政治的复杂性与国民文化的劣根性,从文化性和人性的角度让我们感受到了国民劣根性中的泥泞感和纠缠性,也正是这种泥泞感和纠缠性演绎了黄泥地里的一曲曲悲歌,引发了我们对当代乡土社会的现代转型及当今知识分子如何面对现实语境并安置自身的思索。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态屈文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无一例外地要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在这一漫长的有意无意间受其影响的历史过程中,知识分子则始终处于突出地位,他们的心态及其世界观都不可避免地反映出自己行为的精神原则。因此,在探讨知...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功利主义学派力图要像消灭害虫一样消灭知识分子,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孟子提出了他的知识分子理论.孟子从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观入手,从社会分工合理论、"劳心"劳动论、知识分子工作职业论和知识分子精神论等角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创立了知识分子论,为知识分子在中国古代的理论存在和社会存在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张波  李云 《文化学刊》2014,(2):133-137
当代中国人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解较多,然而要了解其科学含义,则需要在方法论上结合描述性定义和规范性定义系统地展开。明晰"知识分子"的科学含义,首先要把知识分子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从其特有功能来理解;其次还要把知识分子划分开层次来理解。只有相对地、动态地理解才是对知识分子科学含义的辩证的、科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