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是良好的考场心理状态呢?答曰:“适度紧张、适度焦虑。”这是最能让人发挥出潜能,发挥出水平的精神状态。答曰:“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答曰:“自信、从容不迫。”答曰:“入静,一心做题。”为使考生在考场上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列工作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世说新语·言语》第七十一则云:谢太傅(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儿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谢朗(胡儿)、谢安大兄谢奕的女儿谢道韫,都是谢安很喜欢的孩子;这一天他就眼前的事物出题目考他们一回,答得不错,道韫尤为高明。谢安很高兴,“大笑乐”,但他没有打分数,也没有去分高下。高下如何,他们自己自然会分。谢安很懂得家庭教育的道理。谢道韫的比方打得真好。从此“咏絮才”成了一个著名的典故…  相似文献   

3.
开心巧克力     
只答一题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读书的时候很调皮。有一次考试,老师问他“:你愿意答一道难题,还是两道容易的题目?”“答一道难题吧。”林肯很有把握地说。“那你回答:鸡蛋是怎么来的?”“鸡生的。”“那鸡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老师,这已经是第二道题了。”  相似文献   

4.
上《嘱咐》一文时,全班同学正在讨论一个问题:“谁嘱咐谁应该怎么样?”一学生回答:“母亲嘱咐我应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老师请同学们评议答得怎么样,一学生脱口而出说:“还好。”教师紧抓不放:“还好?也就是说你还有更好的喽?来,快讲给我们听听。”这位学生站起来,面红耳赤,支支吾吾地说:“我跟他是一样的。”教师笑曰:“那他的意见对你来说应该是——”其他学生紧紧接上:“很好。”教室里一片笑声。  相似文献   

5.
有这么一个传说:几个中国人访问一个美国家庭时,对主人称赞道:“You havea beautiful home!”(您的家真好啊!)主人答曰:“Thank you!”(谢谢!)这不禁引起了中国人的惊奇。难道是主人不谦虚吗?不是。交谈中,主人对译员的英语表示赞赏,说:“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Really excellent.”(您的英语讲得太流利、漂亮了!)译员回答说:“No,no,my  相似文献   

6.
[原文]魏文侯①问狐卷子②曰:“父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子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兄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弟贤足恃乎?”对曰:“不足。”“臣贤足恃乎?”对曰:“不足。”文侯勃然作色而怒曰: “寡人问此五者于子,一一以为不足者何也?”对曰:“父贤不过尧,而丹朱③放。子贤不过舜,而瞽瞍④拘。兄贤不过舜,而象⑤放。弟贤不过周公,而管叔诛。臣贤不过汤武,而桀⑥纣伐。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从身始。人何可恃乎?”(选自《韩诗外传》)  相似文献   

7.
某次考试考语文,我的同桌在默词的时候突然灵感来了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要求补后句,他补了句:恰似一道红叉卷上留(原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老师毫不客气得在卷上打了个X 他还沾沾自喜说:“原来我的灵感好灵的!”一题曰“清水出芙蓉”,或答“乱世出英雄”,或答“山村出美女”,或答“深海出蛟龙”......,叫人哭笑不得。  初中的时候有一回考语文,之后我和另外几个同学被老师叫去帮忙改其他班的试卷。有一个名言题,吾生也有涯,有个学生接了一句对仗特工整的:尔死也无边。忧劳可以兴国,对曰:闭目可以养神。  有次考语文,问:春风吹又生…  相似文献   

8.
学号的妙用     
最近,我听了两位年轻教师的数学课,他们在课堂练习中,都巧妙的运用了学生的学号,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位是二年级教师,她的“对学号口答”的练习形式别具一格。方法是:教师出示口答题(卡片示题、口述习题),如果该题的得数与某个学生的学号相同,此题就由这个学生站起来回答,不需学生举手和教师点名。例如:教师用卡片出示式题“27+9”,则36号学生站起来回答“27加9等于36”;出示“90-78+4”,则16号学生站起来口答“90减去78再加上4,和是16”;若题目是3×5=?,则由15号学生回答“3乘以5等于15",……。如果某道题的得数超过全班学生数,即无任何一个学号与此题的得数相合,此题就由  相似文献   

9.
金屋藏娇     
旧题汉班固撰《汉武故事》:“(胶乐王)数岁,长公主嫖(她是汉武帝刘彻的姑母)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不?”胶东王曰:‘欲得妇.’长公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末指其女(即后陈皇后)问曰:‘阿娇好不?’于是乃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  相似文献   

10.
小儿7岁,在北京一所还不错的小学读二年级,天性不算愚钝,遇事还好问个“为什么”,但是,本学期他几次测验所出“错误”,让我这读了四年大学、又做了近20年文字工作的人疑惑不解, 一次数学测验,有一道题是这样的:“10除以5.得多少?”小儿答曰:10除以5得2。  相似文献   

11.
秦时有人家二兄弟,专好妄语,凡百有事便相绐①。一日,思量云:“我二兄弟说话是无凭,可去门前深溪洗澡,洗去妄语。”弟曰:“诺。”兄手中先取得一片干脯②,脱衣入溪,没入水中,少时出来,着衣服,蒓③头摆脑,吃此一片干脯。弟问:“何处得肉脯吃?”兄云:“海龙王会客作席,见我来洗去妄语,遂得一片与我,滋味甚别,必是龙肝珍味。”其弟闻得,便脱衣,亦钻入水中去,去势稍猛,忽被顽石撞破着头,忙出来,鲜血淋漓,兄问:“你头如何破著?”答云:“龙王嫌我来得迟,将鼓捶打数十下,痛不可忍。”谚云:“蛇入竹筒,曲性犹在。”其此之谓欤。(选自《事林广记》)【…  相似文献   

12.
如果你相信学生 ,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你就会发现学生中蕴涵着无穷的创造力 ;如果课堂上你能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主动提出问题 ,你就会觉得自己实在没有比学生太多的高明 .长期以来 ,我在“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虽然由此而多次在学生的问题面前“伤了自尊” ,但从中却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乐趣 .1.0 0 =?如果有学生问你 :“0的 0次幂等于几 ?”你会怎么答 ?可能你会套用课本答曰 :“没有定义”或“没有意义” .但如果学生追问 :“为什么 ?”你觉得该怎么答呢 ?这样的事我就遇上了 .记得我是这样回答的 :“你…  相似文献   

13.
今天的课题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带来4块饼干,她不急不慢地说:“我这儿有4块饼干,让两位小朋友平均分,每人得多少?”(学生答:每人两块)“有位小朋友没有吃,碰到一位小伙伴,他们把两块饼干平均分了,每人得多少?”(学生答:每人一块)“那位小朋友又朝前走,又碰到一位小朋友,他把一块饼干拿出来两人平均分,每人得多少?”(学生答:每人半块)——教学渐入佳境,传授新知识的火候已到,教师精神饱满,提高了声调。师:4块饼干,两块饼干,一块饼干(板书:4、2、1)这些都是整数。(举起掰开的半块饼干)请问,这半块饼干的“半”,是不是整数?  相似文献   

14.
主观与客观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难看到两个现象。一是以为客观是好的,主观是不好的。二是客观一词出现的频率也就高得多。这种现象是正常的,没有疑问的吗?以为多说客观就是唯物主义的,而多说主观就是唯心主义的,问题是这样的吗?事物是什么?答曰:“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和现象。”(《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第1153页)简言之,“客观存在”。存在是什么?答曰:“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世界。”(引文处同上,第218页)简言之,“客观世界”。规律是什么?答曰:“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引文处同上,第474页)也是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5.
有道考题为:雪化了变成什么 ?学生或填水或泥,教师均打勾。可偏有个学生填春天,老师却打了叉。有位教授颇有感慨地说,我看应该打双勾——最佳的标志,这孩子答得多有新意啊 !如此新颖、富有诗意的回答,只有具有创造性的学生才做得出。可为何最终还被打了叉 ?因为“标准答案”中没有这一答案。如今“标准答案”多被改为“参考答案”,虽冠冕堂皇,但文字语气均是肯定的,不容置疑的,极其权威的。少有如同“此题可为”、“若有学生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也酌情给分”之类的话。就因为一些“标准答案”无法令人信服,于是各类试题越来越青…  相似文献   

16.
学习乘法后,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加法结构”和“乘法结构”?可以设计以下的教学过程。1.读一读,在现实情境中读出不同含义。(1)出示以下情境。比较下面两道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①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②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2)提问:都是“4”和“5”,两题中有什么不同?学生结合情境回答:第①题中表示“4排桌子,每排5张”,第②题中表示“一排5张,另一排4张”。2.画一画,在视觉冲击中感悟相异内涵。(1)追问:你能用图表示吗?学生画图。  相似文献   

17.
定势误人     
傅玲燕 《江西教育》2003,(18):27-27
曾经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对象必须是受过教育的成年人。问:三点水加一个“来”字,念什么?答:lái。再问三点水加一个“去”字呢?被问者有的顿时语塞,有的当即断然回答:根本就没这个字;也有的则答曰:qù。而实际上“法”字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涞”字,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49页例1练习十四1——6题。 教学关键:抓住“用去3/5”分析数量关系,弄清把哪个数量看成单位“1”。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口答。 (1)先回答谁是单位“1”,再回答算式和结果。 ①、一根木料,锯下3/4,还剩几分之几?  相似文献   

19.
黄婉梅 《学语文》2002,(6):45-45,48
《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谢太傅(谢安)寒雪曰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以?’兄子胡儿(谢朗)曰:‘撤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这里的“兄女”即东晋才女谢道韫。显然,谢安对侄女的比喻更为赏识。这则逸事被后人传为佳话,谓“道韫改谢朗之喻”。李清照《青玉案·送别》。盐絮家风人所许”即用这一典故以才女谢道韫自比。  相似文献   

20.
在学校里,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场面: 某学生:“老师,这题怎样答?”某教师:“来,我讲给你听。”于是,这位教师就从头到尾,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不言而喻,他是在为学生解惑。他的态度,堪称积极;但其效果,却并未见佳。原因何在呢?就在于他是依靠自己的回答和讲解来解惑,使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