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怀念李建章老师靳育德有同学自湟源来,说李建章老师因患绝症,已于去年秋在西安辞世。惊闻噩耗,倍觉神伤,当年湟源中学幕幕往事,又浮现眼前。1962年8月,我负复湟源,得到李老师等一班恩师的教诲,李老师教态严谨,作风朴实,待人平易,深得学生敬重。如今桃李遍...  相似文献   

2.
卫所军兵涌入、屯田广开,明初湟水流域汉族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业经济再次繁荣于湟水流域,奠定了湟水流域汉族社会兴起的基础。探讨明初湟水流域汉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可明了明初汉族社会兴起的原因及其对后世湟水流域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湟水河畔话秋景西钢中学高一(1)班宋家颖湟水河畔,一片树林旁。花形的人工湖上架着一座弯弯的拱桥。水泥砌成的湖岸显得整齐而干净。一阵小风吹过,碧蓝的湖水荡漾着,水面的涟漪一圈圈扩散开去,映着落日的余辉,使得湖面一闪一闪的,仿佛撒满了亮晶晶的银片.对面人...  相似文献   

4.
2006年5月20日湟源排灯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我省河湟流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湟源排灯不仅仅是一项文化事物,更是该地区多元民族文化精神的具体表现.而如今,排灯的文化效应正在逐步显现,湟源排灯的理论研究也随之逐步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关于排灯遗产的理论研究体系也必将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5.
青海现存的地方戏曲剧种有灯影戏、眉户戏、平弦戏和藏戏四种,藏戏又分黄南藏戏和甘南藏戏两大流派,其中甘南藏戏是和甘肃四川交叉共有的剧种。下面将各地方戏曲剧种概貌及艺术特点分别予以介绍。青海灯影戏俗称“影子”。主要分布在湟水流域的西宁、大通、湟源、互助、平安、湟中、乐都、民和、门源以及黄河流域的贵德、化隆等县,海西州的德令哈、都兰、乌兰也有灯影戏班子。青海灯影戏的渊源史无记载,就唱腔音乐而言,与甘肃陇南影子腔极为接近,而打击乐则和秦腔大同小异,唢呐曲牌也和秦腔有不少共同之处。其戏曲语言和青海眉户戏一…  相似文献   

6.
浅论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李玉莲如果说西方十四至十六世纪人文主义文学标识了近代文学的开端的话,那么,十七世纪文学的主潮是古典主义,十八世纪是启蒙主义,十九世纪则是现实主义。而二十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则五彩纷呈,千姿百态,被称为现代派文学的文学,实在是具有...  相似文献   

7.
清清湟水流出小峡,滋润着又一片湟水谷地,河道北岸,就是互助县高寨乡的农田林网,杨柳掩映处,远远就会看见五星红旗高悬,四中就在那里。互助四中是县上的窗口学校,曾  相似文献   

8.
《青海教育》2010,(4):F0002-F0002
一川湟水,自古奔流到今;三江源头,九天问鼎高原。西关街小学吮吸着高原大地的天露精华,独树一帜,成为西宁古城一颗活力四射的明珠。她始建于1936年,当时只有6个班,100多名学生。解放后,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关怀下。经过5次扩建,彻底改善了办学条件。  相似文献   

9.
《青海教育》2007,(9):F0002-F0002
风雨砥砺,岁月如歌。 崛起于古城西宁湟水河畔的贾小庄小学,已走过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2007年她迎来了九十华诞。  相似文献   

10.
湟水河流域的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在长期的接触、融合、渗透中,各自的语言要素发生了变异.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层面可分析和讨论湟水河流域的语言接触现象.  相似文献   

11.
黑顺 《考试周刊》2012,(28):196-196
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在西北少数民族中曾普遍实施土司制度,清代在西南地区实施大规模改土归流,但湟水流域的土司制度却依旧存在。因此,研究清政府对湟水流域土司制度的改革措施,对了解土司制度自身的发展和弊端,以及清政府在西北地区的统治方式具有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洪武十五年,湟水流域开始实施卫所屯田。由此,掀起汉族迁入高潮。至明中叶,湟水流域汉族屯田进入发展高峰期,呈现经济繁荣,社会、文化中兴景象。但由于屯政自身存在的弊端及管理过程中的诸多原因,和全国其他地区卫所屯田一样,湟水流域屯田出现了衰落迹象。针对屯政衰败,明政府采取确定地权、招种抛荒土地、租佃、典卖、统一屯科、田科则税等方法加以治理。这些措施的施行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湟水流域的卫所屯田和农业经济,但客观上造成了屯田民地化、屯卒平民化的结果,开启了明末湟水流域汉族社会由军事性屯堡社会向传统型乡土社会转型的序幕。  相似文献   

13.
为强化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承办了由湟源县委组织部、县农牧局、县扶贫开发局主办的2012年湟源县基层涉农干部培训工作。共举办培训班3期,培训人数223人。  相似文献   

14.
春季开学,湟源县义务教育阶段的14507名学生上学不交纳任何费用,实现零交费上学。 湟源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强卫书记一封信精神,把免除学生学习费用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今年安排专项资金40万元,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本费,每个学生都可以免费领到各科作业本,这项措施切实减轻了贫困家庭经济负担,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享受到了真正的免费教育。  相似文献   

15.
湟水流域城镇的形成及其对河湟文化的影响戴燕城镇是人类一种高级的聚落形式,是人类长期与自然界斗争的结果,它标志着人类防御灾害,与自然抗争的能力增强。一个时期城镇的形成发展状况便是这一时期人类文化的集中体现。在我国古代,每个城镇的具体形成道路和功能虽各不...  相似文献   

16.
《青海教育》2010,(5):F0004-F0004
湟源职业技术学校始建于1983年,学校占地面积9475m^2,建筑面积5580m^2,技能操作室10间。教职工53人,专任教师44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7名、中学一级教师22名,“双师型”教师27名,具有中、初级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考评员21人。  相似文献   

17.
西宁青海省省会西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湟水谷地,四周群山环抱,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湟水贯穿城市,总面积3350平方千米。这里聚居有汉、回、藏、蒙古、土、满、撒拉等十多个民族。  相似文献   

18.
唐代的“河湟”地区,是唐王朝西北方的战略要地,国都长安的西部屏障。“河湟”又称“陇右”、“河陇”,包括今青海省东部和甘肃省一部的黄河谷地、湟水谷地和黄河湟水交汇处附近地区。这里是初唐十道、中唐十五道中地域最广大的道——陇右道的中心地区。今人所说的河煌诗,一般即指当时反映这一地区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参考》2010,(8):F0003-F0003
青海省西宁市虎台分校创建于1983年,是市属完全中学,坐落于西宁市西郊湟水河畔。占地40亩,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是全国绿色学校、青海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海省标准化学校。  相似文献   

20.
青海民族学院简介青海民族学院座落在青海省省会西宁市东郊湟水南岸。它是一所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新型民族高等学校。1949年12月成立的“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是青海民族学院的前身。随着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为了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于1950年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