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所谓有效知识,概括地说:凡是能增长智慧的知识即为有效知识.具体地说,凡经过思考、理解、融会贯通,进而能灵活运用,此时知识已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自己的“血肉”,也就是内化了的知识.只有这种知识才能转化为智慧.这种知识量越大,智力水平就越高.因此,教学中只有扩大有效知  相似文献   

2.
丁琬琰 《中国教师》2011,(14):33-35
教学实践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如果学生无进步或无发展,则教学是无效的。要实现教学的有效陛,教师就需要从知识传授观向智慧传授观的转变。追求智慧的价值就在于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这种从知识获得到能力提高,再获得智慧的上升过程,就像学者何万国说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不仅与获得的知识性质、表征、类型有关,更与知识获得和运用的方式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写作絮语     
▲“读书破万卷”,为的是“下笔如有神”。▲作者也是读者。如果作者没有为自己的文章所感动,那么,这样的文章就不会感动读者。▲写作者既要有知识,更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灵活运用知识。智慧就是动脑筋。  相似文献   

4.
哲学智慧是思想的浓缩和升华。不少学生缺少对哲学智慧的感受,认为哲学智慧对自己的心智没有产生过多影响。其主要原因有:宏大的哲学教材话语脱离学生生活,教师的智慧孱弱难以触及学生灵魂,量化考评体系将“育分”凌驾于育人之上。这就需要广大思政课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丰富自身学识,同时注重将哲学知识教学向学生生活方式转化,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提炼,变结果教学为体验与探究过程的致知教育。  相似文献   

5.
知识是教学用于培养人的内容,它形成学生理解人生、世界意义的心智框架,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内涵的丰富程度某种程度上决定人化的程度。因此,反思知识与人的丰富的意义关系,寻求知识“本真”形态以及“本真”意义,是教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知识具有客观的存在形式和主体化存在形式。客观知识被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智慧、情感价值态度后就成为主体化知识。主体化知识包含客观知识的内容和技能、智慧、价值态度和情感体验的内涵。教学要培养“真人”就必须以完整而丰富的知识内涵去营造一个知识与人交融的场景。教学理论要研究主体化知识的形式以及内涵,研究两者之间的转化过程以及途径。  相似文献   

6.
对“少”、“精”、“活”原则的认识一“、多”与“少”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仍然存在着“两多”,一是课堂讲得多,二是课后练习多。教师想让学生多学一点知识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如果教师把知识讲得过细过繁,一节课下来,学生来不及思考和消化,势必造成所学甚多而所得甚微的结果。要使少转化为多,应做到适时点拨。要落实“少”,教师的活动就要相应的减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练习,通过自己主动积极的探索,能动地掌握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智慧和能力。二“、粗”与“精”“粗”指的是粗枝大…  相似文献   

7.
校长寄语     
亲爱的初中生朋友; 常听到中学生说一句玩笑口头语:“你可愁死我了!我知道,说这话的孩子并不真愁,真发愁时又未必有人真理解。诗人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嘛,且“强说愁”时还是“为赋新词”,而我却要说,都念初中了,要是从来不识愁滋味,那可真是愁死人了。愁、肯定不好受,但它叫人反思呀。吃上愁,就得学会理解“粒粒皆辛苦”;穿上愁,就得学会品味“慈母手中线”;学上愁,就得考虑“书中自有……”当然,如果犯点愁就真玩割腕自杀什么的,那也太娇气(?)愁可以象征淡淡的年轮,标志着你在精神上的成长、心(?)愁可以象征警钟,警醒你该改变自己发霉的(?)绿叶,扶衬真情与智慧绽放出(?) 忧愁背后更显浪漫  相似文献   

8.
教师教育智慧是教师追求并践行教育真、教育善、教育美的教育境界,是促使教学功能从.“知识”到“智慧”转化以及从“智慧”到“成人”转化的桥梁。教师教育智慧又是一个内涵丰富、和谐互补的完整系统,倘若把教师教育智慧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对学生的爱是智慧之树滋生的土壤,广博的知识是为其输送水和无机盐的根系,宝贵的实践经验是支撑其巍峨身躯的枝干,勤奋的教学反思则是那能不断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茂盛绿叶。  相似文献   

9.
周世东 《江苏教育》2014,(12):39-43
长期以来,在教学的知识使命问题上,人们较多地关注了教学的知识传承价值,而忽视了“转识成智”的价值。所谓“转识成智”,是指学生将客观的、外在的、他人的、情境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过程。“转识成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通道。  相似文献   

10.
文摘     
教学观念的三大误区: 一、知识与智慧等同; 二、过分追求教学的完美无缺; 三、“知”“情”断裂。——这位教师指出,许多人把应试教育当做素质教育的拦路虎,其实却是头脑中的观念误区在作祟。一直以来,我们教师的任务仅仅是将一把把“钥匙”交给学生,认为钥匙多了自然就能开门。我们认为知识即等同予智慧,有知识的人就是充满智慧的人。因此,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如何有效地传授知识,学生的一切努力,就是如何有效地掌握知识,至于知识所蕴涵的生命智慧,则往往不会涉及,即使偶有涉及,也是一些诸如“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牵强附会的标签。为  相似文献   

11.
从主体能力的角度,全面考察写作过程的实际,经过继承和借鉴、开拓和创新,“物(?)感(?)思(?)文”的写作过程论逐渐形成。“物(?)感”是写作的第一重转化,即内化,它是写作的开始;“感(?)思”是写作的第二重转化,即意化,它是写作的关键;“思(?)文”是写作的第三重转化,即外化,它是写作的终结。  相似文献   

12.
冯契一生都在追求智慧,探讨知识和智慧及其相互关系。青年时期的《智慧》一文将认识分为三个层次:意见是“以我观之”,知识是“以物观之”,智慧则是“以道观之”。晚年,他觉得单纯从“观”来区分认识的阶段,未免把问题简单化了,因而在提法上有了改变。把认识过程理解为实践基础上的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的交互作用,展开为从无知到知、从知识到智慧的辩证运动,从而建立了“智慧学”的哲学体系。本文以“如何实现转识成智?”为切入点,在梳理和揭示其历史脉络与时代意义的基础上,试图对他在《智慧说三篇》中就这一问题所作的探讨给予简略的评述,以求教于时贤。  相似文献   

13.
教育需要智慧。其实,教育就应是一种大智慧。 教育的大智慧是什么?苏格拉底认为。智慧的本质是“认识你自己”。卢梭说:“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相对于其他社会实践和其他学科领域而言,对于人的“知识”教育学中更是“最为有用的”,然而.事实是,关于人的“知识”又是最不完备、最为薄弱的。教育离开了对人的认识、对人的理解,还有什么智慧可言?还能称其为教育吗?  相似文献   

14.
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证明,作为新一代的语文教师,只有把“知识”转化为“信息”,把“智慧”转化为“智能”,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教学目的不仅是使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应使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和具备了能力,又要看学生能否将知识和能力转化出来。要实现高效率的“转化”,必须要求教学双方都处于积极的主动状态。为此,笔者在试(?)班的物理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自古以来,人类对智慧是很崇拜的。古代希腊人就把智慧尊称为雅典女神。文艺复兴以后,许多有识之土也极为尊颂智慧。例如,黑格尔就把智慧称之为“理性的机巧”。他还认为,其主要表现在人类利用工具的生产活动中。他写道:“理性是有机巧的,同时也是有威力的。理性的机巧,一般讲来,表现在一种利用工具的活动里。这种理性的活动一方面让事物按照它们自己的本性,彼此互相影响,互相削弱,而它自己并不直接干预其过程,但同时却正好实现了它自己的目的。”①如果用唯物主义观点,把黑格尔说的“理性”,理解为有理性的人,有智慧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文化积淀为人格。”“一个教师能走多远,她的学生就能走多远。”“教师因读书铸就备课灵魂,便成为了教育的永恒爱心、理想信念、社会良知以及社会责任心,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  相似文献   

18.
在解答数学题时,常常要用到化归的方法。化归法可以化难为易、变复杂为简单,使我们在新旧知识的连接、未知和已知的沟通中顺利解决问题,增长知识,开拓智慧。一般地,化归有如下四种: 1.化“新”为“旧”。新知识是旧知识的总结或递进,其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我们作深入系统的分析,就可以把新问题转化为旧问题来解决。例如:小数乘、除法可以转化为整数乘、除法来计算;带分数加、减法可以转化为整数和真分数的加、减法等等。 2.化“整”为“零”。把整体转化为几个部分,从而各个击破,分散处理,积局部解决为整体解决。如:“一项工程,甲队独做要15天完成,乙队独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老先生说,“自学的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在字词教学中,我力求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触类旁通。下面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用造字法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辨认错别字。 如用象形字及它的形体转化来教字。“水”在甲骨文中写成“(?)”,后来转为“氵”、“水”、“(丷一八)”的偏旁部首,分别造出“流”、“桨”、“益”的字。“(?)”是“心”的象形字,又分别成为“忄”、“(小丶)”、“心”的偏旁部首,而造出“怀”、“恭”、“思”等的字。让学生了解字形的转化、偏旁的来源,便于他们了解字义。 另外,用形声字的构成方法,让学生自己辨别错字。如“虎视眈眈”一词,“视”是用眼睛看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一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让学生生成智慧。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则必然无效,更谈不上生成智慧。那么,如何促使一般性备课向“有效备课”转化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