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超越日常生活经验,通过对小说中看似违背“生活的真实”的情节设置的分析和还原,关注作家独运匠心去营造的“艺术的真实”,从而发现小说虚构内容背后的真实创作意图,即作家对更深广、更深刻和更普遍的“生活的真实”的认识与反映.本文以教材中具有代表意义和突出个性的古今中外若干篇小说为例,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2.
小说大师契诃夫的创作理念与经验,对他人之小说的读后评议或审美感受,部分散落在他致亲友作家的书信中,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关于“客观性”的理解;关于题材、人物、事物、景物和细节等若干问题的述评;关于“简炼”的诠释;关于“大胆和独创”与“陈词滥调”之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司马中原是台湾一位著名的乡土作家.他的小说与台湾本省乡土作家的不同在于他小说独特的“野味”.他将自己最富有影响的小说统称为“乡野传说”.本文从他小说的主题入手,试图对他的乡土小说作一粗浅解读。  相似文献   

4.
有位教师在与学生一起学习法国作家雨果的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时.刚讲完课文,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令人始料不及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理论家把小说里的人物分成不同的“形”和“态”.即“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动态人物”和“静态人物”,这对于创作和欣赏很有启发意义.与此相关.爱·缪尔《小说结构》的第一章.把小说分为情节小说和人物小说。古今中外都有一些小说重在情节的编织,作家按照情节发展的需要来安排人物,人物对事件的反应不是从其内在秉性出发,而是根据情节变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成长如蜕”可以精炼而准确地概括黑塞成长小说的独特艺术个性,其包含三个方面:通过少年人的肉体成长彰显作品及作家的精神思想高度;对“死亡”的热衷和不停地在作品中对其加以涂抹,使文本具有了崇高的悲剧美;因受中国传统儒道思想的深刻影响,其作品中有浓重的中国文化情结。除此之外,对黑塞成长小说艺术个性的分析.也暴露出既有成长小说定义的若干缺陷。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小说在古今、中外、雅俗三方面的沟通和融合状况我们称之为“三通”,现代小说作家在追求“三通”境界方面付出了艰苦努力。本文认为,现代小说主要是由近代通俗小说分化为两支发展起来的,新文学作家努力实行小说变革从而突破了古典小说传统,而现代通俗作家则在继承古典传统的过程中努力使其小说现代化;现代通俗作家主要联系古今,“俗而向雅”.新文学作家重在融合中外,“雅而向俗”,两者共同促进小说向“雅俗共赏”的境界发展。  相似文献   

8.
孙秀莲 《鸡西大学学报》2009,9(6):121-121,124
冰心是最早写“问题小说”的作家,也是“问题小说”写得最多的,影响最大的女作家。她写的“问题小说”共有20余篇,贯穿了“问题小说”生成、发展的全过程。她的“问题小说”从第一阶段的只提问题,诊察病症到第二阶段开出“爱”的药方进行疗救,一直到第三阶段抛开了“爱”的幻想,进入现实主义的大门。冰心的创作体现了她对“五四”现实人生的观察与思考经历了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探讨了凌叔华小说曲思想意义,创作心态以及她的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凌叔华是“五四”时期走上文坛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写女性,写儿童。以深婉细腻的心理描写见长,象英国女作家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一样.具有“水晶似的清莹”,成为别具一格的心理写实小说;同时,凌叔华又是画家.她以画入文,为小说增添了“自然美’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关于四大奇书的性质问题,浦安迪提出的“文人小说理论”有一定道理。浦安迪提出的文人小说理论认识到了作家或文人的创作是文学作品得以形成的关键因素,这就使被“通俗文学说”遮蔽了的文人的价值重新得到认可。  相似文献   

11.
“问题小说”是文学研究会为人生主张的体现,也是对新文学的贡献。由于时代社会的不同、作家思想阅历的差异及生活本身的丰富性,“问题小说”的作家们在创作中反映出复杂性和过渡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先是“满堂灌”的讲授式.学生基本上是听老师滔滔滔不绝地讲.从作家到标题.从写作背景到段落层次,从中心思想到写作特色。后来有了“启发式”.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动参与研讨,教师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一个个匆匆“思考”,然后教师请学生做答.有些问题是非常简单的,根本不用思考;有些问题又非常难,否则是学生根本不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13.
孙春平是辽宁和全国有相当影响的一位作家。本文以灵动的笔法,扎实的论证,从分析孙春平近期发表的农村小说入手.首次专题阐释了其小说中的“权力景象”,并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剖示出作家创作中的仇权情结,对作家立足“民本位”写作的审美价值及思想意义予以了独树评价。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鲁迅先生开创了中国文学的“归乡模式”,“新时期”,莫言又为“还乡”小说注入了新的血液。而“还乡”小说的关键因素——“还乡者”作为“还乡”意蕴的承载体.在两位作家的笔下却有着很大的差异。透过对两代代表作家同主题同形象差别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发觉作家寄予在人物身上的精神探索,更能发现两个时代之间,知识分子思想变迁的一丝轨迹。  相似文献   

15.
张红玲 《考试周刊》2007,4(4):58-59
作为具有强烈社会使命感的作家,赵树理以反映和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为己任,因此他也将自己的小说称为“问题小说”,《“锻炼锻炼”》也不例外。这篇小说中所反映的干部工作作风及其领导方式等问题,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被称作女性主义先驱者,她通过书写女性来为女性及女性作家获得“声音”。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伍尔夫提出了“双性同体”的女性主义思想,并把它贯彻到小说《奥兰多》中。基于SusanS.Lanser的《虚构的权威》一书中提出的叙事模式,通过分析伍尔夫在《奥兰多》中采用作者型叙述与集体型叙述相结合的叙事模式,揭示其体现出的“双性同体”的女性主义思想和伍尔夫对女性作家遭受不平等侍遇状况的讽刺。  相似文献   

17.
巴赫金在他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系统地提出了“复调理论”,而英国作家福尔斯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则以解构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的写作方式印证了复调理论中的某些观点。本文以复调理论对福尔斯的这部一向被视为“元小说”的作品进行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明清小说理论中的“发愤”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创作“发情”说是明清小说理论批评中的重要美学命题。本主要以创作主体的“发愤”特征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为观角.对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它反映了明清小说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共同感受和小说创作的一种普遍现象;它肯定和强调了小说的社会价值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它从多个侧面揭示了小说创作的规律和特点。这些见解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作家和作品研究的较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9.
张雅茜是近年来河东文坛跃出的一匹黑马.也是一位勤奋、高产的作家。在她的大量小说里.常有一种“渡口情结”.钤印着作家对女性生命意识的深层思考与探索。小说故事不刻意追求情节的离奇曲折.多侧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作家塑造的女性人物里常有这样几种类型:一类是失落了主体意识.恪守妇道.麻木忍耐、顺从的“贤妻良母”型;二类是一批有现代意识的“女强人”形象;三类是作者塑造出较为成功的母亲形象。但在艺术表现上.仍待精心打造.实现新的跨越。  相似文献   

20.
"另类小说"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自九十年代以来 ,以凸现“自我”非主流的“另类小说”大量涌现。这些作家和作品引起了读者、评论家和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人们对这“另类小说”冠以多种名号如“个人化小说”、“爱情小说”、“青春体验小说”、“边缘小说”、“都市小说”、“新人小说”等等。尽管叫法不一 ,但所指对象大部分是一批新登文坛的七十年代左右出生的新作家。这类作家的数量日渐增多 ,如棉棉、卫慧、陈染、魏微、海男、李薇、周洁茹、朱文颖、张梅等几十位。他们的小说多是中、短篇 ,也有的逐渐向长篇扩展。作品的内容也是以爱情为纵线 ,以青年男女为主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