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赫尔曼·黑塞(1877-1962),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当代世界著名小说家、诗人和画家。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翻译界大都把他译成赫尔曼·海塞,现通译为赫尔曼·黑塞。现用高中一年级语文课本收有他的散文《笛梦》,页注为瑞士作家。这当然不无道理,因为黑塞1923年加入瑞士籍,1931年起定居瑞士,至1962年病逝,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瑞士。但我以为,从严格意义上说,黑塞应该是德国作家。这不仅是一个国籍问题,更主要的是对黑塞及其作品的理解问题。黑塞1877年7月2日生于德国施瓦本地区的卡夫卡镇一个传教士家庭。黑塞的外祖父和父亲都…  相似文献   

2.
从早期小说《在轮下》开始,黑塞在其绝大部分小说创作中都致力于对艺术家及普通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进行刻画,描写他们的生存困境,以及他们想从困境中逃脱的抗争,但是他的人物都只能以死亡为结局,只有在死亡中才能解决冲突。  相似文献   

3.
德国3个州的教育部长正在发起一个增加学校男教师数量的倡议。他们分别是下萨克森州的巴斯曼、巴登-符腾堡州的沙梵和黑塞州的沃尔夫,他们都是基督教民主联盟党人。他们认为,确保学校拥有一定比例的男教师将有助于提高男生的学习成绩,因为男孩正在  相似文献   

4.
杨照 《课外阅读》2012,(13):42-43
一家出版社要重出赫尔曼.黑塞的《彷徨少年时》,我答应帮他们写一篇介绍。新译的书稿送来了,一边陪你练琴,我一边重读《彷徨少年时》。记得是刚上初中时,我开始读黑塞作品的。第一本是《彷徨少年时》,第二本是《漂泊的灵魂》,第三本是《乡愁》,第四本是《流浪者之歌》,一本接一本地读。  相似文献   

5.
《获得教养的途径》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的作品.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逻辑严密、说理性强。但略显枯燥。这篇作品是编者从杨武能选译的《黑塞说书》中节选出来的篇章.题目为编者所加.可以说是节选中的节选。但这并不意味着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散若碎石。由于它并不具有第一眼的美感.导致很多人望而却步。然而。若联系黑塞生活的时代与他谈论读书的目的.有心的读者或许会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篇极为感人的文章。黑塞以驳论的口吻。试图向我们揭示出教养与幸福之间的关系。滔滔雄辩的背后。隐含的是一种对全人类的担忧。而每一个“不”和“没有”的背后.都隐含着那种预见到自己将不被理解的无奈.以及随之产生的激烈辩解的情绪。但这只是暂时的。就像许多杰作在它们出生的年代蒙尘纳垢一样.它们终将为有识之士所发掘.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相似文献   

6.
方以智与陈子龙都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他们之间文学交往频繁,先后在杭州、松江、苏州等地会过面。方以智与陈子龙的交游一方面扩大了他们各自文学交友的范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双方文学思想的碰撞与交流。虽然后来在诗学思想上出现了分歧,但这并未影响或削弱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相似文献   

7.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父母的慈爱,大自然的陶冶,使少年黑塞自由浪漫,无拘无束。在符腾堡这个德国工业化落后的地区,国家机构、教育制度都仍然保留着残存的封建专制和宗教教条,室  相似文献   

8.
成长小说是描写少年在13至18周岁这一阶段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所经历的成长故事的小说类型。黑塞的成长小说中充溢着很多中国影像,对此进行扫描可以发现中国的老庄之道对黑塞的影响及黑塞的中国文化情结。而黑塞创作的成长小说在得到中国文化滋养的同时,又反哺了中国的成长小说创作,尤其是立极的《龙金》,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很多黑塞《德米安》的影子。  相似文献   

9.
冯侠 《教育教学论坛》2014,(26):148-149
师生交流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在小学生阶段,数学知识都是通过教师传输给我们的。如果我们和教师之间交流有障碍,必然会影响我们的学习成绩。尤其小学生有时候的逆反心理非常严重,他们拒绝和老师交流,堵塞了他们进步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和大学分别归属于基础 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不同的范畴,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层面,他们都属于不同的研究与实践领域,缺少纵向的沟通交流,甚至连两个阶段之间教师及其管理者的最起码的交流都不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