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松 《初中生》2017,(23):42-44
[赏读] 公元763年,历时近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向来照顾杜甫的严武,回到成都,继续主政蜀中.杜甫也回到了成都草堂.这首诗,即写于此时. 杜甫这首诗,写得极为明朗开阔,通篇未提及自己的心事.他在这首诗里使用了一种先写动再写静、先写有声再写无声的手法.  相似文献   

2.
胡露珠 《语文天地》2013,(10):32-33
杜甫写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他晚年的重要作品。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流浪到四川成都,这首诗是杜甫寓居四川成都时所作。茅屋即浣花溪畔的草堂。这座草堂是由杜甫朋友高适、严武资助,经过几年才建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约写在草堂盖好的那年八月,诗歌真切描绘了屋破  相似文献   

3.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这首绝句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所作,当写于唐代宗(李称)二年(764年)。原题《绝句二首),这是共「:、的第二首。自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段动扳乱以来,杜甫长期在外飘泊,过着颠沛  相似文献   

4.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①这是杜甫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在成都草堂写的《江畔独步寻花》组诗中的第六首。②黄四娘:杜甫在成都草堂附近的住户。唐代以行第称呼作为尊敬,男女皆同;对妇女则在  相似文献   

5.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诗人杜甫住在成都草堂时写下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语文知识》1997年第1期发表的一位作者写的《杜甫<绝句四首>之三赏  相似文献   

6.
《春夜喜雨》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春天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草堂所作。此时诗人已年近半百,从长期颠沛流离中得到定居,开始了暂时安定、悠闲的田园生活,心情较恬静。因此在这首诗中,诗人怀着喜悦的心情描写了春夜喜雨的美妙情景,是写雨诗中难得的佳作,被誉为描摩精工、独具风采、通体精妙的一首五言律诗。  相似文献   

7.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的春天。这时,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草堂里已经居住了整整一年。这之前,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流离颠沛多年,生活不得安定。后来得到友人的帮助终于在此有了一个安身之所,加上已近年老(49岁),因此心情颇为恬淡。但他与邻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白鹭之邀     
《小学科学》2013,(1):16-17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前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四首绝句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其中写到了两种鸟类:黄鹂和白鹭。  相似文献   

9.
唐代大诗人杜甫(712—770),晚年生活居所不定。公元765年,可以依托的朋友严武突然死去,杜甫只好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漂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这一年杜甫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  相似文献   

10.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晚年漂泊西南。其中,寓居成都草堂时期是他一生中的重要时期。后世诗论家对杜甫入蜀后的诗作极为推崇,认为杜甫在成都草堂时创作的诗歌是独具特色的,并且对于研究杜甫诗歌情感有较大的价值。文章试图通过分析中学教材里出现的一系列杜甫草堂时期的作品《客至》《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村》《去蜀》,来探究那个时期杜甫的情怀。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秋天。杜甫在夔州瀼西草堂居住时,西屋邻居有一位老寡妇常到屋前来打枣子。杜甫同情老妇人的境遇,总是任她随意食取。这年秋天,杜甫从瀼西移居东屯,把草堂让给了他的一位晚辈亲戚吴郎居住。吴郎来了以后,  相似文献   

12.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这首诗大约是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这时,诗人经过长时间的流离转徙,终于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草堂定居下来。暂时过上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心情也自然变得舒畅、恬静了。《春夜喜雨》这首诗即细致入微地描写刻画了成都春夜降雨时绚丽多姿的景色,表现  相似文献   

13.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语文五册35课《绝句》,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是从他家里的窗口摄取的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表达了他宽阔的胸怀和悠闲愉悦的心情。这首诗是杜甫重返成都后在他的草堂中写的。他这段生活比  相似文献   

14.
公元七五九年冬末,杜甫从陇右来到成都,在营建草堂前,写了《卜居》一诗,记述他在浣花溪畔择地之事,全诗云: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无数蜻蜒齐上下,一双谿(式鸟)对沉浮。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这首诗第二句中的“主人”究竟指谁,历来众说纷纭。黄鹤、卢元昌等以为“主人”是指当时代理成都府尹的裴冕。但顾宸、浦起龙等又不同意这个意见,认为“无据”。仇兆鳌却说:“主人,公自谓。”直到现在也还没有定论。这看来似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但它与杜甫能定居于草堂,却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堂成杜甫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一、背景扫描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天流落至成都,寓居在“(成都)府西七里,浣花亭三里”的草堂寺。在亲朋的帮助下,诗人在浣溪西头一块林塘幽雅之地营建草堂,于第二年暮春时节基本建成,本诗即作于此时。据史志记载,杜甫草堂完全建成当在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堂成》一诗真实生动地记录了诗人乍到成都后在草堂生活时的所见所感,于描绘草堂竹木之佳、禽鸟之适中抒发久经颠沛流离之后暂得栖身之所的愉悦心情。  相似文献   

16.
安史之乱后,杜甫回到了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外一派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想到战争平息,人民生活即将安定,他的心情特别好,于是写下了《绝句四首》这组即景小诗。尤其是《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更是洋溢着作者压抑已久的心情终于得到释放的快感。  相似文献   

17.
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带口辗转来到成都。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两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草堂”便是成都草堂。  相似文献   

18.
同学们,你知道成都市的杜甫草堂吗?它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故居。我们成都市草堂小学,就紧邻杜甫草堂。今年,为纪念杜甫诞辰1290周年,我们学校成立了草堂诗社,全校的同学已写了2000多首诗歌,选编了9本诗集。有的诗集还陈列在草堂博物馆,向中外游人展出呢。  相似文献   

19.
杜甫居于成都草堂时,曾多坎瞻拜武候祠堂,写下过许多凭吊诸葛亮的诗篇。这些诗,因其感悟之深、意蕴之丰、词句之工而广为流传绝唱千古。其中,我所最为珍爱和欣赏的就是这首《蜀相》。下面,就谈谈这首诗在写景抒情上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四专题沉郁顿挫的杜甫诗,选用了杜甫的诗《客至》,在思考题中又列出《宾至》,细细品读这两首诗,同中有异。虽然这两首诗都写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时,同为迎客、招待之事,但是情味大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