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吉尔伽美什》是人类已知最古老的史诗,是苏美尔-巴比伦文学的最高成就。以女性角色为切入点解读《吉尔伽美什》,虽已有一定的成果,但尚待进一步发掘。史诗中从宁孙女神到Shiduri,构建了一条吉尔伽美什的成长路线,并可根据角色划分为宁孙时期、恩启都时期与Shiduri时期。其中的恩启都作为史诗的第二主角,虽是男性形象,但文本多次暗示了他其实是具有女性符号特征的妻子形象,并与具有神圣母亲特征的神妓Shamhat构成乱伦关系。而在史诗中登场的另外两位女神阿鲁鲁与伊什妲尔都是吉尔伽美什的阻碍者,她们二人分别对吉尔伽美什形成阻碍的事件在结构与作用上也具有极其相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顾夏 《中学生百科》2011,(32):26-2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最早的文明之光出现在烈日蒸晒下由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这两条大河养育的一片荒原。"历史学家们大多在此达成了一致意见,人类最早的文明中心不是在拥有狮身人面像与金字塔的埃及,而是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段文明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间,在这里最先定居的苏美尔人,他们开凿运河,利用河水灌溉农耕,创造了世界最早的发达文化。接下来的数千年间,通过部落之间的连  相似文献   

3.
《吉尔伽美什》是已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英雄史诗,如今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的重视,并用不同的批评方法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探究。本文试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阐释阅读《吉尔伽美什》,首先是筒述《吉尔伽美什》;其次是生态批评的界定;第三是从生态批评的视域对《吉尔伽美什》进行解读。最后总结史诗中体现的生态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4.
史诗《江格尔》与《吉尔伽美什》所蕴含的朴素的生态伦理意识,是古代人类对宇宙、自然以及人与其所处环境关系的非自觉性的思考和认识,但这种思考和认识对现代人类有着启示性价值。本论文将对两部史诗中所体现出的相通和异质的原初自然观进行比较研究,来阐释两个古老的民族崇高且富有诗意的生态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5.
《吉尔伽美什》艺术形象简说胡吉省古代巴比伦文学由苏美尔和阿卡德文学发展而来,其最高成就是《吉尔伽美什》这一史诗.它和古代其他民族的史诗一样,也是在集体口头创作和流传的过程中,渐成规模,然后由诗人整理编定的.史诗的形成过程是相当漫长的.由于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为原始思维的研究提供了范例。《吉尔伽美什》与中国古代典籍之间存在着比较研究的可能性,它表现在神鬼、梦占与象数诸方面,这些方面可以用“互渗”说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7.
《吉尔伽美什》是已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英雄史诗,如今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的重视,并用不同的批评方法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探究。本文试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阐释阅读《吉尔伽美什》,首先是简述《吉尔伽美什》;其次是生态批评的界定;第三是从生态批评的视域对《吉尔伽美什》进行解读。最后总结史诗中体现的生态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8.
《吉尔伽美什》是古老的苏美尔文明的产物,蕴含着苏美尔人对人与自然、万事万物、生与死等终极问题的深刻独到的思考。基于《吉尔伽美什》的文本内容,从神、人、兽三个维度来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诸神可以划分为正义之神与惩罚之神两种类型,主人公吉尔伽美什与恩奇都在史诗中可以看成是一体两面,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体现了苏美尔人对"人"的理解。神、人、兽三者之间呈现出对立统一的关系,由此窥见苏美尔人融入在史诗中的世界观以及史诗所体现出苏美尔文明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9.
《吉尔伽美什》中英雄与诸神及命运抗争的传奇经历贯穿史诗全过程,这种不同于将英雄等同为神的那种英雄观,体现了人类不屈的精神意志,也反映了苏美尔人朴素的人本英雄观。  相似文献   

10.
《吉尔伽美什》和《俄狄浦斯王》作为东西方悲剧文学中的经典历来广受关注。本文从悲剧类型的角度出发,参照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运用例证的方法,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充分说明《吉尔伽美什》同为命运悲剧。并通过两部作品的比较,进一步理解这两部作品,充分展现这一东一西中悲剧文学里的鸿篇巨制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一些负面社会现象也进一步发展、恶化,人们的危机感、空虚感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这种亟待理想辉照的现实唤起了那些以人文关怀为己任的作家们的焦灼与忧虑,塑造英雄形象成为其创作的重要立足点,"英雄"崛起成为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曹操是一个英雄,而在小说戏剧中却被看成一个奸雄。曹操从英雄到奸雄的演化原因,第一是曹操的两重性为演化奠定了基础;第二是民间文化与伦理政治文化的影响使曹操形象日趋成为一个奸雄;第三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作用最大,把曹操基本定型为一个奸雄。  相似文献   

13.
英雄崇拜是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塑造英雄形象是战争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我国当代战争小说叙事中,英雄形象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话语符号,英雄形象的塑造、英雄史观的变迁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个发展历程与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密切相关,与当代作家对人和人性的关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在建国后三十年的经济舞台上,以模范教育为主要手段,英模群体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英模群体身上不变的是对国家的认同感、社会的责任感、职业的满足感、家庭的幸福感,但是不同的时代又赋予了英模人物许多专属于该时代的政治形象和特征。文章对国家意识形态(政治上层建筑)如何赋予这些英模以不同的形象和特征,以及通过这些形象和特征,我们又能从中如何还原历史面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农民英雄人物的塑造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文学中心事件之一。这种形象塑造的方式是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1958年之后的文学形象的塑造已经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意识形态。规范要求农民英雄人物必须“放在矛盾的主导地位”,必须写成“进攻的性格”,是“叱咤风云”的形象。农民英雄人物的塑造存在着严重的“神化”倾向。  相似文献   

16.
《古诗十九首》中的抒情主人公,历来有多解,且均可通。这种一诗多重身份的现象并未引起人们重视。其实,这种特殊现象主要是由古诗的审美特性决定的,其目的就在于通过模糊抒情主人公身份,以收到解读域的最大值。这种审美特性又是文人作者学习乐府民歌后的创造性发展所致,更是特别的时代造成了文人特别的身份决定的。把握这一点对理解《古诗十九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英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树立正确的英雄观,才能成为驱动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基于此,对江西某大学600名大学生进行了英雄观现状问卷调查,并提出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8.
支嘎阿鲁是彝族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有关他的神话、传说和典故,广泛流传于云、贵、川、桂四省彝族地区,自古以来他都是彝族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对于支嘎阿鲁这样一位对彝族人民影响深远的英雄人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发展演化的视角,对流传民间和古籍记载的有关他的传说故事进行梳理和剖析,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支嘎阿鲁身份的多重性以及从他身上折射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英雄"形象的抒写始终是中国当代军旅文学作品的灵魂和精髓。随着时代的变迁及政治背景的深刻变化,受重就"英雄"形象的审美倾向也发生着嬗变,从而使得创作者们的英雄观念和创作理念不断更新。笔者从政治、时代、精神需求及心理审美特征和时代对英雄的呼唤挖掘受重审美倾向嬗变的根源,并从受重的视角、单一到多元、共性到个性再到人性三个方面审视受重审美倾向嬗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对十七年文学而言,英雄人物是时代与文学的共同选择。对英雄的政治化简单理解产生出一种特殊的“英雄焦虑”现象,英雄的构成被定性为阶级属性的载体,不仅体现在战争英雄的身上,也体现在现实生活的英雄身上。这种对非英雄化的排斥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它导致了英雄形象塑造中的“人”的真实性的萎缩。那些突破荚雄的创作尝试,某种意义上也只是在另一角度强化了十七年文学中遍地英雄这个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